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3 10: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
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

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

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言行龟鉴》)

张光祖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





(2)吾为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通过

这两件事刻
画了曹武惠王“
”的德行。
(二)
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

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

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
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



(2)乃诣长史蔺仁基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三)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
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客挥犀·三》)
(《墨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付子已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四)
银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

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
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

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
点燃,焚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丰庆为河南布政使(


(2)顾谓令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3.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的目的是
4、联系全文分析,丰庆是个怎样的人?
(五)
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吾之患
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
饥寒焉。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

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②若:你。③垣墉:泛称墙。④病于:病,有害。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猫善捕鼠及鸡

)(2)弗食鸡则已耳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

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
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七)
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
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


史。(《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吾无望矣(

)(2)竟不食其膳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
3.
赵母的希望是什么?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5


47

(八)
善士于令仪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
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

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

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尔素寡过(

(2)既去,复呼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从文中看,邻舍子“卒为良民”有两个原因:
(1)
(2)
4.文中从下面三个细节刻画于令仪的“善”:(1)耐心了解情况,表现他的宽容;
(2)
(3)
(九)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


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何以战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
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

(十)
原谷谏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
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

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
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
不吉利。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是负义也

)(2)无需更作此具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3、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十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
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甚:非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
(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十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
峨:高
洋:广大
1、成语
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人物

的知音,从(课文句子)“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们把“知音”比作

,也比喻
的人。
。人
4、从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我们感受出他当时的心情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
括)。
(用成语概
5、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十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hónɡ
ɡǔ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
[注释]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弓缴:弓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C.甚矣,汝之不惠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莲,花之君子者也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十四)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
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
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世说新语》
诣:拜见
[注释]
谓:问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
善:擅长,善于
坐:犯罪
曷:通假字,通“何”
1、解释文段中加线的词语。
习辞:
避席:
2、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回击的?
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
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







6、“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7、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五)精卫填海
jiū
zhè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
xiáo
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
yīn
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次三经》节选
[注释]发鸠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文首:头上有花纹。
其鸣自洨: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少女:小女儿。
堙:填塞,堵塞。
1.下面句中加点“是”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是炎帝之少女
B.吾尝疑乎是
D.由是感激
C.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白喙


以堙于东海(



1、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2、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十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节选
[注释]鬻:卖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弗:不
)。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
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十七)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
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
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
如蜀鄙之僧哉?
——《白鹤堂文集》节选
[注释]为学:做学问,求学。
语:读四声,告诉。
鄙:边境。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买:花钱雇用。
越,到,同“及”。
惭色:惭愧的神色。
何如:怎么样?这里是商量的语气。
下:往下游走。
1、解释多义词(6
分)
自南海还(


蜀之鄙有二僧(

西蜀之去南海(



望桓侯而还走(


肉食者鄙(


去国怀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吾欲之南海
B.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
其真无马

必以分人
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
的道理。
的故事,意在阐述
(十八)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
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
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十九)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二十)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
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二十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而身为宋国笑



④冀复得兔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
谈谈。
答:

(二十二)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
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
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②从而谢焉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
10
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二十三)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成语。

(二十四)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
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
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衡乃与其佣作
C.而不求偿
不逮:不给他
佣作:雇佣劳作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十五)、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
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
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
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
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
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
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
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
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
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
②③

C.①②
③④
B.①
②④

D.①②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
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
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
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
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
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
②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
(二十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
(2)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
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十七)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
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方法,这样写,是为
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二十八)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
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
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
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
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
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1.解释字义。
(1)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居:
肆:
(2)
如入鲍鱼之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
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二十九)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
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
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三十)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
什么不炳烛而学?”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
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
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
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好啊!”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三十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
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
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三十二)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莲,花之君子者也
C.甚矣,汝之不惠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三十三)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
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三十四)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
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
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
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
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
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
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
怕狐狸。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
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十五)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
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
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
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
(三十六)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2.翻译句子。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十七)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
倦的样子。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十八)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
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
器皿。固——本来。安——怎么。
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三十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
惑——糊涂
⒈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四十)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
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
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

(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十一)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
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
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
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
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
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
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
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
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
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
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2)因往晓之

(3)其人舍然大喜
2.翻译句子。
(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
大致相同?
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
“忧天”的杞人的?
(四十二)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
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
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
B.经宿遂凝
遂:就。
C.暖而啖之
暖:暖和。
D.谥文正公
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
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四十三)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
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
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
D.谦虚
B.不怕清苦
E.不顾家室
C.持之以恒
F.专心致志
(四十四)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
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
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
鉴:镜子。
B.屡举进士
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
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
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
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
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十五)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
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
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B.过徐君过:访,探望。
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D.口弗敢言弗:不。
E.系徐君冢树而去
冢:坟墓。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
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四十六)不责碎玉吏
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
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
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
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
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四十七)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
诈,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
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
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
献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
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
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
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是:这,此。
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四十八)强项尽忠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
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
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
叩马,拦马。④帝,汉光武帝刘秀。⑤项,脖子。〕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因匿主家匿:nì,躲藏。
B.宣候之候:等候。
C.大言数主之失数:shǔ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因:副词,于是、就。格:打、斗。
E.帝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
F.强使顿之顿:叩、磕。
2.判断翻译正误。
A.“主即还宫诉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B.“因敕‘强项令’,出”——(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3.概括董宣的性格特征:
(四十九)号殿上虎
宋,刘安世,廷谏,至犯雷霆之怒①,则执简却立。待天威少霁,复前极论,
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庭观者汗出竦听。众目公,号曰“殿上虎”。
[注: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愤怒、发作。下句中的“天威”与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廷谏,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犯:冒犯,触犯。
B.执简却立简:即“笏”,大臣上朝手执的狭长板子。却:退。
C.天威少霁少:通“稍?。霁:雨过天睛,此指气消。
D.复前极论前:动词,上前。极论:极力论争。
E.汗出竦听竦:sǒng,肃敬。
F.众目公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着。
2.“廷谏”中的“廷”与“殿庭观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请查
字典后回答)
3.刘安世为什么被称“殿上虎”?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五十)俭啬老
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
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
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
家赡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货财没官。
[注:①辄
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侵晨而起侵:渐近。侵晨,天刚要亮。
B.聚敛无餍
餍:(yàn)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shàn,赡养。
2.判断语句翻译的正误。
A.“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草菜为食物。
B.“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C.“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随着脚步减少(准备送给乞者
的钱)
D.“货财没官”——财产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多少钱?(

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
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答案
(一)
曹彬仁爱
1、(1)居住
(2)担任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4、不以个人喜怒杀人
冬日不修敝屋
仁心爱物
(二)
狄仁杰
1、(1)派往
(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
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三)
猿母中箭
1、结束,完
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四)
银烛
1、(1)做,担任
(2)说,对……说
2、你的蜡烛不能够燃烧,换可以燃烧的
3、希望丰庆不要追查他的贪财行径,保住官位
4、他是个清廉正直的人,是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是个照顾别人面子的人)
(五)
赵人患鼠
1、(1)善于(2)吃
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
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
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
(六)
东坡逸事
1、(1)担任
(2)欠
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七)
赵母训子
1、(1)指望、希望(2)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八)
善士于令仪
1、(1)犯过错
(2)离开
2、你很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被人盘查
3、(1)平时很少有过错,本来就是个好人(2)於令仪对他的善举深深地感动了他
4、(2)满足邻舍子的愿望,表现他的大方;(3)天亮才让邻舍子离开,表现他的周到
(九)
凿壁借光
1.(1)对……感到奇怪(2)得到
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
工,又不要报酬
3.D
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
勤学苦读
(十)
原谷谏父
1、(1)违背,背弃(2)再
2、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他。
3、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4、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老了而抛弃他们。(或者: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意自己
的言行。)
(十一)答案:
3、(1)诣:拜见
乃:于是,就
(2)示:给??看
曰:说
(3)未:没有
闻:听见
4、(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
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
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
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十二
)答案
1、高山流水、伯牙、子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知音难觅
3、知音、知己、乐曲高妙、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
4、悲痛欲绝、深情厚谊
5、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
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
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
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
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
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十三)答案: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
道理。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
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
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十四)答案
1、习辞:能言善辩,长于辞令。
避席:离开座位。
2、因为晏子是“齐之习辞者”;机智设喻进行回击
3、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国人本来就喜欢
偷盗”的发难。
4、译文:当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5、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6、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7、机智善辩
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
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
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
‘(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
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
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
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
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十五)答案
1.C
2.①鸟的嘴
②连词,来
3.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4.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
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精神。
发鸠山上生长着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生活在那里,它的外形长得很像乌鸦,花脑袋,白色的嘴,红色
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里
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因而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十六)答案
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
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
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
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
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
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十七)答案
回来
掉转(回转)
边境
目光短浅
距离
离开
C
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蜀鄙二僧(去南海)
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
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
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
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
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
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
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
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十八)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十九)
(1)A.嬉:游戏,玩耍
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二十)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一)
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
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略)
(二十二)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
(二十三)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二十四)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二十五)、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
“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
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
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二十六)
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十七)
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二十八)
1.居:一起
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九)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
(三十)
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三十一)
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
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
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十二)
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
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三十三)1.(1)替
\

(2)通“悦”,愉快
\
高兴(3)
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
(三十四)
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
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
②它,代狐狸
③它,代缺点或错误
④到
⑤它,代学过的知识
⑥的
4.狐假虎威
狗仗人势

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三十五)
1.(1)卖(3)同时存在
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
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
(三十六)
目瞪口呆
5.(略)
1.(1)逃跑,奔跑
(2)放下
(3)希望
(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
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
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
(三十七)
1.担忧
劳累
赶去
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
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
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
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三十八)
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
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
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
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十九)
1.到
它,代剑
可是,但是
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
的吗?
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
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
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吃
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
(四十)
1.展开
捕捉
抬(起)

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
(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
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
(四十一)
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
(3)放心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
呢?
(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
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四十二)1.C(暖,形容词用作动词,加热)2.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四十三)1.√2.A、B、C、F
(四十四)1.B(举,参加科举考试),F(易,改变)2.A“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是夸张的自嘲,
表明人物豁达。
(四十五)1.C(好,hào
喜欢)2.C(我心里已把剑许给了他。)
(四十六)1.D(故,故意)
2.“何罪之有”是“有何罪呢”的倒装,译时应调整好语序,为“(你)有什么罪呢?”
(四十七)1.B(泣,眼泪)2.√3.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四十八)1.E(谢,谢罪,认罪)2.A√B√3.不畏权贵,刚正不屈
(四十九)1.E(竦,通“悚”,害怕)2.不同。“廷”指朝廷,“庭”指厅堂。
3.因他坚持进谏,不怕触怒天威,招来杀身之祸。
4.一次上朝与皇帝对话,要上前、后退地力争四五次
(五十)1.D(赡,供给)2.应为:财产被官家没收。3.5
个钱。
4.给乞者钱时极为痛惜,唯恐别人知道他有钱,可见其吝啬的特点。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