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3 07: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2.时空观念:能够将秦的统一、秦末战乱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材料或其他媒介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就本课而言,本课所涉及的秦始皇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皇帝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郡县制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上有所涉及。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重难点】
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影响;大一统国家形成的意义;秦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基本概念
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虽然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先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后在思想上“独尊儒术”在制度上“霸王道杂之”,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
一、探:统一之原因——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外形:疆域的统一、军事层面的统一)
1.条件(客观、主观)
(1)统一的必要性:——大势所趋(六王毕
四海一)
①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同一奠定了物质条件(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由于交通发达和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货币、度量衡不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秦统一是通过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
③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春秋时期有大小诸侯国140多个,蛮夷戎狄30多部族,合计170多个政治实体。战国时期起初兼并成30多国,后来进一步兼并成战国七雄,最后秦并六国,统一天下。
这一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不断进行争霸和兼并战争。春秋时期,国家数量较多,各国有较大的战略缓冲空间,战争规模及残酷程度相对较轻;
战国时代开始以后,国家数量大幅减少,各国战争规模及残酷程度都急剧上升。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普遍渴望安定统一。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和西戎、羌、西南夷的各族融合中心;燕赵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合中心;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了诸夏和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
秦国地理位置优势有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秦国人开始居住在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后不断东进,穆公时,夺取关中;秦惠文王时,夺取巴蜀之地。相比于东方六国,秦国突出的地势地形优势有二:
一是位居高原,控扼黄河上游,对整个东方有以高凌下之势。
二是周围山围水绕,外敌难以入侵,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2)统一的可能性:
①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春秋时期开始的改革初潮,到战国时蔚然成风。由于战争的加剧,各国改革遂以富国强兵为主旋律。早先的改革大都出于一时考量和一时一事的应对,至商鞅变法,才有全面改革和通盘规划,达到改革的高潮。各国的改革,虽然各有侧重,却大致同步的体现政治体制的全盘转型,并预示着历史逐渐由分立走向统一。
(秦通过商鞅变法,在各方面发展很快,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政治上,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秦居关中又据四川“天府之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外交政策上,秦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统治);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③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
2.过程:顺序:中原→南方→北方——奠定基本统治疆域(华夏族稳定的活动区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①灭掉六国: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实现了统一的第一层次;
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先后灭掉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②控制边疆:BC
221年—BC214,征服北河和南河,实现了统一的第二层次;
南方:征服了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统一史上这两个关键点之间的七年,秦人其实经历了艰苦的战争过程:蒙恬攻击匈奴将战线推进到战国长城以北,此后修筑长城和开通直道;秦又征服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军事进攻一方面向世人表明秦始皇的政治志向和秦人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使秦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张。
3.大一统的意义
①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中华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秦的统一促成了这些条件的实现。
二、品:统一之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在:制度文化的统一,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1.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决策系统:体现法家三派之一势治派的主张
皇帝制度: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②特征: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
皇帝独尊使得皇帝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加强民众凝聚力。皇权至上,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政务畅通巩固国家统一。皇位世袭,嫡长子继承制,最高权力平稳过渡,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
③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者、一切权力的中心和来源。
然而,皇帝制度本质上属于“人治”,在不同历史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的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过渡语: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
(?http:?/??/?baike.?/?view?/?94593.htm"
\t
"_blank?)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2.以三公九卿为轴心的中央政务系统: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1)设置及职能: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
(?http:?/??/?baike.?/?view?/?8998722.htm"
\t
"_blank?)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
(?http:?/??/?baike.?/?view?/?1289120.htm"
\t
"_blank?)》、《礼记
(?http:?/??/?baike.?/?view?/?73645.htm"
\t
"_blank?)》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
(?http:?/??/?baike.?/?view?/?37199.htm"
\t
"_blank?)、司空
(?http:?/??/?baike.?/?view?/?57877.htm"
\t
"_blank?),古文经
(?http:?/??/?baike.?/?view?/?961165.htm"
\t
"_blank?)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
(?http:?/??/?baike.?/?view?/?57529.htm"
\t
"_blank?)、太师、太保为三公;教材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三公。秦帝国的官制明确以丞相、太尉、御
(?http:?/??/?www.21cnjy.com?)史大夫为“三公”,确立了这三个机构的政务轴心地位。
三公各自为一个系统:丞相——综合系统;御史大夫——监
察系统;太尉——兵政系统。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为太尉,故可以推断秦始皇自掌军权,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及天下郡县。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九卿
(?http:?/??/?baike.?/?view?/?57253.htm"
\t
"_blank?):是泛指而非实指,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九卿负责的事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宫廷事务;二为以管理农业生产为主的财政部门;三为司法部门;四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部门。“九卿”在三公的领导之下,防止政出多门。

奉常
(?http:?/??/?baike.?/?view?/?58194.htm"
\t
"_blank?),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
(?http:?/??/?baike.?/?view?/?58211.htm"
\t
"_blank?),掌管宫殿警卫;?卫尉
(?http:?/??/?baike.?/?view?/?57440.htm"
\t
"_blank?),掌管宫门警卫;?太仆
(?http:?/??/?baike.?/?view?/?57503.htm"
\t
"_blank?),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http:?/??/?baike.?/?view?/?1283143.htm"
\t
"_blank?);廷尉
(?http:?/??/?baike.?/?view?/?57622.htm"
\t
"_blank?),掌管司法审判;典客
(?http:?/??/?baike.?/?view?/?58217.htm"
\t
"_blank?),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
(?http:?/??/?baike.?/?view?/?56748.htm"
\t
"_blank?),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
(?http:?/??/?baike.?/?view?/?1322474.htm"
\t
"_blank?),掌管租税钱谷
(?http:?/??/?baike.?/?view?/?226767.htm"
\t
"_blank?)和财政收支;少府
(?http:?/??/?baike.?/?view?/?57630.htm"
\t
"_blank?),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将作少府(掌治宫室)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无论三公,还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
(?http:?/??/?baike.?/?view?/?5817.htm"
\t
"_blank?)创三省六部制
(?http:?/??/?baike.?/?view?/?55671.htm"
\t
"_blank?)。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
(3)评价(作用):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议,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施政系统:全国推行郡县制:(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①概况: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②管理:
郡的主要长官为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监察设若干县,县有县令或县长、县尉、县丞等。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至县而止。县以下还有乡、亭、里等基层机构,有三老、啬夫、游徼等乡官。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尚有地方自治的遗风。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http:?/??/?baike.?/?view?/?39356.htm"
\t
"_blank?),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http:?/??/?baike.?/?view?/?41060.htm"
\t
"_blank?),打破了西周
(?http:?/??/?baike.?/?view?/?27039.htm"
\t
"_blank?)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③影响:
郡县制废除了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十六郡,为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
琅邪、
齐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
北地、
汉中、
巴郡、
蜀郡、黔中、
长沙35郡,加上京城的内史,共36郡。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远意义
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即在于地方官员不再世袭,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并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宋朝大臣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说明以士大夫为主体构成的官僚集团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支柱之一。
另一区别在于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4.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①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行全国规范化的文字,隶书由于笔画平正、便于书写而逐渐流传。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既避免经济混乱,又限定了群众如数向国家缴纳赋税;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
统一货币:废除六国形制,国家统一铸币为圆形方孔钱,称“秦半两”。货币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③思想上:
以法家化的政治建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消解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传统中的离心倾向为其施政宗旨。
“焚书坑儒”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昭示着秦朝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影响: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三、悟:覆亡之启迪——反思历史,对话现实: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这个自称始皇帝,希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嬴政死后仅仅四年,秦朝就灭亡了。
秦为什么会灭亡呢?众口一词,秦亡于暴政。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如果秦仅仅是因为暴政而使得天下纷纷叛乱的话,那同样的暴政,为什么我们找不到秦人起义反秦的呢?秦灭六国,为什么最后灭秦的仅仅是楚人?
秦在统一战争中杀戮无数,仅长平一战就屠杀赵国降卒
40
余万,可为什么只有楚人反秦,气势最胜,而齐、赵、燕、韩、魏起义反秦,其激烈程度都不如楚呢?可见,历史的背后还有其它不为人知的深刻背景。
1.原因——秦的暴政
秦始皇开创了统一中国的万世伟业,但其去世不久,秦朝就迅速灭亡。可见,在秦朝强大表面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矛盾。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
,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
①在君治实践上,统治者严重忽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不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嗜欲,反而奉行极欲主义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恶化。
②在社会民生上,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转向文治化的政策方向。统治者对社会民生漠而视之,享乐纵欲,而社会底层广大民众却要承担极其沉重的徭役赋税,随时面临来自严刑峻法的残酷戕害,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吏,最终都无法忍受秦王朝的存在。
③在战争行为上,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秦王朝建立之后,本应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统治者却好大喜功,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强化赋役,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用。
思想文化上的失误:延用法家思想,尤其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施的严酷律法,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
夏商周因封建而延,秦因郡邑而促。周之失在于制,不在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柳宗元《封建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六合之内,皇帝之上。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2.结局: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刘邦建汉
(1)秦末农民起义:
①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②楚汉之争: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3.秦亡的教训:
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4.
秦亡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鉴于法家学说的负面效应发展到极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想主流的时代。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汉代以来,统治阶级总结了秦朝民族政策上极端措施,确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在民族关系上的羁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分化实现“以夷制夷”。对于民族间的和解与沟通、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学反思】
本课以“统一”为纵线,以“中西文明传承”为横线,教学思路清晰明了。通过把秦朝放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下,分析那时候的中央集权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并抛出热点问题,学以致用。
本课内容为古代政治制度,教学难度较高,学生活动很难以多形式展开。为了激发高一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秦帝国、形
成一个更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这节课在备课过程中,我力图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拓宽资料来源,提供大量新史
(?http:?/??/?www.21cnjy.com?)料。
其次,采用“大历史观”,提供新视角
(?http:?/??/?www.21cnjy.com?)。在传统史观的基础上,借鉴“大历史观”,更加注重把秦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放在一个长时段中进行观察、分析,做好中西横向对比、古今纵向对比,从而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秦帝国。
“大历史观”是黄仁宇先生提出来的,作为一
(?http:?/??/?www.21cnjy.com?)种立体史观,它侧重于对历史的动态观察和纵向研究,把历史放在一个总体坐标上进行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研
究,相对忽略偶然性事件,相信存在着“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认为历史演变是有原因的并非个人可以掌控,正如黑格尔所言:“逻辑性之现实多时超逾人身经
验”。“大历史观”至少包含三个维度:中国与世界、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在“大历史观”下看人要看一生一世;看事要放眼千年;看社会
变化要纵横万里。总体来说,“大历史观”要求我们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连接古今中外,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用宏观的、放宽的视野来研究历史。
最后,鼓励学生讨论,观点争
(?http:?/??/?www.21cnjy.com?)鸣、思想交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设定标准答案。真理越辩越明,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材拓展:
1、《云梦睡虎秦简》:
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至27.8厘米,宽0.5至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云梦睡虎秦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以及甲种、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云梦睡虎秦简》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研究。这批秦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的法律的,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此前历史学家对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了解很少,因为秦朝统一以后所制定的很多法律都已散失,而现存的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只是不成体系的一些片段,无法了解全貌。《云梦睡虎秦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多角度理解秦朝官僚政治取代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
从产生特点看:先秦贵族政治是与分封制相伴而生的,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秦朝官僚政治是以皇权为核心,以郡县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
从概念内涵看: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秦朝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从政治体制看:先秦贵族政治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秦朝官僚政治是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从演变趋势看:先秦尚未完全集中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
3、阿房宫的历史价值
秦阿房宫不仅是秦代建筑中最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更记载着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历史,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记忆。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确认秦阿房宫遗址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属世界奇迹和著名遗址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也是秦灭亡的一个象征物。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前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周天游认为,阿房宫是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儒家的内敛不同,秦的价值观是外扩的,什么都追求极致,宫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调动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秦帝国确实在短时间内奠定了很多历代延续的制度,但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承受能力。
杜牧影响深远的《阿房宫赋》在最后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的这篇文章,其实是对当朝的一种影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写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阿房宫的象征意义由此定型。
4、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
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一种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王制以封建为特征,而帝制以“郡县”为基本特征。……王制与帝制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王制通常实行普遍分封制,帝制通常实行郡县制;王制实行世官制,帝制实行官僚制;王制实行等级君主制,帝制实行中央集权制;王制实行礼制,帝制实行法制;王制的等级制僵化森严,帝制的等级制灵活多样。两者的设计都皆大维护天子权威和王位世袭……郡县制及与之相匹配的官僚制基本杜绝了封君依恃土地、臣民、政权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5、概念解析: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
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亲世禄制基础上,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是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基础上,其他宗族成员共享国家的统治权力。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
(?https:?/??/?baike.?/?item?/?%E6%B0%91%E4%B8%BB%E6%94%BF%E6%B2%BB%E4%BD%93%E5%88%B6"
\t
"G:\\重要文件\\2018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史料习练汇编\\中外历史纲要汇编\\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20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_blank?))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
(?https:?/??/?baike.?/?item?/?%E4%B8%AD%E5%A4%AE?/?5853628"
\t
"G:\\重要文件\\2018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史料习练汇编\\中外历史纲要汇编\\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20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_blank?)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
有效组织社会资源从事大规模生产、社会活动,为小农经济和封建土地私有制提供制度保障。
消极:专制主义下皇权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激化阶级矛盾,秦二世而亡。
在封建社会晚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
8、朝议
是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这种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减少失误,对封建社会发展其重大作用。
朝议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参加朝议人数由商谈事务所决定。
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举行廷议或集议,都是为了有利于皇帝决策。
9、直道驰道
(1)位置不同
秦驰道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而秦直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境内。
(2)用途不同
秦驰道主要用交通,方便皇帝出巡,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而秦直道用途主要是军事作用,可以作为运兵通道。
(3)数量不同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著名的驰道就有9条。而直道只有一条,从亲代云阳通往九原郡,全长700余千米。
(4)速度不同
直道由于道路更加笔直,道路的速度要快于驰道。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