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 第3讲 曲折与辉煌——从魏晋到隋唐导学案(含三年高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 第3讲 曲折与辉煌——从魏晋到隋唐导学案(含三年高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2 17: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曲折与辉煌——从魏晋到隋唐导学案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I卷
26.关于泾州之战的不同记载
26.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影响
26.唐代的拔河竞技活动
II卷
26.北朝至唐北方饮茶风俗变化
26.武周时期中央机构的改革
45.北魏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孝文帝改革
III卷
26.唐代后期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
25.丝路佛教造像变化原因
26.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张旭的书法艺术
一、考情分析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高考对魏晋史的考查很少,而对隋唐史尤其是唐史则相对关注一些。唐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唐朝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唐朝时史书的编撰、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魏晋至隋唐儒释道三教竞争与合流,等等,都成为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重点。
2022年复习备考,要注意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及影响;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及其作用;隋唐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盛唐气象的表现及其影响;魏晋至隋唐儒学的发展历程;隋唐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特点及成因,等等。
二、历史阶段特征
本阶段可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
(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战乱连绵;
(2)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3)北方各族逐渐实现封建化,出现民族融合的高峰;
(4)多次出现局部统一,国家由分裂到到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加强。
2.经济:
(1)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日益成熟;
(2)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实行均田制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3)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4)农村出现定期贸易的草市,商业贸易向农村延伸。
3.思想:
(1)道教兴起,佛教盛行,出现三教并立局面;
(2)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
4.科技文化:
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上:
(1)制度先进,建树颇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完善。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扩大了官员队伍的来源。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但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加之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了政治黑暗。
2.经济:
政策不断调整,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出现封建社会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1)农业上,精耕细作的技术趋于成熟;手工业方面,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内外交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大量的商业城市涌现,南北经济交流加强,商业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4)陆海丝路贯通,对外贸易繁荣。
3.思想:
儒、释、道三教并存、竞争和发展,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儒学正统地位巩固,出现复兴运动。
4.科技文艺:
科技文艺兼容并蓄,全面辉煌,世界领先,并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1)雕版印刷和火药武器出现,标志着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唐诗成为文学主流;通俗文学“唐传奇”兴起;
(3)书法创作步入盛世,书法家名家辈出;绘画融入了外来风格;
(4)音乐舞蹈盛行,民间、民族和外来音乐、舞蹈元素融入宫廷乐舞。
三、核心考点梳理
(一)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1)由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加以完善。
(2)内容:
①三省:唐代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日常事务。
(3)评价:
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此后历朝所沿袭。
2.
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确立:隋炀帝时创立,唐朝前期完善。
(2)特点: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意义:
①扩大了官员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
②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局限性:
考试科目及内容多出自儒学经义,选拔的人才大多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
九品中正制
(1)概况: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以九品官人法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三品九等,做为授官的依据。
(2)评价:
因中正多为地方世家大族把持,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出身而非才能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原因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政府重视发展农业;民族大融合的促进了各族生产经验交流;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水利的兴修;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
三国魏马钧发明翻车,唐代筒车;唐代发明的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2.手工业:
丝织、陶瓷业等成就突出。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丝织业融入了外来元素(波斯)。
3.商业贸易: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二都商业繁荣;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营对外贸易。
唐朝的农村贸易继续发展,“草市”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唐朝后期,长江流域的商业活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大城市中的“夜市”开始出现;当时还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
(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南方经济的发展
1.发展原因
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南方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2.发展
南朝后期,南方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北方;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地位继续上升,成为唐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3.影响
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北方的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成就
1.
思想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势力发展,出现了“三教合流”局面。针对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局面,韩愈等发动“儒学复兴运动”。
2.
科技:
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东晋葛洪的书中已经提到“火药”的名称;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
文艺:
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4.
教育:
科举制度推行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官办教育进一步完善,私人办学的书院产生。
四、实战练习——三年真题
1、(2020年全国III卷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2019年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3、(2019年全国III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4、(2021年全国甲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实战练习——三年真题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得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并结合所学张旭是草书大家可知其描述的是草书的特点飘逸灵动,故选B项;材料“笔法之意”和“而得其神”可知偏于写意,不强调严整性,排除A项;据所学草书强调笔法流畅简约可知不是笔画的繁杂性,排除C项;材料“争路”和“舞剑器”说明不是内敛,排除
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B项;材料“荆楚民间”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4、【答案】(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解析】(1)由材料中的“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可得,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中的“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可得,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中的“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可得,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中的“三长制”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可得,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2)可以从改革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对当时北魏的影响,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思考。政治上,改革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同时也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上述改革使北魏的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等信息可得,改革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