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场面,概述大典。
3.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4.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重点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的会写字以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为主。左右结构的字中,“距、射”要写得左右宽窄相当,“政、帜、栏、汇、爆、坦、隆”要写得左窄右宽,“制”要写得左宽右窄。“宾、宣”的宝盖要写得扁、宽,盖住下面的部分。“宣、坦”最后一笔横都要写得长一点儿,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爆”的右下部不是“水”。“隆”的右部中间的横不要丢掉。
文中“典礼、汇集、直奔、五更天、排山倒海、瞻仰、宣读”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用查词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
朗读指导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反映了开国大典场面庄严、热烈的特点,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激动和自豪之情。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文来讲,感情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的,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
第1~3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朗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第5~7自然段要读出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排山倒海”“一齐”“雄伟”等词语要重读,第7自然段中的两个长句子要读出人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欢欣鼓舞的心情。第11~13自然段要读出人民军队接受检阅时的威武、庄严的气势和人民群众欢喜、激动的心情。
阅读理解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开国大典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件,对于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具有重大意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记住这个日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课“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典礼”和“阅兵”两个场面的叙写中。
1.把握课文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先关注第1~3自然段,了解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如,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会场的位置和布置,感受典礼恢宏的场面。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六点钟、下午三点整、阅兵式开始、阅兵式完毕、傍晚、晚上九点半等)明确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在此基础上,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用小标题(“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进行概括,并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2.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先细读第11~13自然段,聚焦阅兵式场面,了解这个场面按照阅兵式的顺序写了“检阅部队——各兵种行进——群众欢呼”几方面内容,初步感受人民军队接受检阅时威武、庄严的气势和人民群众欢喜、激动的心情。再研读这部分,边读边勾画,思考课文是怎么描写阅兵这一场面的。关注总体描写的句子,如,“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发现这些是对“面”的描写,而各兵种的部分是具体的“点”的描写。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通过朗读,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以及整个阅兵场面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3.体会热烈的气氛和激动的心情。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体现出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要重点关注课后题给出的三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如第一组句子,从“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描写中感受到会场的环境布置能衬托出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第二组句子,从群众入场时广场气氛的描写中体会到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第三组句子,抓住阅兵式上描写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体会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可以再找一找,并且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积累运用
在细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描写场面的精彩语句,并进行摘抄,丰富阅读积累。突出由读到写,进行练笔迁移,仿写一个熟悉的场面,丰富语用经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如《开国大典》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小标题梳理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场面,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3.初步体会和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及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激趣,揭题导入
活动1 激趣引入,交流资料
1.激趣: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
2.学生畅谈课前搜集的开国大典的资料。
3.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录像。
活动2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板书课题)
2.“典”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分别是: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②典礼;③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④旧指主持,主管;⑤把物品抵押给别人换取钱款,可按议定期限还款赎物。本文中的意思是第几种?(第②种)
课件出示 典:①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②典礼;③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④旧指主持,主管;⑤把物品抵押给别人换取钱款,可按议定期限还款赎物。
3.“开国”指建立新的国家。“大典”指隆重的典礼。“开国大典”指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课件出示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开课时利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借助资料的引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按图索骥,引导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自主阅读。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2)边读边作批注,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画出相关的词语。
2.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活动2 班内交流,分享收获
1.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宣告 宣布 汇集 旗帜 检阅 瞻仰 高潮 爆发 排山倒海 肃静
2.相机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3.书写指导:爆、隆、宣、射。
重点指导:“爆”中的“氺”与“恭”中的“”的区别;“宣”和“隆”不要忘记写短横;“射”的第七笔撇不出头。
4.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顺序。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2)你找到了哪些相关的词语?
课件出示 早上六点钟 到了正午 下午三点整 宣读公告完毕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晚上九点半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检测,同时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在按要求学习的过程中,理顺了课文的顺序。
板块三 概括场面,概述经过
活动1 任务驱动,梳理过程
1.过渡: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去见证开国大典的历史性时刻。
2.再次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课件出示 (1)小组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场面,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并画出流程图。
(2)根据流程图简要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3.聚焦流程图,梳理场面。
(1)交流完善流程图。
课件出示 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2)总结概括小标题的方法:依据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如:“群众的队伍入场”“典礼开始”“阅兵式开始”“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概括为“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课件出示 群众的队伍入场?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举行典礼
阅兵式开始?阅兵式
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群众游行
活动2 明确要点,简述过程
1.理出具体的时间短语。
课件出示 早上六点钟 到了正午 下午三点整 宣读公告完毕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晚上九点半
2.理清主要人物及活动。
课件出示 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将军检阅部队;游行群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
3.个人练习,教师点拨,最低标准是说清楚,不求细节。
4.交流印象,感受开国大典场面盛大庄严,情感热烈的特点。
设计意图 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流程图梳理课文脉络,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架,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板块四 寻找“点”“面”,聚焦“点”
活动1 小组合作,寻找“点”“面”
1.过渡: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那隆重的“大典中”的场面去看看吧。(板书:点面结合)
2.小组合作,分工研读第5~10自然段的三个场面,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3.小组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活动2 聚焦“点”,探究写法
1.出示“点”的句子。
课件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2.学生思考:聚焦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基本在写毛主席)
3.学生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预设: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4.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群众的反应,读出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5.小结: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看来,选“点”要聚焦典型。(板书:聚焦典型)
设计意图 聚焦“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深化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
板块五 作业超市
1.读一读:选择文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语段,读给同伴听。
2.讲一讲:把开国大典的过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请同学们用以上内容说一句话,要求在“开国大典”前加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由作答)
课件出示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
2.学生交流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
预设:文中的场面描写很多,学生说出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简要说说这些场景给自己的印象,如会场布置、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等,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中国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3.过渡引入:听了同学们的叙述,老师很高兴,可见大家仔细读了课文,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到同学们描述的一幕幕场景中去听一听、看一看、悟一悟。
设计意图 运用“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说一句话的练习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烘托本节课的教学氛围,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
板块二 品读语句,体会热烈与激动
活动1 研读句子,感受氛围
1.出示三段句子。
课件出示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自学:自由读一读这三段句子,想一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有哪些感受?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将关键词批注在课文句子旁边。
预设:会场布置隆重、人数之多、群众热烈……
4.小结:像这样,我们可以将关键词写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5.指导朗读:抓住“迎风招展”“人的海洋”“欢呼”“鼓掌”“喊哑”“拍麻”等词语读出气氛的热烈和群众的激动。
活动2 由扶到放,独立批注
1.学习活动:批一批,读一读。
课件出示 (1)批一批:默读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开国大典气氛的热烈庄严或群众的激动喜悦,在句子的关键词旁作批注。
(2)读一读:试着读出气氛的热烈庄严和群众激动喜悦的心情。
2.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结合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擎”字突出了人们内心的激动;“直奔”突出了人们心情的迫切。)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排山倒海”突出了掌声的热烈与持久,突出了群众激动的心情;“一齐投向”突出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长城内外”与“大江南北”都是指全中国,这里是用语义反复来突出毛主席的宣告的影响力。)
(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等词突出了人民群众对五星红旗的敬仰之情。)
(5)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肃静”突出了人民群众对国旗的敬仰;“雷鸣般的掌声”突出了人民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
(6)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花和灯火衬托出了人民群众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7)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场面的壮观、热烈,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走向光明,走向幸福。)
…………
3.小结: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围绕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的精妙,从而体会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快速读、细读、品读等学习活动的安排,训练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板块三 聚焦阅兵式,学习点面结合
活动1 引导自学,寻找“点”“面”
1.过渡引入:在这些自豪、激动的四个场面中,你认为最令人震撼的场面是哪一个?(阅兵式)
2.出示自学提示,寻找“点”“面”。
课件出示 (1)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____”画出“点”,用“ ”画出“面”。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3.学生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预设:先是部队整体由东往西,缓缓进场,这是“面”;然后是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的行进方阵,这是“点”;最后是群众的表现,这是“面”。其中群众的表现这个面起到衬托作用。
课件出示
空军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活动2 对比前文,感受写法
1.读一读这些对“点”的描写,回想一下《狼牙山五壮士》中“诱敌上山”中的“点”,想一想这两处的“点”有什么不同。
要点:五壮士“诱敌上山”中的“点”写的是一个个的人,这里的“点”描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不同军种的方阵,比较复杂。
2.学生汇报圈画的感受到阅兵式庄严的关键词。
课件出示
空军
飞机人字形飞过
骑兵师
六马并行
完全一致
战车师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炮兵
一字形前进
步兵
齐步行进
海军
着装统一
着装统一
3.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阅兵式”恢宏庄严的场面。
(1)指名读。
(2)小组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
4.小结:受阅部队由陆、海、空三军组成,共1.64万人。受阅武器装备有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这样强大的阵容,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一下子就把阅兵仪式的气势磅礴、恢宏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当时的庄严和热烈的气氛。
5.齐读阅兵式部分。
设计意图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对比不同的点面结合中深度思考,自主发现两种“点”的不同,深化认识点面结合的写法。同时体现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连续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板块四 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教师引导:开国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们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们利用网络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开国大典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认真读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试着理清课文的脉络。
哪几个自然段
主要内容
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活动建议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完成活动卡。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开国大典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根据要求把本课的生字工整地抄写下来。
府 栏 爆 射 阅 宣 汇 距
2.先认读本课的生字,再判断对错。
(1)“帜”的读音是zì。( )
(2)“宣”的偏旁是“宀”。( )
(3)“隆”共有10画。( )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汇集 爆发 宣告 旗帜 预定
上面的词语中,有“聚集”的意思的是____________,有“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的意思的是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开国大典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场面。
资料搜集
搜集《义勇军进行曲》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