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初中
难度等级:三级
文本类型:现代文(散文)
阅读字数:约2018字 建议用时:25分钟 分值:13分
不老的艾青
阿古拉泰
①今年的5月5日,是诗人艾青辞世九周年。每每念及艾老,便想起创办《诗选刊》的日子。创刊号上,艾老的题词“新诗充满希望”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于是,在同胞诗人查干的带领下,前往北京,拜望这位饮誉诗坛的前辈。
②那天下午,我们准时叩响丰收胡同的红门,高瑛老师盛情将我们迎进客厅,艾老泰然地坐在对面的藤椅上。严峻的面庞上仅挂着一丝的笑。与高瑛的热情相比,他的温度仿佛全在内心。我先被艾老宽广的额头吸引住了。这额头是独特而富有诗意的,青筋暴突,像一条条蚯蚓耕耘着思想的沃土。花白的头发拗向后面,使人想起秋天的芦苇,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
③艾老询问《诗选刊》的情况,我一一作答。艾老说,诗要和着时代的脉搏,要表达人民的心声;诗可以轻歌曼舞,但更要振聋发聩;诗,应成为黑夜里的火把,不要陶醉于做庆典午夜的礼花……那么多深邃的诗论,使我深受教益,只悔恨自己没有带上小本子完整地记录下来。艾老问起查干夫妇在北京的新生活,使我腾出眼睛来环顾客厅四壁。左面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作品,怪诞而抽象,色彩华丽;艾老背后是画家黄永玉画的“猫头鹰”,不过此猫头鹰非遭批判那只猫头鹰,那一张是大泼墨,黑的,这幅着了色,温暖了许多。作者题款曰:“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我注意到艾老的眼睛,一只明亮,一只紧闭——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艾老的一只眼睛失明了。我的目光在画幅和艾老之间来回移动,象征——比喻——拟人。暗自叹服画家的才情!
④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艾老微笑着站起来,简捷地道别后,径直走向书房。望着艾老微驼的背影,心中感叹,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
⑤又一年的盛夏,再次来到丰收胡同13号。此次造访,除了工作,还有一个心愿,求艾老一幅题辞。不敢跟艾老直说,于是怯怯地求高瑛老师。哪知高瑛老师揭秘似地冲着书房高喊:“老艾,‘小蒙古’请你题个条幅……”吓出了我一头的汗。足有半分钟,艾老像诵诗般地吐出一句:“我的字又不好,有什么用?”我的心一揪:这下完了。又过了半分钟,“明天来吧!”这一句像《黎明的通知》一样令我喜出望外。
⑥“给思想以翅膀。”艾老苍劲的笔触与他的思考一样给人以力量。艾老说,过去我跟你讲诗要表达民声,要跳荡时代脉搏;但诗不是宣言,不是空洞的口号,要有形象,要带着思考飞翔才是……
⑦又一年春天,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式,特邀艾青伉俪出席,那时澳门回归尚有时日。我来到他家,诗人夫妇正整装待发。艾老西装革履,依旧是当年在法兰西留学时的风采,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艾丹向我讲述办理手续的繁缛与缓慢,艾老接过话茬:“噢,接受别人邀请,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做一次‘贵宾’……”凝望着诗人的目光,触电了一样,我真切地感受到艾青不老,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那样的深,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他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自诞生那日起,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饱尝了苦难,信念却历久弥坚。艾老不老,激情犹在!
⑧最后一次见到艾老,是1994年一个冬日。那时,艾宅已迁居东四十条。来到诗人府上已是傍晚。高瑛老师坐在一个缝纫机似的器物前,脚下滚动着窸窣之声,说是降压。我急问艾老健康状况如何。“大不如前啦,一会儿一起进餐吧,”高瑛老师淡淡地说。进了餐厅,艾老已端坐在那里,身着灰色中式袄罩,表情凝固,右手轻摇示意我坐下。艾丹说,饭菜简单,你来了加两个,咱们喝点儿酒。我望了一眼艾老,知道如今他是不可以再饮的了。诗人却突然说:“给我点红酒好吗,丹丹?”声音弱弱的,似乎有些无助,我心一颤!那餐饭我吃得麻木,不住地望着艾老。那张棱角分明的脸膛变得圆润了,像温善的慈母,像无邪的孩子。海浪般崛起的头发平息了下来,留下一层泡沫似的银白。宽厚的嘴唇缓缓地嚅动着,像是反刍着岁月。
⑨餐毕,艾老示意我们先走。我和艾丹在晚霞晕染的庭院里伫立。一会儿,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地走出来。斜阳暖暖地映在那张智慧的额头上。我向他招手,他轻轻地向我挥手。我向他挥手,他再向我挥手,却停住,不走了。我示意目送他回去。他再度挥手。艾丹告诉我:“他不愿熟悉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他太坚强,骨折后走路已十分艰难,但一直不肯坐轮椅。”我的眼睛湿润了。啊,不老的艾青!这就是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巴黎听到“中国人,你们国家都亡了,还在这里干什么”之后,毅然扔掉画笔拿起枪,让彩虹化作闪电,从胸膛里飞出血丝用呼吸摩擦铜号发出呐喊之声的战士;这就是那个在狱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澎湃着火热激情的赤子;这就是那个在阴霾密布时戴着“帽子”走在清明的天安门广场上不畏倒春寒的“右派”斗士;这就是那个沉寂多年后火山一样喷发炽烈情愫写出《鱼化石》、《光的赞歌》的伟岸诗人!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叱咤风云的诗人,波澜壮阔的诗人,如今,他的身边已是一片平静的海。
⑩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东四十条,告别了这镀满余辉的小院,诗的丰碑却耸立在心中。
1、本文写了有关艾青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4分)【考查能力点:提取信息+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
①“我”和查干一行拜望艾老,艾老对《诗选刊》给予了关注,并教诲年轻诗人许多深邃的诗论。②“我”求艾老题一幅辞,艾老在文词之间给予了对“我”诗作创作的期望和鼓舞。③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式,艾青夫妇庄重出席。④最后一次拜会艾老,有腿伤的艾老坚持亲自送“我”离开。(每点1分,答全4点给满分)
【解题思路】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殊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本文是“我”“每每念及艾老”的回忆,情节记述有非常清晰的时间线——
①每每念及艾老,便想起创办《诗选刊》的日子。
②那天下午,我们准时叩响丰收胡同的红门……
⑤又一年的盛夏,再次来到丰收胡同13号。
⑦又一年春天,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式,特邀艾青伉俪出席……
⑧最后一次见到艾老,是1994年一个冬日。
再从这些事件点中去筛选“我”和“艾老”产生交集的事件,于是可知有以下几件事——
③艾老询问《诗选刊》的情况,我一一作答。艾老说……那么多深邃的诗论,使我深受教益。
⑤此次造访,除了工作,还有一个心愿,求艾老一幅题辞。⑥“给思想以翅膀。”艾老苍劲的笔触与他的思考一样给人以力量。
⑦又一年春天,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式,特邀艾青伉俪出席,那时澳门回归尚有时日。我来到他家,诗人夫妇正整装待发。艾老西装革履,依旧是当年在法兰西留学时的风采,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
⑨餐毕,艾老示意我们先走。我和艾丹在晚霞晕染的庭院里伫立。一会儿,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地走出来。斜阳暖暖地映在那张智慧的额头上。我向他招手,他轻轻地向我挥手。我向他挥手,他再向我挥手,却停住,不走了。我示意目送他回去。他再度挥手。
2、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艾青的“不老”表现在什么地方?(3分)【考查能力点:理解词句】
【参考答案】
①头发如秋天的芦苇一样,依然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 ②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 ③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那样深,信念是那样坚定。 ④他太坚强了,仍像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每点1分,答对3点给3分)
【解题思路】双关语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本文对写作对象“艾青”始终用“艾老”称之,不仅尊重、亲切,更暗示了彼时“艾青”年迈的事实。那么所谓“不老”,就不是针对年龄而是诗人的精神、状态、风骨“不老”来写。
第二段:花白的头发拗向后面,使人想起秋天的芦苇,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
第四段:望着艾老微驼的背影,心中感叹,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
第七段:诗人自诞生那日起,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饱尝了苦难,信念却历久弥坚。艾老不老,激情犹在!
第九段:艾丹告诉我:“他不愿熟悉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他太坚强,骨折后走路已十分艰难,但一直不肯坐轮椅。”我的眼睛湿润了。啊,不老的艾青!这就是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
3、请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画上的题款“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有什么含义?(3分)【考查能力点:品味语言】
【参考答案】这幅画是诗人艾青的象征,题款是诗人生活的写照(1分),暗示艾青用诗指引人们走向光明,(1分)但在那个时期他自己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一只眼睛失明了。(1分)
【解题思路】联系上下文“艾老背后是画家黄永玉画的“猫头鹰”,不过此猫头鹰非遭批判那只猫头鹰,那一张是大泼墨,黑的,这幅着了色,温暖了许多。”
“我注意到艾老的眼睛,一只明亮,一只紧闭——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艾老的一只眼睛失明了。我的目光在画幅和艾老之间来回移动,象征——比喻——拟人。”
⑨“战士”、“赤子”、“斗士”、“诗人”, 暗示艾青用诗指引人们走向光明。
“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
比喻,意指高尚、无私的艾青
“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艾老的一只眼睛失明了。”
4、第⑨段先写“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又写道“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考查能力点: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参考答案】不矛盾,步履维艰是因为艾老受伤之后依然坚持自己行走以致行动不便,(1分)后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诗人比作伟岸的礁石,(1分)写出了艾青在诗坛的巨大建树和坚毅的人格,表现了“我”对诗人精神的赞扬和崇敬。(1分)
【解题思路】
“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写实,表现艾老当时行动不便的身体状况。
“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写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
比喻 叱咤风云的诗人,波澜壮阔的诗人 礁石般坚毅的精神
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了一首《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处于中心地位,是中心意象,浪是海洋中激起的,它冲击礁石,并在礁石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但礁石却将浪“打成碎末、散开”,并且以含笑的姿态“看着海洋”,表现了一种历经厄运却能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态度。在这里,海洋便是生活的象征,海浪则代表着生活中种种厄运和不幸,而礁石由成了历经种种磨难和不幸而始终乐观、永不屈服的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