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共3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22: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
新课导入
13
植树的牧羊人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重点)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洲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赞美牧羊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三见牧羊人
再赞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二见:高原上满是树木
三见:废墟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章结构
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精读课文
细节探究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着坚毅
勤勤恳恳
题目解说
作用:题目既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牧羊人本该以牧羊为业,为什么要植树呢?
牧羊人即放羊的人。
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我”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问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
,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着重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使这个人物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你看他由于儿子和妻子都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早逝,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几乎从不说话,但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
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细致的人,你看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他挑选橡子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
研读――场景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章景物描写的段落,认真读一读,品一品。
2.读相关段落,思考文中大量场景描写的好处。
研读――场景描写的作用
一是对牧羊人的劳作的描写,直接突出了人物形象,二是景物的前后对比描写,在反差中突出文章的主题,给人心灵的震撼。
文章通过“我”这一线索人物把人、事、景串联起来,?采用第一人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性,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品味语言
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描述在荒芜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草原,一位牧羊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种树,使一片荒地蔚然成林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艺术特色
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表示时间的语句如“那是在1913年”“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等,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读者清晰、完整的阅读线索。
2.细节描写,形象鲜明。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反映了牧羊人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植树的牧羊人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人性格内向。(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或地带。


坍塌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