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哈尼族的风土人情,能够用轻巧、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观看、模仿等活动,学习哈尼族特色的舞蹈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3、开展表演唱活动,获得愉悦的音乐感受,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哈尼族音乐特色,准确掌握歌唱节奏,能轻巧、富有弹性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根据歌曲快速的节奏进行简单的哈尼族族舞蹈律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远方的朋友。
①谈话。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老师可不是一个人来的,还有一个好伙伴和老师一起和xxx学校xx班的同学一块学习,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停顿)你看它来了。
②师:从着装上看你们能猜出他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③学生回答。
教学预判:
A学生猜不出来,教师接话“老师告诉你们吧,她叫“波妮”她的装扮是哈尼族的装扮,能和他打一个招呼吗?
B学生猜出来了,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简短回答,
3、过渡。
①波妮的家乡。
师:波妮来自我们云南省红河州的一个村落,听说哪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哈尼族小伙伴,他们个个能歌善舞,波妮邀请我们去她的家乡做客,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邀请吗?
②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出发了,同学们一路上请注意听一听、看一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我们这趟旅行的心情,坐好了,开车了。
设计目的: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歌曲背景做交代,点出歌曲的背景元素:云南、彝族、着装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进行铺垫。
二、新知新觉,歌曲学习。
(一)歌曲初探。
1、快乐旅程。
①课件出示动画配乐情境。
课件说明:这是一个立体的配乐动画情境,鸟语花香伴随轻快地音乐(伴奏),开往目的地,画面停留在一到紧闭的大门前。
②反馈。
A旅途中听到的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和我们说一说你的感受。
B我们要去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哈尼族村寨?你听说过哈尼族吗?(大胆猜一猜他们的生活情况)
④教师依次提问,抓住学生的亮点回答,轻松愉悦的做出评价及肯定。
教学策略:教师依次对学生提问,注意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控制学生发言的时间,在反馈第二个问题时,根据学情灵活调控。
2、哈尼族聚会。
①走进哈尼族村寨。
A课件操作。
课件说明:大门打开,出现一个哈尼族欢聚的场景。
B师:热情的哈尼族人民,听说我们远道而来,敞开寨门欢迎我们呢。咦,这里人好多他们围在一堆篝火前在干嘛?我们也去凑一凑热闹。
②课件出示:哈尼族传统节日舞蹈及场景。
③学生欣赏、聆听。
④反馈。
A说一说:哈尼族的舞蹈及音乐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说一说你的感受。
B学生说一说。
⑤教师小结简介哈尼族。
附相关资料(教师资料储备所用)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纳西族相似。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⑥过渡小结。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哈尼族人民能歌善舞,哈尼族山寨风景秀丽迷人,这里的人们快乐幸福,你们听远处传来了阵阵歌声。
2、歌曲初听。
①课件播放歌曲配乐视频。
②聆听反馈。
A这首歌曲听起来有什么感受?(或你觉得这首歌曲要用什么情绪才能演唱好?)
B根据歌曲唱的内容,你能给歌曲取一个好听名字吗?
③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④课件出示课题。
师:这首好听的歌曲叫做《其多列》【课件出示】,其多列是哈尼族的一个语气词,发音,意思就是汉语的“快来”,哈尼族族的小伙伴会干很多事情,好像和他们一起砍竹筒、捡树叶呀!我们再听一遍歌曲,比一比谁能最快记住歌词。
3、复听及感受。课件播放,歌词随唱词逐字逐句出现,学生聆听。
4、歌词反馈。
①哈尼族的小朋友呼唤小伙伴“快快来”,去干什么呢?
②教师依次提问学生回答。
③按节奏读词。?
5、哈尼族舞蹈。
①课件出示哈尼族舞蹈画面。
师:哈尼族历史悠久、支系很多,在不少民歌中都带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他们边歌边舞,舞蹈动作舒缓、柔美,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师也会跳这种舞蹈,你们愿意和老师学一学吗?
②课件播放示例舞蹈片段及音乐。
③教师带动学生简单跳一跳,感受为主。
哈尼族舞蹈要领: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
④播放歌曲《其多列》教师组织学生再次尝试。
⑤过渡小结。
师:哈尼族小朋友都是一边跳舞、一般唱歌,可惜我们还不会唱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唱一下这个首歌曲,学会了我们就能围着篝火给它们表演,可不能让他们小瞧我们。
设计目的:结合歌曲内容及彝族特色,交织聆听和表现,把学生带到一个童趣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场景及画面,同时起到歌词记忆的帮辅作用,用引导性语言把音乐形象隐喻在实践中帮助学习。
(二)歌曲学唱。
1、识谱及模唱。
①课件出示歌曲谱例。
②师范唱。
A师:这首歌轻快、活泼,老师忍不住也想唱一唱,你们想听老师唱歌吗?(停顿)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给老师打打拍子,也可以小声的跟着老师模唱。
B点击课件,播放歌曲伴奏,教师领着学生,打拍子及小声模唱。
③节奏及拍子。
A师:这首歌是四二拍子,四二拍子的强弱规律你们还记得吗?
B课件出示:强——弱。
C出示节奏谱,教师指导学生打一打强弱的节拍。
2、分步学唱。
①教学“其多列”
A课件出示完整曲谱。
B师:结合曲谱找一找这首歌曲中出现最多的歌词是哪句?(“其多列”)“其多列”出现了几次?
C师:“其多列”是一个语气组词,内含高兴、欢乐之意,所以我们要唱得明快、轻盈,活泼一些。
②课件标注第二小节和后两小节。
A师:仔细看一看歌谱,你发现了什么?(两句的旋律不一样)
B、师弹奏指导学生试唱。
C、配词吗练唱。
③分步学唱及细节处理。
A力度强调。
师:为了让歌曲有力度变化,有起伏,第一段由一组演唱,招呼二组“快快来”,这样第二段有一二组共同演唱,再招呼其他同学来参与,也就是我们全部唱第三段歌词,力度就会一段比一段强。?
B练习。
a练习:尝试轮唱,课件播放伴奏,教师指挥及提示,示范轮唱。
b教师与学生合作轮唱。
c学生分两组合作完成轮唱。
3、综合练唱。
A听伴奏演唱。
B加表现动作演唱。
设计目的:通过直观的互动突破歌曲的难点,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转化,兼顾学生的学唱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熟悉歌曲内容及特点,同时结合现实情感,把学生逐渐引向学唱、会唱、有感情的唱。
(三)歌声嘹亮。
1、组织学生听伴奏(或弹琴)完整演唱,及时订正及指导。
2、情感及表现。
①童年往事。课件出示:童年四季主题画面。
师:同学们,一天天长大,在你幸福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的童年往事,哈尼族的小伙伴,可以砍竹筒、捡树叶......每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你愿意和他们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往事吗?
②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幸福生活或快乐往事。
③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那么的丰富与多彩,但是别忘了是谁伴随在你们身边为你提供了幸福生活的保障,我们要把这种快乐与别人分享,一起感受童年的快乐。
3、师生同乐:表演唱。
①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男女生合唱歌曲,加上简要动作。
②舞蹈练习:师生同乐跳哈尼族舞蹈。
A师:哈尼族舞蹈热情洋溢,欢腾开心,在欢快的音乐中跟着老师跳起来吧。
B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练习。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配合音乐,做示范及强调细节,边舞蹈、边强调,师生一起快乐的舞蹈。
C分组练习:挑选学生分演唱组和表演组,合作表现歌曲。
③汇报表演唱。【课件背景衬托】
听伴奏合作表演唱:表演组和演唱组分工合作,一起表演。
设计目的:学唱环节是一个综合呈现及互动的环节,教学中,教师考虑歌曲的特质,从歌曲学唱开始,分步教学,把知识点放在自我发现及训练的过程中开展,按会唱到唱好再到有感情的唱为教学顺序,兼顾学生心理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课堂拓展:爱我中华。
1、我身边的少数民族。
①师:具老师了解,我们班是一个多民族齐聚的班级,我们班除了汉族,那些同学是少数民族?
②学生举手示意。
③互动。
A师采访性提问,如“你是哪个民族?你会说你们民族的语言吗?”“你们民族有什么特殊的节日或习惯?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B提问:各民族欢聚在一起,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是什么?(学生尝试回答,教师不做过多限制)
④小结。
师: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一起建设我们美丽的国家,我们尊重每个民族的习惯、穿着,不去排斥他人,建设我们的国家。有一首歌曲,表达出了所有民族的心声和心愿,老师吧一首好听的歌曲与你们分享,听完之后,你们就知道各族人民的心愿了。
2、爱我中华。
①课件播放配乐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聆听。
②你知道各少数民族共同的心愿了吗?
③师:这真是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好歌曲,每个人都是国家的最小元素和单位,我们都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国家才会繁荣昌盛,都说有国才有家,听完之后我想你们就能理解国家的真正意义。
3、告别小伙伴。
①师:哈尼族小伙伴的家乡富饶秀丽,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打扰他们好久了,就要告别他们了,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②学生简述。
③师:我们国家民族众多,大家和平共处,我们也邀请一组小伙伴到我们这里做客,我们会给他们准备好多好吃的,因为我们天南海北是一家。
设计目的:给学生一个自己感受的过程,在音乐环境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感支系,注重深度的把控,学生能触碰到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情感,同时为他们的成长做积极的展望和鼓励。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老师期待着和你们再次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再见。
2、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