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竹节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2 22: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竹节人
教学目标
1.会写“凛、疙”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目的。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要求会写14个字,其中有8个是左右结构,4个是半包围结构,2个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比例和笔画的穿插避让,比如,“跺”,足字旁的最后一提和“朵”的横画、撇画,要互相穿插,字才显得紧凑;“颓”,左半部分“秃”字最后一笔要变为横折提,避让右半部分的“页”。“疙”“瘩”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病字旁,“裁”被包围部分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为点。
文中“威风凛凛、呆头呆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等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片、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加以理解。
阅读理解
《竹节人》是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后却偷偷玩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懂得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阅读内容会不一样,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再带着不同的阅读任务,选取相应的课文内容来读,在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最后结合课后练习,梳理阅读过程,总结学法。
完成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的步骤都是先浏览课文,接着找到相应的内容,再仔细阅读相关内容。但是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使用又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是围绕阅读任务而定的。围绕第一个任务,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浏览找到相关内容,并根据任务要求仔细阅读竹节人的制作材料、工具、具体步骤和竹节人的具体玩法等相关内容。围绕第二个任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特别关注“我们”投入地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看别人玩竹节人的部分,聚焦关键语句和描写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围绕第三个任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的动作、玩玩具的神情描写,用复述的方法讲故事。
积累运用
积累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够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竹节人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2.查找竹节人制作、玩法等方面的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凛、疙”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2.明确本课的阅读目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根据阅读目的一,选择阅读内容,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活动1 交流玩具,激趣导入
1.交流玩具,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玩具吗?它是怎样玩的呢?
2.导入:同学们的玩具的玩法可真有趣。是的,玩具使我们的童年生活更加富有乐趣。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也玩过玩具,不过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大多是自己制作的。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竹节人玩具图片,引出课题。)竹节人,顾名思义就是用竹节制成的小人,你了解这种传统玩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回到他的童年生活,去看看那风靡全班以致全校的新鲜玩意儿。
活动2 了解作者
1.过渡:同学们可能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吧,在读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范锡林,1950年出生,江苏无锡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并有若干作品翻译介绍到日本。作品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 工程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创作的作品有《分身奇妙功》《金爪小神鹰》《范锡林少年大传奇》《范锡林武侠童话》。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顺势借助图片引出竹节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板块二 阅读单元要求,明确学习重点
活动1 了解单元导语的含义
1.导入: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它对于课文学习有哪些要求呢?
2.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3.小结: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有目的地阅读”。
课件出示 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有目的地阅读”。
活动2 明确阅读任务,感知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发现教材课题下的三个学习任务以及课后学习伙伴的学习方法的阅读分享。
2.出示课题下的阅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课件出示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读一读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带着不同的阅读任务来读文?
(2)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明确: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3)小组合作,明确三个任务分别要做什么。
汇报:①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并教会别人怎么玩。
②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
③讲一讲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3.引导学生带着阅读目的,快速阅读课文,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课件出示 计时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使用了(   )分(   )秒
? ?
预设: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写了童年时代亲手做竹节人、和同学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一段往事。
4.引导学生说说阅读全文并概括出主要内容所用的时间。
指导:这篇课文大约1200字,如果能用四分钟左右读完全文并较为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达到了高年级的水平。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学习是对以往学习方法的一次综合提升,活动2中的第3点“引导学生带着阅读目的,快速阅读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就运用了学过的阅读方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可以根据阅读需要,自觉选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已经掌握的阅读策略。
板块三 关注相关材料,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
活动1 快速读文,运用恰当方法,找到相关内容
1.过渡:这节课,我们先带着第一个阅读任务阅读课文。要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打算吗?
预设:需要知道竹节人的具体做法和玩法,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可以带着这个阅读目的先快速读全文,找到有关竹节人做法和玩法的段落,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接着去完成任务。
课件出示 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2.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做法和玩法的相关内容,作上记号。
(1)课件出示教材P51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方法提示。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方法。
预设:带着“竹节人是怎么做的、怎么玩的”这个问题去阅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以及与阅读目的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先跳过,这样可以节省阅读的时间。
小结:带着目的去阅读,阅读目的更强了,阅读速度更快了,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
(3)交流找出描写竹节人做法和玩法的相关内容。
预设:描写竹节人做法的内容主要是第3自然段,第11~15自然段中涉及了竹节人的创意制作方法。描写竹节人玩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8~16自然段。
活动2 合作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
1.圈画关键词,写清制作竹节人的方法、步骤。
(1)阅读第3自然段,圈画制作竹节人的动词,推断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预设:①动词:锯、钻、(再)锯、穿。②工具:锯子(钢锯条)、钻头(铁钉)、水彩笔。
③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线、小木棍(冰棍棒)。
(2)再读第3自然段,对照插图,写清制作步骤。
预设:第一步“锯”,用锯子将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再用锯子将余下的毛笔杆平均锯成八短截;第二步“钻”,用钻头在最长一截的三分之一处钻一对小眼;第三步“穿”,按照图示,将九截毛笔杆穿在一起;第四步“画”,用水彩笔给竹节人画上眉毛、眼睛和嘴巴。
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卡。
竹节人制作指南
制作工具
注意事项
制作材料
制作步骤
活动3 聚焦重点段,了解竹节人的玩法
1.过渡:竹节人已经制作完成,那“我们”该怎样玩竹节人呢?
2.快速默读相关段落,同桌交流提取的相关信息,了解玩的方法和过程。
3.班内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阅读第8~10自然段,圈画关键动词,有序写清“初级玩法”。
预设:①动词:嵌入、拉紧、一松一紧。②“初级玩法”:先把长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再从下面拉紧长线;最后将左右长线一松一紧地拉动。
(2)阅读第11~1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有序写清“高级玩法”。
预设:①起名号:“齐天小圣”“金钩大王”。②加道具:冰棍棒、废钩针、铅皮、铁丝、红丝线、橡皮。③“高级玩法”:先用道具“武装”竹节人;再在身上刻上名号;最后拉动长线一紧一松地进行打斗。
设计意图 先明确学习任务,然后出示教材P51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的阅读方法提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这体现了单元统整式教学的理念。接着让学生带着阅读目的快速读文,找到有关做法和玩法的段落,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提取相关的信息,接着去完成任务。这样先教给方法,再一步步进行指导,学生更容易完成这个阅读任务。
板块四 交流汇报,总结阅读方法
1.过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你们是怎样阅读课文的?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先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2)写玩具制作指南时,关注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找到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时,先找到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然后重点关注几种玩法和连续动作。
3.总结:带着不同的任务去阅读,就等于有了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这就是“有目的地阅读”。
设计意图 学生初次接触“有目的地阅读”,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阅读经历,梳理阅读方法,在交流中体会阅读策略的运用。
板块五 学习字词,拓展积累
活动1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的会写字,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交流生字的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重点指导:
(1)生字特点:“凛、棍、橡、跺、沮、趴”要注意左窄右宽的特点;“雕、颓”两个字左右宽窄相当;“疙、瘩、裁、筹”要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2)书写注意事项:
“跺”,足字旁的最后一提和“朵”的横画、撇画,要互相穿插,字才显得紧凑。
“颓”,左半部分“秃”字最后一笔要变为横折提,避让右半部分的“页”。
“疙”“瘩”,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都是病字旁。
“裁”,被包围部分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为点。
4.学生练写。
活动2 学习词语,理解词义
1.出示词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课件出示 疙瘩 疲倦 冰棍 橡皮 跺脚 颓然 沮丧 抽屉
呆头呆脑 没头没脑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前功尽弃 赫赫伟绩
鏖战犹酣 挖空心思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大步流星 怒气冲冲 念念有词 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
一无所获 津津有味 心满意足 轻手轻脚 化为乌有 暴露无遗
2.要点:“冰棍”“橡皮”“抽屉”可以结合实物图片来理解,“跺脚”可以做动作来理解,其他四字词语可以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威风凛凛”形容威武雄壮,很有气派,声势逼人。“叱咤风云”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化。形容威力、声势极大。“别出心裁”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大步流星”形容跨着大步,走得飞快。“怒气冲冲”形容满脸的怒气,异常激动。“念念有词”多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忘乎所以”指因过于兴奋而忘记一切。
设计意图 高年级学生识字学词以自学为主,只需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继续根据阅读任务,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阅读。
2.朗读想象,感受传统玩具的乐趣。
3.对比阅读,生动讲述有关老师的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揭示新授内容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带着不同的任务,通过细读课文,不仅学会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还了解了竹节人的玩法。你能再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竹节人的玩法吗?
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近传统玩具——竹节人,继续围绕剩下的两个任务来读这篇文章。同时,我们将继续探索,看一看阅读目的不同,我们会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叙述玩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 聚焦第二个任务,体会乐趣
1.过渡:竹节人既然有那么多玩法,那么,这个传统玩具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乐趣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2.课件出示第二个阅读任务及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阅读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阅读提示:(1)思考:要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阅读时我们需要关注哪些内容呢?
(2)带着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做好标记。
(3)细读相关段落,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想一想:“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3.汇报交流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1)制作之乐。
①朗读第3自然段和第11~13自然段,体会制作竹节人的乐趣。
预设:
生1:作者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对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如数家珍,第3自然段详细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足见竹节人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孩子们在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中,想象着自己的竹节人酣战沙场的样子,琢磨着再寻点什么特殊材料做个厉害的武器,该起个什么吓人的名号,这个过程也是乐事一桩。
②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偷做”的乐趣。
课件出示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预设:
生2:从“妈妈的责怪”和“卖毛笔的老头生意特别好”这两处侧面描写中,我们体会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将“妈妈”对“我”的“责怪”和“卖毛笔的老头”生意的“火”进行对比想象,体会其中的“偷做”的乐趣。
小结: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孩子们做竹节人的快乐,但是我们从妈妈的责怪和老头生意特别好的侧面描写中体会到了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
③朗读第5~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体会“妙用”的乐趣。
预设:
生3:“破课桌”的“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可以看出“我们”就地取材,苦中作乐。
朗读指导:朗读时,想象儿时发现裂缝时得意和满足的神态。
(2)玩耍之乐。
①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朗读第8、9自然段,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
课件出示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预设:
生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玩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特别是第8、9自然段中描写的竹节人可静可动,有趣极了。静着的时候,竹节人像一个壮士,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动着的时候,手舞之、身摆之。竹节人不仅可以自己玩儿,还可以和伙伴对战一起玩儿,虽然我没有见过这场面,但一读到这样的文字,脑海中就会浮现两个竹节人对战的画面。想着竹节人对打时不知疲倦的样子就想笑。
小结: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想象,细品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文字描绘的画面,体会出孩子们的乐趣所在。
②朗读第11~18自然段,体会玩竹节人时起“名号”的乐趣。
预设:
生2:这部分内容写了竹节人的创意玩法,给竹节人“武装”一下,起个不同凡响的“名号”,想象着在战场上厮杀,再配上“咚锵咚锵咚咚锵”的精致鼓点,这乐在其中的场景,跃然纸上,其乐无穷。
朗读指导:朗读第17、18自然段时,要体会5个感叹号背后隐藏的兴奋、激动以及入迷时的手舞足蹈,读出声色来。
(3)观战之乐。
①朗读第19~21自然段,体会看同学玩的乐趣。
预设:
生1:其实就算玩不上,看别人玩也是特别有趣的事情。文中第19~21自然段描写了观战之乐,“一圈黑脑袋”说的就是一圈学生挤在一起,足见观战的人多。课下“跺脚拍手”“攒着观战”,课上不过瘾,后面的同学还“伸长脖子”看,“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这些动作描写,让我感受到文中的同学对这个游戏的痴迷,足见竹节人这个玩具的乐趣无穷。
朗读指导:朗读时,一连串的短语,要语气高昂,读出那种玩耍时和观战时的兴奋与入迷。
小结:这位同学抓住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通过品味细节,体会出文中人物的情感。
②朗读第22~29自然段,体会看老师玩的乐趣。
预设:
生2:这部分描写“乐”在老师的“入迷”,从课上没收时的怒气冲冲,到课下玩乐时的念念有词、忘乎所以,写出了竹节人这个玩具让成年人也痴迷其中。从“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可以体会出看老师入迷地玩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朗读指导:朗读时,抓住老师神态的对比,读出变化,读出儿时“我们”的那种心满意足。
4.总结:大家分别从“制作之乐”“玩耍之乐”“观战之乐”这几个角度体会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虽然读的是同一篇文章,但是感受乐趣的角度不同,体会乐趣时所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分别使用了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品读细节体会情感等多种阅读方法完成了阅读任务,角度全面、方法灵活。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通过细致分析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场景等阅读方法,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同学们对竹节人的痴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和同学们对竹节人无限的喜爱。
板块三 聚焦第三个任务,讲述故事
1.通过提问,明确阅读方法。
(1)想一想:怎样才能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阅读任务呢?
(2)出示教材课后题中第三个学习伙伴分享的阅读方法。
课件出示 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总结方法:细读相关段落→理清故事情节→把故事讲出来。
2.细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默读课文第20~29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填写表格。
(2)交流反馈。
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起因
“我们”上课时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了。
经过
老师没收了“我们”的玩具,却被“我们”看到他在办公桌上痴迷地玩起来。
结果
“我”和同桌相视一笑,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3.过渡:讲故事如果仅仅是把表格中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讲,肯定不动听,我们还要细读每个部分,抓住每个部分的关键信息,才能把故事讲好。
4.对比阅读,把握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时的不同神态。
(1)朗读两个场景中关于老师的描写,圈画表现神态的词语。
预设:①没收玩具:虎视眈眈、怒气冲冲。②玩玩具: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
(2)朗读两个场景中关于“我”的描写,圈画表现心情的词语。
预设:①被没收后:眼巴巴、沮丧、悻悻然。②发现老师玩时:相视一笑、心满意足。
5.再次默读第20~29自然段,梳理出描写“我们”和老师的心情变化。
预设:
老师的心情:(愤怒)→(开心)→(释然)
“我们”的心情:(沮丧)→(惊喜)→(释然)
6.生动讲述故事。
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故事讲完整、讲连贯;抓住两个场景中老师和“我们”的反应把故事讲具体、讲生动。
设计意图 用“主线串联”的阅读方法以及之前学到的复述的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只有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故事才能讲得完整。同时,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梳理心情的变化,才能将故事讲生动。
板块四 归纳梳理,总结方法
1.过渡:同学们,我们多次阅读了《竹节人》这篇文章,先后完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相同之处:读的是同一篇课文,使用的是“带着阅读目的去阅读”这种阅读策略,我们的学习过程都是按照先明确阅读目的,再带着阅读目的去阅读,运用浏览、跳读和反复细读等阅读方法确定段落、筛选信息,最终完成了阅读任务。
不同之处:我们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的重点阅读段落也不同: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就重点读介绍做法和玩法的段落;分享乐趣,就聚焦描写乐趣所在的段落;讲述故事,就要关注刻画老师的部分。同样的课文,同样的任务,我们每个人使用的方法却不同:提炼信息、梳理内容、想象画面、品读词句、联系上下文,等等。
2.小结: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今后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阅读方法,巩固阅读策略。同时提示学生,学习阅读策略和方法是为了学以致用,为以后阅读文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竹节人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课文第2~18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制作一份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游戏指南。
制作指南
所需材料:
制作方法:
游戏指南
游戏地点
游戏方式
注意事项
★活动建议
1.默读课文,思考: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玩的?找找文中相关的句子,根据表格要求进行填写。
2.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给同学介绍介绍。
3.集体交流的时候要大声说出自己填写的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竹节人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把词语中加点字的音节补全。
g____  ____iàng  d____  ____uí  j____ s____
疙瘩   橡皮    雕刻   颓然   沮丧
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忘乎所以
上面的词语中,有“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的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_,有“指因过于兴奋而忘记一切”的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__________,并沉迷于斗__________,导致两人的手工玩具被____________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我们”一样喜爱____________的事。
资料搜集
搜集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