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由所读的作品想开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4.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要写的字均为左右结构,要让学生分清左右部件所占的位置,“德”书写时容易漏掉右半部分“心”上面的一横;“蝉”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鹊”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不能截然分开,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朗读指导
本课三首古诗词均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抓住关键词句,以读促悟,体会诗词的情感。
初读时,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疏通字词。教师可以指名学生朗读,了解自读效果,适时加以点拨。如,《宿建德江》中“烟渚”的“渚”读zh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见”同“现”,读xiàn。
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一定节奏,把握停顿,读好古诗词。可以通过范读进行引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读的节奏供参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理解诗词意后,要紧扣诗词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把握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带着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旧时茅店”而喜,等等,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理解
《古诗词三首》是“触摸自然”主题下的一组诗词,由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还有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组成。作者年代唐宋皆有,作品体裁诗词兼顾。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也有山村夜景。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法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运用多种方法了解诗词的意思。
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诗词大意。如,《宿建德江》中的“日暮客愁新”是指临近黄昏,诗人的心头又增添了新的愁绪。“客愁新”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的现实,再联系诗句中的“日暮”,理解“此刻”正是黄昏时分、人们返家的时候,从而体会作者愁苦的心情。
2.想象画面,进一步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运用形象思维,入情入境地想象画面,进一步掌握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学生可以先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诸如“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自身已有的经验,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可以抓住“明月”“清风”“蛙声”等关键词提问: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进行描写?进而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之情。
同时,也可以把《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词中的情景进行对比: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同是明月,但在两首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前者表现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积累运用
本课三首古诗词都要求背诵积累。指导学生背诵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采取多种形式,如形象记忆法、边想象画面边背诵等,体会作者的情感,不要死记硬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还要求默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诗词大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活动1 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古诗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诗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活动2 理解诗题,熟读诗句
1.板书诗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诗题。
(1)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上面的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和“望湖楼”。
2.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
(1)正音:渚。(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渚”。
4.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读课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大体内容,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
板块二 学习《宿建德江》,知方法
活动1 了解作者,知人知文
课件出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传说唐玄宗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语,惹玄宗恼怒。
活动2 小组合作,讨论诗意
课件出示 (1)反复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了什么。
(2)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活动3 交流汇报,理解诗意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3.全班齐读此诗。
活动4 想象诗境,悟其情感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1)教师点拨:
移舟泊烟渚——(诗人所做)天色将晚,烟雾迷蒙,诗人无奈夜宿。
日暮客愁新——(诗人所思)诗人满腹愁绪,无心入眠。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所见)结合插图找到对应的景物,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品读新“愁”:诗中的哪个字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要点:“愁”字。
①引导学生由“愁”字想开去。
孟浩然仕途失意,心情郁郁寡欢,触景生情,表达出内心愁苦。“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此时此刻,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联系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联系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想开去。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一词,进一步体会孟浩然的思乡之愁。
②走近“月”的意象。
诗人孤身一人,只有谁陪伴他?他的满腹愁绪又只能向谁倾诉?
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活动5 尝试背诵,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尝试背诵。
提示:
(1)尝试带着体会到的诗人的愁绪,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全诗。
(2)借助插图,练习背诵。
(3)借助板书,练习背诵:诗人所做——诗人所思——诗人所见。
3.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活动6 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板块三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用方法
活动1 了解作者,知人知文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本诗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活动2 自主学习,学以致用
按照“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的学习方法学习。
活动3 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说一说诗的大意。
3.提问后,明确:
课件出示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4.再读全诗,想象画面,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教师引导:
(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看到这幅画面,你会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预设: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5.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导:农历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苏轼站在望湖楼上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西湖雨景,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预设:愉快、陶醉、愉悦、沉醉……)苏轼不仅醉在酒中,还醉在景中。
6.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异同。
要点:(1)相同之处:都写了西湖雨景,都运用了比喻。(2)不同之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前者是以景喻景,后者是以人喻景。
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指名朗读,并指导:通过语速变化读出阵雨来势之急、动静变化之快。
8.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诗句,把画面留在心间。
设计意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得朗读更有意境。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大家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课件出示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清平乐·村居》引出作者辛弃疾,进而导入新课。
板块二 理解题目,初读课文
活动1 理解题目,了解作者
1.齐读题目,指名读题目。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题目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后一部分是词题。
3.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
预设: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时间:夜里。地点:黄沙岭。事情:行。我们学过的词牌名有“清平乐”“卜算子”等。
4.说说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5.学生齐读词题。
6.介绍辛弃疾。
课件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
活动2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
(1)正音:“见”同“现”,读xiàn。
(2)链接旧知:“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理解“见”。
(3)指导书写:“鹊”左右等宽;“蝉”左边的“虫”和右边的“单”做好穿插,并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4)读出节奏感。重点指导: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课件出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 解读题目有利于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体内容。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对词的理解。
板块三 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词的意思。
2.指名说出词的大意。
相机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预设:
别枝:横斜的树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课件出示 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3.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预设:
(1)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理解“惊鹊”,感受以动衬静的写法的好处: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岭分外幽静。
(2)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谈论丰收的喜悦声。想象说话: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又会说些什么?
(3)闻到:稻花香。
(4)指导朗读,读出乡村月夜的美。
4.读下阕,体会情感。
(1)同桌讨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了呢?
(2)预设交流反馈:联系上阕可知,诗人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都没有察觉。
(3)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①抓“忽见”感受惊喜。②链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受惊喜。
(4)指导朗读,读出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 画面与词句结合,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词句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板块四 诗词比较,品味异同
1.学习活动: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 (1)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2)讨论:同桌合作,结合诗词句说说理由。
2.交流反馈:两者情感不一样,孟浩然是忧愁的,而辛弃疾是喜悦的。
(1)抓住“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2)抓住“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及由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3.配乐,对比朗读:男生读《宿建德江》,女生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设计意图 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诗词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诗人内心的不同情感。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词三首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同样是写月夜的景色,《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读读这两首诗词,摘抄关键诗词句,写一写。
诗词题目
摘抄关键诗词句
感受
《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活动建议
1.默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一样?结合具体诗词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根据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填的内容。
3.集体交流的时候要大声地说出自己填写的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词三首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古诗。
预习字词
1.工整地抄写下面带有生字的词语。
鸣蝉 惊鹊
2.读诗词,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 )烟渚,日暮客( )愁新。
A.指作者自己。 B.客人。 C.停船靠岸。 D.湖泊。
(2)明月别枝惊( )鹊,清风半夜鸣( )蝉。
A.惊动。 B.惊喜。 C.鸟兽或昆虫叫。 D.闻名,著称。
内容感知
1.《宿建德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羁旅夜泊,日暮添愁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四周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的情形。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______心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这三个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的,展现出夏夜________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____________的由衷喜悦。
资料搜集
1.搜集孟浩然的相关资料。
2.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
3.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读了诗词,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