(共23张PPT)
名言
名
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真诚到永远——海尔著名广告语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8《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作者简介
刘义庆
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
)代的(
)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述了
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
东汉末年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行事。
南朝宋
刘义庆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
名,地名,物名,职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人名)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
略成分。
例:去后乃至 去后(友)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
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
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例:去后乃至
A、才
B、竟然
C、就是
4、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
通假字。
例:文言实词:
元方时年七岁
那年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讲信用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中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拉陈元方(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思考: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他们是什么关系?
陈太丘
元方
陈寔(shí)
陈纪
陈寔的长子
思考:“君”“尊君”“家君”这三个称谓各表示什么意思?
君:对别人的敬称,犹今之“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
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称呼
(亲属)
别人的
父母:
尊君,令尊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自己的
父母:
家父,家母
儿女:
犬子,小女
妻子:
拙荆,内人
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用原文句子回答)
“无信”
“无礼”
结合文中有关人物语言、行为描写的句子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析人物
思考:这篇文章是讲那个聪明的小朋友(元方)?还有那位人物(客人)?
友人
言而无信
不讲礼节
粗野无理
知错就改
元方
聪颖机智
尊敬父亲
有教养
知书达礼
正直(刚正)
客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元方又是怎样的孩子?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A: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B: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义。
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主旨归纳
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便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艺术特色
故事完整,波澜起伏。
文章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波澜起伏。整个作品以陈元方痛斥友人“无信”“无礼”为核心,先写起因友人“过中不至”“对子骂父”,后写元方驳斥,最后友人“下车引之”,但元方却“入门不顾”,气韵生动,尺水兴澜,可读性极强。
语言动作,刻画形象。
文章刻画七岁孩童陈元方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完成。面对父亲友人的“骂父”,小小的陈元方毫无畏怯之态,据理反驳,有理有据,让友人无言以对,感到羞愧而下车。但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就把人物那种天真、执拗、孩童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太丘
与友期
对话背景
对话内容
对话结果
客人无信
客人:对子骂父
元方:责斥客人
客人认错
诚
实
守
信
课堂小结
创编表演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
假如你是他们中的其中一个,你要怎样做才能解决这种“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