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阅读1-9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鉴赏阅读1-9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3: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一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唐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鳞甲耀动于秋风之中,体现出一派太平安乐气象。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昆明池中有东西相望的织女、牵牛两石像,又有石刻鲸鱼,织女星夜出,故织女机丝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牵牛、织女之景无人玩赏而为徒然。秋风拂过石鲸,似乎石鲸有知,亦为乱离感慨而激动得鳞甲都在秋风中动起来。一种物在人非的意韵弥满诗句。)
2.全诗字面无一语及情而又无处不在写情,请结合颈联具体赏析。(6分)
【参考答案】: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生涯。“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总之,本联中虽无一字写情,却在具体意象的营造中,把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对盛世的缅怀、对个人身世的喟叹交汇在一起。(1条2分,答出三条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秋兴八首》中“昆明池水汉时功”这首,极写苍凉景象,在意象的营构和造语的灵幻上颇具匠心。《升庵诗话》卷九云“杜诗‘波漂菰米沉云黑’,言人不收取而雁亦不啄,但为‘波漂’‘沉云’而已,见长安兵火之惨极矣!”同理,莲房不采而任其坠,亦可见兵戈乱离之状。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二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唐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 -4题。
去蜀
杜甫①
五载客蜀郡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年)。这年4月,严武病死;5月,杜甫离蜀。②蜀郡,即成都。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六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世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哀伤至极。
D.“残生随白鸥”,即与鸥鸟相亲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考查能力点】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 “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错,“随白鸥”,在本诗中为随白鸥四处漂泊之意。
4.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句对尾联做简要分析。(6分)
4.【参考答案】:(1)尾联看似自我解脱自我宽解,实是位卑忧国理想难酬的失意之语。(2分)(2)尾联字面说社稷安危自有大臣负荷,自己不必泪水长流!看似自宽。(2分)实则在说,所谓的大臣承担不起国家安危的重任,而自己心怀“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忧心流泪。实为失意。(2分)(共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思路】
【回归教材】阅读本诗,可联系高中教材中的《旅夜抒怀》一诗,二者均写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都表达了自己羁旅漂泊之苦和年迈孤苦难得重用的悲愤。其中都用到同一意象—“鸥”,并以“鸥”指自己四处漂泊。同时,《旅夜抒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与本诗尾联均使用了反语,看似自嘲,实则表达出自已不得重用的愤懑。
【诗歌鉴赏】首联叙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度过的。颔联言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塞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 这是以设间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官下之意是自已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间,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颈联说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至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_样到处漂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那些王公大臣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
【白话诗歌】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样州度过的。岂料兵荒马乱,关塞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 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四处漂泊。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三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唐诗)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 -6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恨 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②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参考答案】5.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直抒胸臆”错,此处为叙事抒情,应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思。
【知识链接】古典诗歌表现手法之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托物言志: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或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叙事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感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已难以遏制的感情。
(4)借议论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
(5)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2C 诗歌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意,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6)借古讽今: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必须结合诗句分析。每点2分)
【诗歌鉴赏】首联中的“一别”“长驱”以及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的遭通。额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已的飘零憔悴。诗人来到四川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通过对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家忆弟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恨别”。尾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已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
【白话诗歌】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的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巳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蜀地,为兵戈所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因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我夜不能寐,在清冷的月下忽步忽立,又在白天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一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宋诗)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④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
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东风,春风,
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④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参考答案】14. 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 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
8.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8. 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1分),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1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1分)。 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1分)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1分)。 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1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
【译文】
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 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
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 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
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 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
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
【鉴赏】
苏轼在元丰四年(1081年),作《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五年(1082年),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 083年),仍用前两首诗的韵。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住定惠院,后迁临皋亭,后又筑雪堂。 首联的“淮南尽处村”,即指他在黄州的住处。“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
苏轼在临皋亭筑南堂住家,又写下了《南堂》五首,其中《南堂》之四:“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哇五亩蔬。”颔联中的“五亩“可能指临皋的“五亩蔬”。说自己在南堂住家,有田里的五亩蔬,可以逐渐为终老作打算了。为什么想在黄州终老呢?因为朝廷已经不用他了。“九重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陆游在《施司谏注东坡诗序》中解释这一句说:“昔祖宗以三馆(按:弘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养士,储将相才。及元丰官制行(按:王安石改革官制),罢三馆。而东坡盖尝直史馆,然自谪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至是史馆亦废,故云‘新扫旧巢痕”’。
颈联承“终老计”说,“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轼说要终老黄州,不只是跟江边的沙鸥混熟了,还觉得来的次数多了,他钓鱼所坐之石也觉温暖了。这首诗说与鸥鸟已熟,钓石已温,含有甘心退隐,忘掉其他想法的意思。他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所以尾联又说:“长与东凤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神宗有起用他的意思,故称“与东风约今日”。到了正月里,梅花的香魂先返回去,于是,梅花再度开放。即他希望自己能再回朝廷,宋神宗能再用他。诗题“复出东门”有寻春的意思,即希望梅花再开,他能再起用。
这首诗情意温厚,用思雅正。苏轼被贬黄州,可是诗中只说自己习惯亍这种隐居生活,没有一点责怪的意味,显得温柔敦厚。又说“渐成终老计”,如同这是他自己的打算,不说被朝臣排挤陷害,只说“九重新扫旧巢痕”,朝廷有新的作为,也很含蓄。他希望能够归朝奉职,这种希望在诗题里只说“复出东门”,含有寻春的意思,这个春天,即“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比喻自己在罢斥后能再回朝。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二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宋诗)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答案:9.【分析鉴赏】(3分) B(“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
10.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10.【鉴赏评价】(6分)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三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宋诗)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11-12小题。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陆游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安流亭”表明地点,“俟客不至”表明了诗人在等朋友,“独坐”则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之情。
B.首联前一句从回忆过往征战的生活写起,“鬓未霜”三字暗点诗人已老,叙述中寄予了无限的感叹与沧桑。
C.首联后一句写过去之事十分迷茫,在诗人的心中并不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
D.末联写以前与自己在一起喝酒的朋友没有消息,诗人只好在水榭上依栏潸然泪下,抒发情感的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参考答案】11.C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并不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分析有误,“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从首句来看,以前的征战生涯在诗人心中留有刻骨铭心的痕迹,不可能难以回想起来。这里只是诗人的自嘲之说。
12.请赏析“禹庙空山百草香”一句中“空”字的抒情艺术。
【考查能力点】炼字
【参考答案】.①空,空荡、空寂。“禹庙空山”描写供奉大禹的寺庙无ー人前去悼念,只留下无限空寂的山,这里的“空”字凸显诗人对历史的无限感喟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里与无奈,②“空山”与“百草香”相互对比,借景抒情,以春天的生机更加突出山的空寂、无人悼念禹庙的伤感。
【解题思路】: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一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宋词)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柳梢青 · 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月明”等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达出对沦陷之地民众麻木不仁的激愤。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的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3.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选项分析】“民众麻木不仁”理解有误。结合“不是歌声”,此处是说这些声音在人们听来实在不能称为“歌声”,表现了民众对元统治者的义愤。
14.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 请说出你的理由。(6分)
14【参考答案】“辇下风光”是作者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作者现实的处境,指自已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则是作者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心意。(3分)“辇下”一句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最后一句则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收束。(3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鉴赏】“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始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喜庆气疯的节日,而现实的景象却是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人民生活凄修悲凉,竟连往常那光明璀璨景象中的火树银花也似乎在“朋”/ 韬章Y与器目。,与“辈,。回Y腰半出‘寻准国最业¥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强烈感受。“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节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是异族的鼓吹杂戏。这在怀有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这几句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可以想见作者当时义愤填慨“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三句承上启下,“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已沦陷的故都临安的遥想。“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挚下风光”应指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作者隐居故山的寂寞而漫长的岁月。“海上心情”一句用典,指作者要像苏武在北海时一样,坚守汉节。这三句结构相同,看起来像是平列的,但实际上“辇下风光”是作者心之所系,“山中岁月”是作者身之所在,而“海上心情”则是作者志之所向,全词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读来别具一种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之致。大从白话诗歌】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战马,上元灯市的花灯好像也在落泪,春天不管国家兴亡,依旧来到充满哀愁的临安城。
横笛中吹奏出来的是外族的腔调,街头上演出的是外族的鼓吹杂戏,实在不能称其为歌声怎能经受住这独自面对荧荧青灯的孤独,那已沦亡的故国田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惨淡的月光之下。临安城的风光令人眷恋,隐居山林的岁月是如此寂寞,我要像苏武在北海牧羊一样,坚守汉节。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二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宋词)
八.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答案:
15.B(并非嘱托友人去拜访位高权重之人,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16.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6.①表达诗人醉心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之情。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②表达了对仕途得失一笑置之、不屑追求的态度。词人说自己不善逄迎钻营,不会做官,而且得罪权贵,遭到排斥,但那又何妨?在历史上,终将被肯定为能直道而行,留直节于后世。③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高尚的节操。功名富贵,怎能屈膝相求!④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狂谈欲吐”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但是只能被人视作狂谈,惊动世俗,横遭飞祸。还是不再谈论吧!(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学段:高中
难度等级:三级
文版类型:古诗词鉴赏(宋词)
九.阅读下面这宋词,完成17-18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②。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工夫。②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列子·黄帝》记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7.下列付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只消”二句情景相生,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作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
D.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生活的情景。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潇洒脱俗,十分幽雅。
【参考答案】:C
【选项分析】应该是上阕“描绘景物”,下阕“书写闲情”。
18.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分析。(6分)
1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觑着人”的意思是白鸥似乎用眼偷偷观察人;“欲下未下”形容白鸥狐疑不决,将白鸥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它胆怯、犹像不决的心理状态。②运用典故。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古来多用此典故以示厌恶机心。如今说白鸥也不相信作者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的不平和无奈。(每点3分)
【解题思路】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一要积累、熟悉各种达技巧,二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
【诗歌鉴赏】上阕,写博山道中的外景。前三句,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阵雨过后,斜阳复出,山水林木经过一番滋润,愈加显得清新秀美。“风景怎生图画”一句,以虚代实,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青旗”二句,点出酒家,交代了作者的去处,既与下阕“午醉醒时”相呼应,同时又点出作者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七、八句景中生情,说只需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心绪下阕,开头写酒家周围的环境。“午醉”一句,同上阕“青旗”相呼应,“松窗竹户”当为酒家的景致。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潇洒脱俗。“野鸟”二句,运用传统的动中取静的写法,衬托出酒家环境的幽雅。紧接着由“野鸟”带出白鸥。作者用了“鸥盟”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决心归隐,永与鸥鹭为伴。“却怪”二句极显诙谐,旧友白鸥怎么啦 觑着作者欲下不下,若即若离。因而最后三句作者向白鸥发问,莫非是新来变了旧约 画面十分幽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襟怀,流露出孤独寂寞的况味作者隐居带湖,主要是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多少带有点无可奈何。这种浪迹江湖的生活,并非是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现一种超脱的闲适之情时,仍然不时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来。
【白话诗歌】乌云笼罩着群山,忽然下了一阵大雨,一会儿的工夫雨止了,天也晴了。远处斜阳照在翠绿的树上,风景美丽动人不知道画家是怎么描绘的 酒家的门上挂着卖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边,另有人家居住。只要能在这山光水色中,没有什么事情打扰,平静地过一个夏天,就很好了。午醉睡醒了,见窗外的苍松翠竹,郁郁葱葱,多么清静悠闲心神舒畅自然。野鸟飞来飞去,和我一样的自由自在。却让人奇怪的是:白鸥在半空往下斜看着,想要下来但又不下来。咱们过去订的盟约还在,我是遵守旧约的,你是不是新来的 或是另有什么话要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