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苏武传》习题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苏武传》习题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11:2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D.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 单于愈益欲降之
C.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 单于壮其节
3.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皆为陛下所成就
C. 子卿尚复谁为乎
D.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B.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 信义安所见乎?
D.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5.对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旄节(máo)窥观(kuī)旃毛(dān)啮雪(niè)
B.喟然(kuì)羝羊(dī)纺缴(zhuó) 典当(dānɡ)
C.廪食(lǐn) 秩訾(cí)扶辇(niǎn) 斧钺(yuè)
D.煴火(yūn) 穷厄(è)诡言(ɡuǐ) 自刎(wěn)

二、语言表达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人生如一首诗歌,就应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材料:
龟缩 基调 咏叹
主动的出击 亮丽的着色 昂扬的吟唱
一支 一幅 一局 歌曲 围棋 图画
8.给下面的语段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
西部网4月28日讯 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高风亮节,两千年来一直为国人所传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武墓就在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今年4月27日,记者在咸阳武功县文物旅游推介会上了解到,武功县武功镇将逐步恢复以“武功八景”为核心的九街十八巷龟形古镇原貌,大打历史名人苏武品牌,未来将依托苏武纪念馆,规划重现“苏武北海牧羊”场景。
9.湛江中学举办《走近经典》读书汇报会。请为节目主持人就高二(1)班表演的短剧《苏武牧羊》写一段主持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注】,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命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注]讼:为人辩冤。这里指燕王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B.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C.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D.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死,徒然而死。
B.疏,奏章。这里指上奏章。
C.食邑,又名采邑、采地。因食其封邑的租税而称。
D.祭酒,古代祭祀时,必先推年高有德者举酒以祭。后即称年高有德者为“祭酒”。这里是对苏武的尊称。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武回朝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参与了谋反而死,苏武也受到了牵连被逮捕,还被免去了官职。
B.昭帝驾崩之后,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后来计划成功,苏武也得到封赏。
C.宣帝对苏武非常敬重,认为他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D.苏武年迈而且儿子之前犯事而死,宣帝很怜悯苏武,把他在匈奴时的儿子赎回来,并且封给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4.昭帝遗言中曾经提到苏武的哪两点长处?请简要说明。
四、默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淤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岳父。
B.天雨雪…… 雨雪:下雨降雪。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厚:向来交情深厚。
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决去:坚决离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D.为武置酒设乐 若属皆且为所虏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武的爱国气节的一组是(  )
①武帝嘉其义 ②引佩刀自刺 ③举剑欲击之 ④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⑤律知武终不可胁 ⑥常愿肝脑涂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2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23.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②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③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六、作文
24.微写作训练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个熟悉的场景,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2.【答案】D
【解析】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A、B、C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使……投降;使……回来。
3.【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被动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4.【答案】A
【解析】B项“畔”同“叛”;C项“见”同“现”;D项“驩”通“欢”。
5.【答案】C
【解析】①介词,给,替;②动词,成为,作为;③介词,因为;④介词,凭借。
6.【答案】D
【解析】A项,“旃”应读“zhān”。B项,“当”应读“dànɡ”。C项, “訾”应读“zī”。
7.【答案】人生如一幅图画,就应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如一支歌曲,就应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人生如一局围棋,就应多一些主动的出击,少一些消极的龟缩。
8.【答案】(示例)武功县拟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场景。
【解析】拟写一句话新闻,要注意拟写的对象是谁,谁发出的动作,结果如何。该段文字中,拟定的对象是有关苏武的事情,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是武功县,结果是恢复九街十八巷,再现“苏武牧羊”。
9.【答案】(示例)苏武,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永远的标志,朔雪因他而晶莹洁白,汉节因他而名扬世界。苏武杖节牧羊、岿然不动,啮雪吞毡,宁死不屈的爱国志士形象永垂青史,彪炳千古。下面请欣赏由高二(1)班带来的短剧《苏武牧羊》。
10.【答案】B
【解析】原文应是: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11.【答案】A
【解析】应该是“因犯罪被处死”。
12.【答案】A
【解析】“被逮捕”错误,原文是“霍光寝其奏”。
13.【答案】(1)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多次被燕王打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
(2)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
14.【答案】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
【解析】参考译文: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多次被燕王打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凭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
15.【答案】C
【解析】A项,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B项,雨雪:下雪。雨,动词,下。D项,决去:告别而去。决,同“诀”,辞别。
16.【答案】B
【解析】B项,因:介词,趁机。A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表停顿;C项,乃:副词,才/副词,于是,就;D项,为:介词,替,给/介词,被
17.【答案】B
【解析】①③不是表现苏武爱国气节的,故排除有①③的选项。
18.【答案】C
【解析】C项,“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文中是“胜请降”。
19.【答案】(1)汉武帝赞赏他的义行(或“合理的做法”),于是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护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2)到了匈奴以后,把礼物赠送给单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本题要注意“嘉、义、乃、既、币、遗”等词及定语后置句式的准确翻译。
20.【答案】A
【解析】A项,“蒙”,蒙受。
21.【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②⑤皆是指李陵振奋士气,士兵愿以死战。排除这两句即可。
22.【答案】B
【解析】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23.【答案】①(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②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③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解析】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有:“适”,正好;“攘”,举起,“攘臂”,愤怒的样子;“简”,同“拣”,挑选;“捐”,抛弃。“宁……乎?”翻译为“哪里会有……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24.【答案】(示例)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在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
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