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15:49:1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
正确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
正确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论语〉十二则》。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被誉为“千古圣人”、
“至圣”、“万世师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作品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3、文体知识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4、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三、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读古文,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古文怎么读呢?
  (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
  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读。
(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流露出陶醉的表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译读明义、合作探究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十二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
译读论语十二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思考: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明确:“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句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认识过程,“习”是巩固过程,要想真正获得、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结合起来。
第二句讲交友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不被人了解却心无怨恨,心胸开阔,坦然自若,自求长进,这便是君子的风范。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思考: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怎样做?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具体讲自我反省的内容(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突出了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指出了“三省”的具体内容:“忠”是做事之原则,“信”是交友之根本,“习”是学习之要领。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思考:1.第三章是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思考:1.第四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四章讲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思考:第五章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思考:1.第六章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明确: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2.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明确: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思考:1.第七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以学习为快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思考:2.
第七章运用了什么修辞?讲到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
明确: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动力。
作用: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思考:第八章讲了什么?
明确:第八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思考:第九章讲了什么?
明确:第九章讲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个“择”,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2.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五、课后练习
朗读并背诵《论语》十二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论语〉十二则》。
学习目标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
正确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被誉为“千古圣人”、
“至圣”、“万世师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作品简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它与《大学》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文体知识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乎(

曾子(
)
三省吾身(

一箪食(

不逾矩(

四十而不惑(

曲肱而枕之(

传(
)
博学而笃志(

好之者(

如斯夫(

yùn
huò
yuè
xǐnɡ
dài
ɡōnɡ


wǎnɡ
dān
读准字音
lún
zēng
chuán
hào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点击图片视频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方法指导
根据语意断句读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工整)断句读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断句读方法归纳
整体感知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整体感知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整体感知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按时、及时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表转折
“但、却”
生气、恼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连词,表顺接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1
合作探究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合作探究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认识过程,“习”是巩固过程,要想真正获得、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结合起来。
第二句讲交友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不被人了解却心无怨恨,心胸开阔,坦然自若,自求长进,这便是君子的风范。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合作探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授,这里是动词做名词,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复习
交往
诚信
多次地反省

办事
竭尽自己的心力。
自己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表转折,“但是,却”
表转折
2
合作探究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合作探究
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多反躬自省。具体讲自我反省的内容(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突出了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指出了“三省”的具体内容:“忠”是做事之原则,“信”是交友之根本,“习”是学习之要领。
2.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怎样做?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合作探究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遵从、顺从
越过
法度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表顺承,相当于“就”
1.第三章是孔子自述其学习、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
子曰:“温
故而知新,可以
为(wéi)矣。”
(《为政》)

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领悟
凭借

温习,复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表顺承,相当于“就”
合作探究
1.第四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四章讲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合作探究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表转折,“却”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表转折,“却”
疑惑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能深刻理解而无所得。”
合作探究
思考:第五章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个见解是很精辟的。
合作探究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表感叹语气“啊”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动词作名词,“水”
主谓倒装句
能忍受
译: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
合作探究
1.第六章赞扬了颜回怎样的品质?
第六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2.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生活。
合作探究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知道,懂得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
以......为快乐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合作探究
思考:1.第七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以学习为快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合作探究
思考:2.
第七章运用了什么修辞?讲到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有何作用?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以“乐之”为心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动力。
作用:层层推进,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合作探究
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八章讲了人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财富观。
思考:第八章讲了什么?
合作探究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表顺承,相当于“就”
译: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合作探究
1.思考:第九章讲了什么?
第九章讲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一个“择”,说明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合作探究
2.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论语》十二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四章
第一章
第五章
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六章
第二章
第八章
第三章
第十一章
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
正确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重点难点】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字形。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3.
正确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理解文中关于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深刻道理;体会语录体散文言简意丰的特点。
【学法导航】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相比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要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
《论语》言简义丰,诸家解说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不妨阅读更丰富的资料,在比较、分析中加深理解。了解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这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文解读】
本文选录的十二章均为《论语》中的短章。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第四章“温故知新”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贤哉,回也”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饭疏食,饮水”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第九章“三人行”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第十章“逝者如斯夫”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学习时,注意联系实际,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白话文有差异,《论语》作为先秦典籍又格外深邃,这里在整体介绍的基础上提供课文的详细讲解,具体如下。
1.子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一种理解,是副词,同“以时”,意思是“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适合”一种理解为“时常”。
习一种理解为“温习”;一种理解为“实习”“
演习”。“习礼乐”“习射”(《礼记射义》)、“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句中的“习”即为“演习”。孔子所讲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须演习、实习方可。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古代以“三”“九”等字表示多。
〔传〕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师父传于己,一种是己传于他人。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子的话大约是源于孔子。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两个意思:一为疑惑,一为危险。两个意思都讲得通。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论语》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于段地追水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孔子无长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只要抱定“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提高。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态度。”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门路。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人们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了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
,字
,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
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曾子(
)
传(
)
不习乎逾(
)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
4.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亦君子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传不习乎(

(6)不逾矩(

(7)学而不思则罔(

(8)思而不学则殆(

(9)人不堪其忧(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1)饭疏食饮水(

(12)曲肱而枕之(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匹夫不可夺志也(

(15)博学而笃志(

5.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

6.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7.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
古义:(

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
古义:(

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

今义:日子。
8.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⑥温故而知新(

⑦学而不思则罔(

⑧思而不学则殆(

⑨不义而富且贵(

⑩切问而近思(


①为人谋而不忠(

②可以为师矣(

9.语气词
(1)传不习乎(

(2)可以为师矣(

四、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解释文言词语可以采用“单”变“双”的方法,如:学——学习
朋——朋友。试再举几例。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参考答案
三、自主预习
1.丘
仲尼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语录体
3.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4.(1)先生,指孔子
(2)生气,发怒)
(3)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真诚,诚实,诚信
(5)老师传授的知识
(6)越过,超过
(7)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有害
(9)忍受
(10)喜欢,爱好
(11)吃
(12)胳膊
(13)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改变
(15)忠实,坚守
5.(1)“说”通“悦”,愉快
(2)“有”同“又”
6.(1)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名词作动词,吃
7.(1)可以凭借;
(2)冷水;
(3)表示多;
(4)每天;
8.而①表顺承②表转折③表转折④表转折⑤表顺承⑥表顺承⑦表转折⑧表转折⑨表顺承⑩表顺承
为①替②(做
9.(1)相当于“吗”
(2)相当于“了”
四、整体感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