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四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习题练习四(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4月,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朱自清的家乡扬州颁奖,张炜、贺捷生、马未都、于坚、祝勇五位作家获此殊荣。
B. 虑及城市规模、发展需要等因素,河北省保定市将逐步承接首都北京的部分行政事业功能,以及医疗养老等其他功能的接管。
C. 一边品赏着“舌尖上的中国”,一边徜徉于书海文山中,不仅我们的身心得到了一种享受与滋润,而且得到了一种释放与超然。
D. 马航MH370飞机失联事件,在各方的僵持不下的争论中、在不断更新的动态中,虚实夹杂的消息不断发生,愈发扑朔迷离。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B. 《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C. “二十四”史诗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属“二十四史”。
D. 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缪贤(miào)燕王(yàn)砧板(zhēn) 傲倨(jù)
B. 睥睨(nì)弄臣(lòng)斋戒(zhāi)佯狂(yáng)
C. 汤镬(huò)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 披靡(mǐ) 避匿(nì)鄙贱(Bēi)刎颈(wěn)
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拜送书于庭
③召有司案图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⑤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⑧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A. ①②③⑤⑧
B. ②③④⑦⑧
C. ①②③⑤⑦
D. ④⑤⑥⑦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 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 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6.下列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B.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君幸于赵王
C. 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D. ①君何以知燕王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下列句子中的“以”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何以知燕王?
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以此知之
C.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8.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④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⑧毕礼而归之
A. ①②④/⑤⑦/⑥⑧/③
B. 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 ①④/②⑥⑦/③/⑤⑧
D. ①⑧/②⑥⑦/③⑤/④
二、语言表达
9.下面是一次寿宴中的答谢词,有四处用词不得体或存在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是我人生中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在幸福、欢乐的气氛中,我迎来了自己的50岁大寿。承蒙各位赏光,从百忙之中抽身,光临我的府上,并为我带来了真诚的祝愿。对各位高亲贵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将为您在今天的宴会上的需要提供鼎力支持。此时此刻,我吹灭了生日烛光,默默地许下几个心愿:祝各位嘉宾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月月有个好收入,四季发财;年年有个好身体,青春常在。
谢谢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学校将邀请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将相和》选段。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京剧不太熟悉,但对“将相和”的情节却不陌生,因为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上内容,为本次活动写一句广告语。
要求:①内容明确,特色突出;②语言通顺,有感召力;③不超过24个字。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读后请回答问题: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今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从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灭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诈赵而胁其璧 胁:逼迫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绐:欺哄
C.而责璧与信 责:诘责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柔:温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以明大王之失信
B.璧入而城弗予 又设九宾,斋而受璧
C.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今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在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B.王世贞认为“给秦国和氏璧还是不给”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着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三种方法。
C.蔺相如叫门客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2)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四、作文
15.阅读课文中关于廉颇的内容,写一个对“廉颇”形象的片段赏析,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以及医疗养老等其他功能的接管”与前半句杂糅。C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我们的身心”之后。D项,“消息”与“发生”搭配不当。偷换主语,结构混乱,“愈发”前补上主语“真相”。
2.【答案】D
【解析】
3.【答案】C
【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弄”应读“nòng”;D项“鄙”应读“Bǐ”。
4.【答案】C
【解析】①“不”通“否”;②“庭”通“廷”;③“案”通“按”;⑤“缪”通“穆”;⑦“孰”通“熟”。
5.【答案】A
【解析】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动词的使动用法,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答案】B
【解析】A项,①被动句;②状语后置句。B项,①②都是被动句。C项,①一般句式;②定语后置句。D项,①宾语前置句;②判断句。
7.【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都当“根据”讲。A和D当“用”讲,C当“因为”讲
8.【答案】B
【解析】①⑧使动用法,②③⑦名词用作动词,④动词用作名词,⑤⑥名词作状语
9.【答案】(1)“大寿”改为“生日”。(2)“府上”改为“家中”。(3)“鼎力”改为“大力”。(4)“烛光”改为“蜡烛”。
10.【答案】(示例)为国家,廉蔺尽释前嫌;看京剧,弘扬民族文化
【解析】拟写广告词要注意语言简明、得体,要紧扣戏剧内容,突出戏剧特征,要富有感染力。
11.【答案】D
【解析】D项柔:对……温和
12.【答案】D
【解析】A项,介词,“用”/连词,“来”;B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代驴;D项,都是连词,表假设。
13.【答案】D
【解析】D项,并不能因为观点不同就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14.【答案】(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他而又去激怒他呢?
(2)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他而又去激怒他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渐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重点实词含义,准确翻译句式“奈之何”“所以”等。
15.【答案】廉颇老将,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能言善辩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廉颇处处与其作对,对其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国家繁荣。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解析】写作时要把握住廉颇的事迹,通过事迹概括出他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