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2 14: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
学生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的框架一个和一把尺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说明:面;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再次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说一说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给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从整体上明确概念,建立起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效联系。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观察长方体的面,发现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以数一数、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
2.观察长方体的棱,发现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以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
3.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4.什么是长方体?
5.什么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学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教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小结
  教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成。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教师: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概念,再进一步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研究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辨析判断题,提出概念
  教师: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有三条棱,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概念)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你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2)给棱分类
根据这个知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可以分为4组)
课件演示: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长、宽、高各一条为一组,可分4组。
2、4条长,4条宽,4条高各一组,可分3组。
3、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相等的8条边长为一组,剩下的4条棱为一组,可分2组。
(3)棱长总和
棱长总和=(长+宽+高) ×4
(三)达标创优
课件展示:
1、看图填空。
(1)、它的上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米。
(2)、它的右侧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3)、它的前面是( )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下图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图略)
想象:
(1)、长方体的左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哪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3)、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相等。 ( )
(4)、一个长方体最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
  
(四)拓展提高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五)小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六)课后作业
   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2题、第3题、第7题、第8题。
板书设计:
长 方 体 的 认 识
?
????????????????? 面? (6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 ??长方体??????? 棱? (12条)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
???????????????????? 顶点 (8个) 长 宽 高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