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第四章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内时,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下图中的
A.
B.
C.
D.
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能看到
A.
倒立、放大的像
B.
倒立、缩小的像
C.
正立、放大的像
D.
正立、缩小的像
如图所示,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红旗图案放在凸透镜之前,与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红旗在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A.
B.
C.
D.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A.
100mm以外
B.
恰为50mm
C.
50mm以内
D.
略大于50mm
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对比两次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的性质,它们
A.
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
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
三个方面都相同
D.
三个方面都不同
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光屏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
光屏上不能呈现像
如图所示,图甲为“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图乙所示位置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B.
图乙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
C.
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
D.
图乙中若将蜡烛适当右移些,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将光屏移到图中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这个像的性质是??????????如果要想使像变小,蜡烛应向??????????侧移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物体在移过??????????处时,所成的像能从缩小的实像变为放大的实像;物体在移过??????????处时,所成的像能从实像变为虚像.成实像时,物体距凸透镜越近,像距凸透镜??????????,所成的像??????????.
如图所示,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邮票正立、放大的??????????填“实”或“虚”像.此时,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焦距,要使像再变大一些,则应将放大镜适当??????????填“远离”或“靠近”邮票一些.
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光心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则透镜的焦距为??????????cm;将蜡烛移到距透镜光心处时,应调节光屏??????????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填“倒立”或“正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三、实验探究题
小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应让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小张再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刻度线处,他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小张将蜡烛从光具座上处向处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此时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为了使烛焰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_____.
如图甲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____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_____靠近远离凸透镜.
如图乙所示,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后,把剩余部分重新结合在一起,然后将蜡烛放在P点,则蜡烛能成________个像.
现有如下器材:光具座、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小明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实验前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到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等于10cm。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甲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________cm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
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生活中的___________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接下来,小明将蜡烛移动到10cm刻度线处,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中光屏的位置向________透镜方向移动选填“靠近”或“远离”。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如图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当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___选“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
通过图甲的实验操作,确定了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__cm。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小明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5cm刻度线处,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在第问中,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凹透镜,此时蜡烛所成的像将移至光屏的_____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
小明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此时要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眼睛应该在_________选填“蜡烛一侧”或“光屏一侧”才能看到蜡烛的放大的虚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答案】C
【解析】解: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一侧,且像距大于物距.所以
C正确.
3.【答案】A
【解析】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此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4.【答案】B
【解析】?解:
已知,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倒立”是指物体上下、左右均颠倒,故选B.
5.【答案】D
【解析】解: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胶片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是像距,。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离镜头较远,故像应该更靠近一倍焦距,故答案为略大于50mm
故选:D。
6.【答案】D
【解析】原来贴近报纸看文字时,看到的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窗外景物成在报纸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正倒、大小、虚实三者均不同。
7.【答案】D
【解析】解:
题图中,物距和像距相等,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此时,则把蜡烛移至刻度线处,物距,故此时在蜡烛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且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本题选D.
8.【答案】D
【解析】略
9.【答案】倒立、缩小的实像
左
【解析】解:
由题图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使像更小,则要增大物距,所以蜡烛应向左侧移动,远离透镜.
10.【答案】2倍焦距?
1倍焦距焦点??
越远
越大
11.【答案】虚?
远离
12.【答案】10
靠近
倒立
缩小
【解析】解析
已知在光屏上接收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物距为,
所以凸透镜焦距为;
当蜡烛在距凸透镜处时,则有,所以有,故应调节光屏靠近透镜.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3.【答案】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使像落在光屏的中央?
缩小?
放大?
正立?
远离?
变大
【解析】解:
当物体在光具座上刻度线处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体在光具座上刻度线处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在光具座上刻度线处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将蜡烛从光具座上处向处移动时,物体靠近凸透镜,像距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所成的像将变大.
14.【答案】同一高度;;远离;
【解析】解:为了使烛焰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如图2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使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远离凸透镜;
因为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切去部分后相当于凸透镜被遮住一部分,把剩余部分重新结合在一起,凸透镜的光心位置改变了,故上、下部分各成一个像,故蜡烛能成2个像。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远离;。??
15.【答案】同一高度;;
放大;投影仪;靠近;蜡烛燃烧变短;向上;
小于;【解析】实验前的规范操作是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中央;
凸透镜焦距,当物距等于时,像距也等于,小明把蜡烛和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刻度线处,把光屏移到光具座的刻度线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承接到等大、清晰的像。经验证,凸透镜的焦距准确。
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能够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烛焰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制成的?
小明将蜡烛移动到10cm刻度线处物距增大,像距与物距的变化恰好相反即像距变小,光屏的位置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上移了一段距离,在没有移动器材的情况下,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蜡烛燃烧变短,烛焰的中心下移;
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处,若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和高度不动,需将光屏向上移动,烛焰的像才会呈现在光屏中央。
由图像可知,当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且物距越大像距变化的越小;??
16.【答案】;使像呈在光屏中央;缩小;远离;后方;光屏一侧。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