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花之歌》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花之歌》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22: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
教学策略
朗读指导
课文哲理隽永,语言清新,作者连续使用大量结构整齐的句式,读起来很有意境。文章虽短,但尽显纪伯伦诗歌风格中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的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读来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及其象征意义。学生应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感,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作者的情感,以此不断摸索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大声朗读和实践中,把文本读通、读熟,感受散文诗独特的音韵美。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和阅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作者笔下的花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花,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背景知识,交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的含义,领悟作者是在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他坚持追求光明和理想,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迁移运用
《花之歌》开篇连用六个比喻句“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仿照这一写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写一写心目中的“草之歌”“树之歌”“云之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作者资料及各种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及“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活动1 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还赋予了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花有关的散文诗,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活动2 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五首:《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设计意图 谈话环节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板块二 自主学文,感知内容
活动1 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②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课件出示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①指名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旖旎”“冠冕”“婆娑”的读音及理解相应词义。
②借助“/”指导读好长句子的停顿。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再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1)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在书上圈画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并随时记下自己的理解。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写写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合作学习。
(1)组内轮流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做到正确、流利。
(2)读一读表明“我”是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3)说说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想象其中的画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4)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读给同学听。
活动2 交流汇报,整体感知
1.请小组代表读读表示“我”是花的语句。
2.引导学生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交流。
(1)说说自己的理解,初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
(2)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3.请小组代表读读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1)“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星星。
(2)“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
4.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我”是什么。
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我”每天都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 课题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让学生带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这一问题自读课文,可以初步了解花的各种形象。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阅读,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作好批注,同时重视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内容,为理解课文想象的奇特奠定基础。
板块三 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预设: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课件出示 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
3.交流指导,形成板书。
(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教师随机板书,形成花瓣图。
(2)引导质疑:从第1自然段能不能看出“我”是花?启发学生借用积累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辨析,发现第1自然段介绍的是花的整个生命周期。(板书:花的生命周期)
4.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交流。(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尽量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梳理、质疑、发现,从而读懂诗歌,感受作者紧紧抓住花的特点,并由此想开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板块四 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想象的独特?作上批注。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预设:学生会关注“‘我’是什么”及各类拟人化的动词。
3.关注“‘我’是什么”,发现想象的奇特。
(1)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画出相关信息,思考: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别名”?
(2)交流反馈,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等词语。
(3)小结:作者由花的各个方面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
4.关注“我”的“行为”,感受奇特的想象。
(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2)引导学生关注“欢迎”“送行”“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感受想象的奇特。
(3)朗读指导:同桌合作对读分号前后部分,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想象的奇特。
(4)小结:作者由花的动作想开去,用分号把并列的行为连接起来,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这句话写花的理想、花的追求。以花喻人,以花寓理,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要乐观,要善待生命,不要停止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板块五 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奇特的想象
1.过渡:看来,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散文诗,就要学会在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才会对诗歌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有更准确的认识。
2.出示“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一文。
课件出示 
杨柳与水莲(有改动)
宗白华
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
“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
“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
“你恐惧些什么?你悲哀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
“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
“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
水莲说:“啊,是啊!”
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3.自由朗读《杨柳与水莲》,想想本文又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预设:
(1)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形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2)面对刚刚逝去的夜,杨柳和水莲有着不同的感受。
杨柳:感受着“夜的美”(如第8自然段)。
水莲:“恐惧悲哀”,感受着“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
(3)杨柳与水莲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杨柳:立于“碧夜的幕中”。
水莲:躲于“绿叶的帘里”,“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4.想一想,说一说:宗白华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
(1)“杨柳”代表的是一种执着探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
(2)“水莲”代表的是一种畏畏缩缩、缺乏自信的人生态度。
(3)世间万物,如“杨柳”一般圆满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像“水莲”一般在残缺中追求圆满。身处污泥而不染,面对黑暗却不失希望,在现实中藏着梦幻,在逆境中怀着感恩,这样的人生泪中有笑。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小练笔:《花之歌》开篇连用四个比喻句“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请你仿照这一写法,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草之歌”“树之歌”“云之歌”吧!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认识到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引导学生仿写散文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花之歌
用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摘抄对应的句子。
《花之歌》
《杨柳与水莲》
句1
句2
句3
★活动建议
1.默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杨柳与水莲对“夜”有哪些不同的感受?画出文中想象奇特的语句,再读一读,然后完成表格内容。
2.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根据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填写的内容。
3.集体交流的时候要大声地说出自己填写的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花之歌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给加点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读一读。(填序号)
①yùn  ②qióng  ③yè  ④miǎn
苍穹(  )  孕育(  )  冠冕(  )  摇曳(  )
2.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多音字,把它们在课文中的读音写在括号内。
予(    )   冠(    )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
馥郁  琼浆  婆娑  赠予
上面的词语中,形容“香气浓厚”的词语是____________,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本诗运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等,构建了一幅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1.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2.搜集与花有关的诗句。
阅读质疑
1.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