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25《行为不知不觉被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阅读题25《行为不知不觉被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3: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段:初中
难度等级:一级
文本类型:现代文(说明文)
阅读字数:约771字   建议用时:18分钟   分值:11分  
行为不知不觉被设计
①有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每隔4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每天平均看150次。有1/3的人声称,他们宁肯没有私生活,也不能没有手机。
②我们对手机的上瘾症或强迫症,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我们迫不及待地看微信、刷朋友圈,原本只打算看几分钟,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的手指还在手机屏幕上滑动。
③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我们的一举一动。而这,正是产品设计者的初衷。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④仅凭电子屏上区区几个字符就能影响用户的习惯、控制用户的思维,这些公司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因素让人们对这些产品欲罢不能?
⑤《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各大公司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的“绝密神器”——上瘾模型。概括起来说,要让用户形成习惯,下意识地就想使用你的产品,有四大关键步骤: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⑥第一步就是吸引用户去使用你的产品,这叫作“触发”。
⑦触发之后,第二步就是行动。行动要兼具动机和能力,有了动机,还需要用户的能力足够完成行为。
⑧行动之后,要给用户酬赏,而且酬赏要有不可预期性,即多变的酬赏。
⑨最后,让用户在产品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投入”。用户与产品越亲密接触,就越会离不开它。通过用户的“投入”,就可能产生下一次“触发”,从而开始一个正向循环。
⑩于是,你就上瘾了。在现实生活中,吸引你上瘾的“钓钩”无处不在,它们隐匿在各种App、电影、游戏,甚至我们的工作中。设计者深谙用户在情感层面的软肋或困扰(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切入(渴望获得社会认同,渴望缓解压力,等等),找准切入点,然后打造出产品特色。正如Twitter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所说:“我们通常会以为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花样翻新,但其实人们只想在网络上继续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摘自《读者》2017年第21期,有删改)
1.手机产品的设计者通过什么方法使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2分)【考查能力点:提取信息】
【参考答案】
通过设计触发(0.5分)、行动(0.5分)、多变的酬赏(0.5分)、投入(0.5分)这四个关键步骤,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解题思路】
⑥第一步就是吸引用户去使用你的产品,这叫作“触发”。
⑦触发之后,第二步就是行动。行动要兼具动机和能力,有了动机,还需要用户的能力足够完成行为。
⑧行动之后,要给用户酬赏,而且酬赏要有不可预期性,即多变的酬赏。
⑨最后,让用户在产品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投入”。用户与产品越亲密接触,就越会离不开它。通过用户的“投入”,就可能产生下一次“触发”,从而开始一个正向循环。
2.文章第③段中划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考查能力点:品味语言】
【参考答案】
引资料(或下定义)(1分)。
引资料的作用:通过引用心理学家界定习惯的概念的话(1分),说明了习惯具有无意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具权威性(1分)。
下定义的作用:简明科学地揭示了习惯的内涵(1分),从而更本质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习惯的无意识行为特征(1分)。
【解题思路】引资料,是在说明文字中通过引用一些固有的资料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引资料的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形象,也可以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下定义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
下定义 + 引资料
说明习惯具有无意识的本质特征
3.文章第①段“有调查表明,现代人平均每隔4分钟就要看一次手机,每天平均看150次”中的“平均”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考查能力点:理解词句】
【参考答案】
不能删去(1分)。“平均”表明每个人每天看手机的频次(或次数)并非一致,所述数字取的是均值(1分),如果去掉则表示每人看手机的频次(或次数)一致,这不符合实际,在此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解题思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限制性词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别——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解题方法归纳:
①表态:不能删。
②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格式:表态+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你有什么被人设计的好行为?请具体说说你是怎样被设计的,养成了怎样的好习惯。如果没有,请为自己规定一个好行为,说说你将设计怎样的方式以养成这个好习惯。(3分)【考查能力点:迁移运用】
【参考答案】
示例:
有,每天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1分)。母亲运用“说服—行动—奖励—投入”这四个步骤(1分),先告诉我养成自觉完成作业对有效学习的好处,说服我接受她意见,促使我付诸行动,随后只要我自觉完成母亲就给变着花样给我奖励,使我乐此不疲,进而更自觉地投入每天的学习活动中(1分)。
(好行为1分,设计步骤1分,养成好习惯的过程概述1分。要言之成理,表述清晰。)
【解题思路】纵观全文可知“③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通过设计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这四个关键步骤,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被设计”了。
故此,“养成好习惯”也要“⑩从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切入(渴望获得社会认同,渴望缓解压力,等等),找准切入点”,设计好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这四个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