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 选修4-5 不等式选讲 (全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 选修4-5 不等式选讲 (全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6-02 04:40:11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数学归纳法方程的步骤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时,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① .
;
(2)归纳递推:② .
.
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
(例如n0=1,n0=2等等)时,结论成立
假设当n=k(n∈N*且k≥n0)
时结论成立,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在完成这两个步骤的证明以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的自然数n都正确.这种证明命题的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2.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
(1)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缺少第一步,递推就会缺乏正确的基础.一方面,第一步再简单,也不能够省略;另一方面,第一步只要考察使结论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就足够了,一般没有必要再去多考察几个正整数.
(2)第二步是递推的过程,仅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就失去了递推的过程.这说明了缺省了第一步这个基础,第二步的递推就没有意义了.只有把第一步的结论与第二步的结论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因此在完成了第一、二步的证明以后,还要有一个小结.
例 1:已知 n 是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若已假设 n
=k(k≥2 且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证明(
)
A.n=k+1 时命题成立
C.n=2k+2 时命题成立
B.n=k+2 时命题成立
D.n=2(k+2)时命题成立
题型一 对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认识
解题思路:从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切入,k 的下一个偶数
是 k+2.
解析:因 n 是正偶数,故只需证等式对所有偶数都成立,
因 k 的下一个偶数是 k+2.故选 B.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观察下列
几个方面:(1)n 的范围以及递推的起点;(2)观察首末两项的次
数(或其他),确定 n=k 时命题的形式 f(k);(3)从 f(k+1)和 f(k)
的差异,寻找由 k 到 k+1 递推中,左边要加(乘)上的式子.
n+n 24
【变式训练】
B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1
n+1

1
n+2
+…+
>
1 13

过程中,由 k 推导到 k + 1 时,不等式左边增加的式子是
_______________.
1
(2k+1)(2k+2)

(k+1)(k+1)

,即
2k+2 k+1
(2k+1)(2k+2)
解析:求 f(k+1)-f(k)即可.当 n=k 时,左边=
1 1
k+1 k+2
+…+
1
k+k
.n=k+1 时,左边=
1
k+2

1
k+3
+…+
1
.
故左边增加的式子是
1
2k+1

1 1 1
.
2n+1
1
1×3

1
3×5
+…+
例2:用数学归纳 法 证明 : n ∈ N*时 ,
n
1

.
(2n-1)(2n+1)
题型二 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
= ,
= ,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
+…+

+…+
k 1 k(2k+3)+1
证明:(1)当 n=1 时,左边=
1 1
1×3 3
右边=
1
2×1+1
1
3
(2)假设当 n=k(k∈N*)时等式成立,即有
1
1×3

1
3×5
1
(2k-1)(2k+1)

k
2k+1
则当 n=k+1 时,
1
1×3

1
3×5
1
(2k-1)(2k+1)

1
(2k+1)(2k+3)

+ =
2k+1 (2k+1)(2k+3) (2k+1)(2k+3)
2k2+3k+1 k+1 k+1

= = ,
(2k+1)(2k+3) 2k+3 2(k+1)+1
所以当 n=k+1 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对一切 n∈N*等式都成立.
证明:(ⅰ)当n=1时,左边=1- = ,右边= ,命题成立.
(ⅱ)假设当n=k(k≥1,k∈N*)时命题成立,
即1- + - +…+ -
= + +…+ ,
变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 - +…
+ - = + +…+ .
那么当n=k+1时,
左边=1- + - +…+ - + -
= + +…+ + -
= + +…+ + .
上式表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根据(ⅰ)(ⅱ)可知,对任意的n∈N*,等式都成立.
例3:是否存在正整数m,使得f(n)=(2n+7)·3n+9对
任意自然数n都能被m整除?若存在,求出最大的
m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三 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
由f(n)=(2n+7)·3n+9,
得f(1)=36,f(2)=3×36,
f(3)=10×36,f(4)=34×36.
由此猜想m=36.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ⅰ)当n=1时,显然成立.
(ⅱ)假设n=k时,f(k)能被36整除,即f(k)=(2k+7)·3k+9能被36整除;
当n=k+1时,[2(k+1)+7]·3k+1+9=3[(2k+7)·3k+9]+18(3k-1-1),由于3k-1-1是2的倍数,故18(3k-1-1)能被36整除.这就是说,当n=k+1时,f(n)也能被36整除.
由(ⅰ)(ⅱ)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都有f(n)=(2n+7)·3n+9能被36整除,m的最大值为36.
变式训练
求证:二项式 x2n-y2n(n∈N*)能被 x+y 整除.
平面上有n个圆,每两个圆交于两点,每三个圆不过同一点,求证:这n个圆分平面为n2-n+2个部分.
题型四 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
(ⅰ)当n=1时,n2-n+2=1-1+2=2,而一个圆把平面分成两部分,所以n=1时命题成立.
(ⅱ)设当n=k(k≥1,k∈N*)时,命题成立,即k个圆分平面为k2-k+2个部分,则n=k+1时,第k+1个圆与前k个圆有2k个交点,这2k个交点把第k+1个圆分成2k段,每一段把原来的所在平面一分为二,故共增加了2k个平面,共有k2-k+2+2k=(k+1)2-(k+1)+2个部分.
所以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ⅰ)(ⅱ)可知,这n个圆把平面分成n2-n+2个部分.
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常与数列、平面几何等知识相结合来考查,对于此类问题,解决的关键往往在于抓住对问题的划分标准.
题型五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
例6:首项为正数的数列{an}满足an+1= (an2+3),n∈N+.
(1)证明:若a1为奇数,则对一切n≥2,an都是奇数;
(2)若对一切n∈N+,都有an+1>an,求a1的取值范围.
题型六 数学归纳法与数列的交汇
(1)证明:已知a1是奇数,假设ak=2m-1是奇数,其中m为正整数,
则由递推关系得ak+1= =m(m-1)+1是奇数.
根据数学归纳法,对任何n∈N+,an都是奇数.
(2)(方法一)由an+1-an= (an-1)(an-3)知,an+1>an,当且仅当an<1或an>3.
另一方面,若0若ak>3,则ak+1> =3.
根据数学归纳法,03?an>3,?n∈N+.
综合所述,对一切n∈N+都有an+1>an的充要条件是03.
(方法二)由a2= >a1,得a12-4a1+3>0,于是03.
an+1-an= - = ,
因为a1>0,an+1= ,所以所有的an均大于0,因此an+1-an与an-an-1同号.
根据数学归纳法,?n∈N+,an+1-an与a2-a1同号.
因此,对一切n∈N+都有an+1>an的充要条件是03.
变式训练:已知数列{bn}是等差数列,b1=1,b1+b2+b3+…+b10=100.
(1)求数列{bn}的通项bn;
(2)设数列{an}的通项an=lg(1+ ),记Sn是数列{an}的前n项和,试比较Sn与 lgbn+1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可由题意先求出数列{bn}的通项bn,再根据题设条件知,要想比较Sn与 lgbn+1的大小只需要比较(1+1)(1+ )…(1+ )与 的大小即可.
(1)设数列{bn}的公差为d,
b1=1
10b1+ d=100,
b1=1
d=2
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bn=2n-1(n∈N*).
(2)由bn=2n-1,
知Sn=lg(1+1)+lg(1+ )+…+lg(1+ )
=lg[(1+1)(1+ )…(1+ )], lgbn+1=lg .
因此,要比较Sn与 lgbn+1的大小,
可先比较(1+1)(1+ )…(1+ )与 的大小.
取n=1,有(1+1)> ;
取n=2,有(1+1)(1+ )> ;
……
由此推测(1+1)(1+ )…(1+ )> . ①
若①式成立,则由对数函数的性质可断定:
Sn> lgbn+1.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式.
(ⅰ)当n=1时,已验证①式成立.
(ⅱ)假设当n=k(k≥1,k∈Z)时,①式成立,
即(1+1)(1+ )…(1+ )> .
那么,当n=k+1时,
(1+1)(1+ )…(1+ )[1+ ]
> (1+ )
= (2k+2)= .
因为[ (2k+2)]2-( )2
= = >0,
所以 (2k+2)> = .
因而(1+1)(1+ )…(1+ )(1+ )> .
这就是说①式当n=k+1时也成立.
由(ⅰ)(ⅱ)知,①式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
由此证得:Sn> lgbn+1.(共34张PPT)
课前准备
第一个人倒下,是否所有人都倒下?
第k+1个人是如何倒下?
第一,第一个人必须倒下;
第二,任意相邻的两个人,前一个人倒下一定撞到后一个.
要保证每个人都倒下,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条件2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
当第k个人倒下时,相邻的第k+1个人也倒下.
条件2的作用时什么?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2) 假设n=k(k≥n0,k∈N* )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自然数都成立。
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1) 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 (n0∈N* )时命题成立。
(归纳奠基)
(归纳递推)
探究任务二:提炼原理,得出概念
用框图表示为:
验证n=n0时命题成立。
若n = k ( k ≥ n 0)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命题对所有的自然数n ( n ≥ n 0)都成立。
归纳奠基
归纳递推
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从n=k到n=k+1有什么变化
递推基础
递推依据
凑假设
凑结论
变式训练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变式训练: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
对于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3k2+11k+10),
(3k2+11k+10)+(k+1)(k+2)2
(3k+5)(k+2)+(k+1)(k+2)2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 n=1 时,由上面可知等式成立.
(2)假设 n=k 时等式成立,
即 1·22+2·32+…+k(k+1)2

k(k+1)
12
则 1·22+2·32+…+k(k+1)2+(k+1)(k+2)2

k(k+1)
12

k(k+1)
12
[k(3k+5)+12(k+2)]
[3(k+1)2+11(k+1)+10].

(k+1)(k+2)
12

(k+1)(k+2)
12
∴当 n=k+1 时,等式也成立.
综合(1)(2),对 n∈N*等式都成立.
1、知识收获
2、方法收获
数学归纳法及其证明步骤
类比法
归纳法
本节课你又什么收获?(共19张PPT)








练习
练习
练习
练习
安瑞品窗
21世纪教育网
原创精品资料
犬2典絮葬息

21世纪执育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共29张PPT)
几何意义:半径不小于半弦
如图,AB是圆的直
径,C是AB上任一
点AC=a, CB=b,过
点C 作垂直于AB的
弦DE,连 AD, BD,
则CD=__,
半径为__
对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意义作进一步探究
错在哪里?
1.已知函数 ,求函数的最小值和此时x的取值.
运用均值不等式的过程中,忽略了“正数”这个重要条件.
2.已知函数          ,
求函数的最小值.
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定值”这个条件.
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注意 “相等” 的条件.
如果取等的条件不成立,则不能取到该最值.
应用          
求最值时,注意验证:一正 、二定 、三相等
构造条件
例1、若 ,求 的最小值.
变3:若 ,求 的最小值.
变2:若 ,求 的最小值.
问:在结论成立的基础上,条件“a>0,b>0”可以变化吗?
变1:若 求 的最小值
例2、
1、【杭州市09年模考·理】(3) 下列不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B
C
D
A
C
2、【金丽衢第一次联考·理】14.(文科14) 改编
4
原题:满足a+2b=1
变式训练:

1、已知


的最小值
解:
当且仅当


例5.求函数 的最大值,及此时x的值。
解: ,因为x>0,
所以

因此f(x)≤
当且仅当 ,即 时,式中等号成立。
由于x>0,所以 ,式中等号成立,
因此 ,此时 。
1. 两个不等式
(1)
(2)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注意:1.两公式条件,前者要求a,b为实数;后者要求a,b为正数。
2.公式的正向、逆向使用的条件以及“=”的成立条件。
2.不等式的简单应用:主要在于求最值
把握 “七字方针” 即 “一正,二定,三相等”(共27张PPT)






由变1可得一个重要的不等式:
=1






变1:已知a>b >0,求证


证明:
只需证


只需证


1
∵ a>b >0

=1


=1

<1<





欲证
变2:求证:
证明:
不等式显然成立
原不等式即证
若ac+bd≤0,
变3 :已知c>1,求证:
证明:∵C>1 ∴C+1>0 C-1>0
即证-1<0 而此式显然成立
成立
原不等式
C
C
C
2
1
1
á
-
+
+
\








1、知识收获
2、方法收获
综合法、分析法及其证明步骤
综合法
分析法
本节课你又什么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原创精品资料
犬2典絮葬息

21世纪执育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
安瑞品窗(共25张PPT)





变式: 若a>b>c 求证:

变式:若
求证:
分析:左端变形
∴只需证此式 即可
安瑞品窗
21世纪教育网
原创精品资料
犬2典絮葬息

21世纪执育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共30张PPT)
实际生活中
长短
大小
轻重
高矮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雷声大,雨点小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
你能发现下列成语、谚语中反映的不等关系吗
例2.比较x2-x与x-2的大小.
解:(x2-x)-(x-2)=x2-2x+2
=(x-1)2+1,
因为(x-1)2≥0,
所以(x2-x)-(x-2)>0,
因此x2-x>x-2.
若b>a,结论又会怎样呢
例4
解:
例5、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解: ∵ -1 =
∵x>y,∴x-y>0
当y<0时, <0,即 -1<0
∴ <1
当y>0时, >0,即 -1>0 ∴ >1
例1:对于实数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若 则
(5)若 则
(3)若 则
(4)若 则

(2)若 则




注:(1)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2)一般地,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必须严格加以证明,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可举反例,或者由题中条件推出与结论相反的结果。
例3.已知 a > b >0, c <0, 求证 .

证明:因为a > b >0,
于是

由 c < 0 , 得 ,

所以 ab >0,
>0.
思考?
能否用作差法证明 ?
例4.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下列不等式:
(1)已知a>b,ab>0,求证: ;
证明:
(1)因为ab>0,所以
又因为a>b,所以

因此
(2)已知a>b>0,0证明:因为0又因为a>b>0,所以

不等式的性质 内 容
对称性
传递性
加法性质
乘法性质
指数运算性质
倒数性质
要弄清每一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注意条件的放宽和加强,以及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于不等式性质的学习要注意
紧扣基本性质证明问题.(共29张PPT)
























可以体会到,运用柯西不等式,思路一步到位,简洁明了!解答漂亮!
变式1:
补充练习
A
B
3
课堂小结:
安瑞品窗
21世纪教育网
原创精品资料
犬2典絮葬息

21世纪执育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共33张PPT)
1.一般步骤
①反设: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②归谬: 从假设出发, 经过推理论证, 得出矛盾;
③结论: 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 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2.命题特点
①结论本身以否定形式出现;
②结论是“至少”、“至多”、“唯一”、“都是”等形式;
③结论涉及“存在或不存在”,“有限或无限”等形式;
④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或更易于证明.
3.特殊结论的反设
原结论词 大于(>) 小于(<) 都是 都不是 至少 n 个 至多 n 个
反设词 不大于(≤) 不小于(≥) 不都是 至少有一个是 至多 n-1 个 至少 n+1 个
原结论词 有无穷多个 存在唯一的 对任意 x, 使…恒成立
反设词 只有有限多个 不存在或至少存在两个 至少有一个 x, 使…不成立
4.引出矛盾的形式
①由假设结论 q 不成立, 得到条件 p 不成立;
②由假设结论 q 不成立, 得到结论 q 成立;
③由假设结论 q 不成立, 得到一个恒假命题;
④分别由假设与条件推得的两个结论矛盾.
证: 假设 |f(1)|、|f(2)|、|f(3)| 全小于 , 即:
1
2
- <1+a+b<
1
2
1
2
- <4+2a+b<
1
2
1
2
- <9+3a+b<
1
2
1
2
- 3
2
1
2
- <2a+b<- ②
9
2
7
2
- <3a+b<- ③
2
19
2
17
3
2
1
2
由①式得 <-a-b< ,  
与②式相加得 -4与③式相加得 -69
2
7
2
由②式得 <-2a-b< ,  
显然④与⑤矛盾,
∴假设不成立.
故 |f(1)|、|f(2)|、|f(3)|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
1
2
变1.设 f(x)=x2+ax+b, 求证: |f(1)|、|f(2)|、|f(3)|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
1
2
变2.设三个正数 a, b, c 满足条件 + + =2, 求证: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不小于 1.
b
1
a
1
c
1
①a, b, c 三数均小于 1,
证: 假设 a, b, c 中至多有一个数不小于 1, 这包含两种情况:
即 0与已知条件矛盾;
>1, >1, >1,
b
1
a
1
c
1
∴ + + >3,
b
1
a
1
c
1
也与已知条件矛盾.
②a, b, c 中恰有两数小于 1, 不妨设 0则 >1, >1,
b
1
a
1
c
1
∴ + + >2+ >2,
b
1
a
1
c
1
∴假设不成立.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不小于 1.
变3.设0 < a, b, c < 1,求证:(1 a)b, (1 b)c, (1 c)a,
不可能同时大于1/4
则三式相乘: (1 a)b (1 b)c (1 c)a >
又∵0 < a, b, c < 1 ∴
同理:
以上三式相乘: (1 a)a (1 b)b (1 c)c≤
与①矛盾∴结论成立
证明:设(1 a)b>1/4, (1 b)c>1/4, (1 c)a>1/4,
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解题准备: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常见的放缩依据或技巧是不等式的传递性.缩小分母 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 扩大分母,分式值减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每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有时需便于求和.
法1:
证明:在    时,显然成立.
当    时,左边
法2:
法3:函数的方法
[分析] 欲证的式子中间是一个和的形式,但我们还不能利用求和公式或其他办法求,可以将分母适当放大或缩小成可以求和的形式,进而求和.
变3. 巳知:a、b、c∈  ,求证:
略解
课堂练习
1.已知 abc 0, 求证: 三个方程 ax2+bx+ =0、bx2+cx+ =0 与
a
4
c
4
cx2+ax+ =0 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b
4
2.对于函数 f(x)=x2+ax+b(a, b R), 当 x [-1, 1] 时, |f(x)| 的最大值为 M, 求证: M≥ .  
1
2
3.方程 x2 -mx+4=0 在[-1, 1]上有解,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1.证: 设三个方程的判别式分别为△1, △2, △3,
由 △1+△2+△3=b2 -ac+c2 -ba+a2 -cb
= [(a-b)2+(b-c)2+(c-a)2]≥0
1
2
即 △1+△2+△3 ≥0.
故所述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
∴△1, △2, △3 中至少有一个非负.
2.对于函数 f(x)=x2+ax+b(a, b R), 当 x [-1, 1] 时, |f(x)| 的最大值为 M, 求证: M≥ .  
1
2
|f(-1)|=|1-a+b|< .
1
2
证: 假设 M< , 则 |f(1)|=|1+a+b|< , |f(0)|=|b|< ,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a+b|+|-2b|+|1-a+b|< +2 + =2,
即 |1+a+b|+|-2b|+|1-a+b|<2. ①
又∵|1+a+b|+|-2b|+|1-a+b|≥|(1+a+b)-2b+(1-a+b)|=2,
即 |1+a+b|+|-2b|+|1-a+b|≥2,
与①式矛盾.
∴假设不成立.
1
2
∴ M≥ . 
3.方程 x2 -mx+4=0 在[-1, 1]上有解, 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解: 先考虑 x2 -mx+4=0 在[-1, 1]上无解时 m 的取值范围.
包含两种情况: ①方程 x2 -mx+4=0 无实数解;
②方程有实数解, 但解不在 [-1, 1] 上.
设 f(x)=x2 -mx+4, 则①等价于 △=m2 -16<0;
②等价于:
△≥0;
< -1;
2
m
f(-1)>0.
△≥0;
>1;
2
m
f(1)>0.

-1≤ ≤1;
△≥0;
2
m
f(-1)<0;
f(1)<0.

解得实数 m 取值的集合 A=(-5, 5). 
故所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CRA=(-∞, -5]∪[5, +∞). 
4、当 n > 2 时,求证:
证:∵n > 2 ∴
     
∴n > 2时,
课堂小结
证明不等式的特殊方法:
(1)放缩法:对不等式中的有关式子进行
适当的放缩实现证明的方法。
(2)反证法:先假设结论的否命题成立,
再寻求矛盾,推翻假设,从而证明结
论成立的方法。(共24张PPT)
定理 如果 ,那么 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1)若三个正数的积是一个常数,那么当且仅当这三个正数相等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2)若三个正数的和是一个常数,那么当且仅当这三个正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
例1 求函数        的最小值.
下面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法1:由 知 ,则
当且仅当
解法2:由 知 ,则
例1 求函数        的最小值.
下面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例 1 求函数        的最小值.
解法3:由  知 则
A、6  B、   C、9   D、12   
( )
例2:
C
8
例3:
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定值S,试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时,它的体积最大,求出这个最大值.
解:设长方体的体积为V,长、宽、高分别是a,b,c,则V=abc,S=2ab+2bc+2ac
练习:
A、0  B、1  C、   D、   
( )
D
3
A、4      B、  
C、6      D、非上述答案   
 ( )
B
9
D
安溪之窗
vww.tiax.aov.c
安瑞品窗
21世纪教育网
原创精品资料
犬2典絮葬息

21世纪执育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共26张PPT)
探究 你能根据定理1的研究思路,探究一下|a|,|b|,|a+b|,|a-b|等之间的其他关系吗?例如:|a|-|b|与|a+b|,|a|+|b|与|a-b|,|a|-|b|与|a-b|等之间的关系。
|a|-|b|≤|a+b|,
|a|+|b|≥|a-b|,
|a|-|b|≤|a-b|.
如果a, b是实数,那么
|a|-|b|≤|a±b|≤|a|+|b|
例3.设ab>0,下面四个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①|a+b|>|a|;②|a+b|<|b|;
③|a+b|<|a-b|;④|a+b|>|a|-|b|.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ab>0,即a,b同号,则|a+b|=|a|+|b|,
∴①和④正确.
答案:C
例4. 若f(x)=x2-x+c(c为常数),|x-a|<1,
求证:|f(x)-f(a)|<2(1+|a|).
[证明] |f(x)-f(a)|=|(x2-x+c)-(a2-a+c)|
=|x2-x-a2+a|=|(x-a)(x+a-1)|
=|x-a||x+a-1|<|x+a-1|
=|x-a+2a-1|≤|x-a|+|2a-1|
≤|x-a|+2|a|+1<1+2|a|+1=2(1+|a|).
D
D
C
|a+b|≤|a|+|b|(a,b∈R,ab≥0时等号成立)
|a-c|≤|a-b|+|b-c|(a,b,c∈R,
(a-b)(b-c)≥0时等号成立)
能应用定理解决一些证明和求最值问题。(共33张PPT)
(1)|ax+b|≤c和|ax+b|≥c(c>0)型不等式的解法:
①换元法:令t=ax+b, 转化为|t|≤c和|t|≥c型不等式,然后再求x,得原不等式的解集。
②分段讨论法:
|ax+b|c(c>0)型不等式比较:
类型 化去绝对值后 集合上解的意义区别
|ax+b|-c-c} ∩ {x|ax+b|ax+b|>c
ax+b<-c或ax+b>c {x|ax+b<-c}∪
{x|ax+b>c}, 并
变式:不等式1<|x+1|<3的解集为( )
A.(0,2) B.(-2,0)∪(2,4)
C.(-4,0) D.(-4,-2)∪(0,2)
解析:由1<|x+1|<3,得
1∴0∴不等式的解集为(-4,-2)∪(0,2).
答案:D
①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②零点分区间法
③构造函数法
解不等式:
例6:设函数f(x)=|2x+1|-|x-4|.
(1)解不等式f(x)>2;
(2)求函数y=f(x)的最小值.
[方法与技巧] 通过去绝对值,可将含有绝对值的函数转化成分段函数去研究它的性质.
例7:若关于x的不等式|x-2|+|x-a|≥a在R上
恒成立,则a的最大值是( )
A.0 B.1 C.-1 D.2
解析:由于|x-2|+|x-a|≥|a-2|
∴等价于|a-2|≥a,即a≤1.
故实数a的最大值为1.
答案:C
解题准备:当x取何值时 有最小值问
题可以利用以下三种解法:
(1)去掉绝对值号,转化为分段函数求最值;
(2)利用|x-ai|+|x-ak|的几何意义;
(3)利用绝对值不等式|x-a|+|b-x|≥|a-b|,其中取等号的条件是(x-a)与(b-x)不异号.
课后思考: (2009·上海)某地街道呈现东—
西 南—北向的风格状,相邻街距都为1.两街
道相交的点称为格点,若以互相垂直的两条街
道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现有下述格点
(-2,2),(3,1),(3,4),(-2,3),(4,5),(6,6)为报刊零售
点.请确定一个格点(除零售点外)________为
发行站,使6个零售点沿街道到发行站之间路
程的和最短.
[解析] 设格点为(x,y),则格点到各零售点的距离之和为
d=|x+2|+|x-3|+|x-3|+|x+2|+|x-4|+|x-6|+|y-1|+|y-2|+|y-4|+|y-3|+|y-5|+|y-6|.
设d1=|y-1|+|y-2|+|y-3|+|y-4|+|y-5|+|y-6|.
d2=|x+2|+|x-3|+|x-3|+|x+2|+|x-4|+|x-6|.
∵|y-1|+|y-6|≥5,当且仅当1≤y≤6时等号成立;
|y-2|+|y-5|≥3,当且仅当2≤y≤5时等号成立,
|y-3|+|y-4|≥1,当且仅当3≤y≤4时等号成立.
故当y=3或y=4时等号成立.
此时d1有最小值.
同理可证当x=3时,d2有最小值.
∴由题意得(x,y)只能取(3,3).
[答案] (3,3)(共23张PPT)
比较 2n 与 n2 (n∈N*)的大小
点评:归纳-猜想-证明
解:当n=1时,2n=2,n2=1, 2n>n2
当n=2时,2n=4,n2=4, 2n=n2
当n=3时,2n=8,n2=9, 2n当n=4时,2n=16,n2=16, 2n=n2
当n=5时,2n=32,n2=25, 2n>n2
当n=6时,2n=64,n2=36, 2n>n2
猜想当n≥5时,2n>n2(证明略)








1.求证:
证:(1)当n=1时,左边= ,右边= ,由于
故不等式成立.
(2)假设n=k( )时命题成立,即
则当n=k+1时,
即当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原不等式对一切 都成立.
1.求证:
1、知识收获
2、方法收获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
放缩法
归纳法
本节课你又什么收获?
安瑞品窗
21世纪教育网
原创精品资料
犬2典絮葬息

21世纪执育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教学资源(共23张PPT)
一、作差比较法
原理:
步骤:
判号,常用方法是将“差式”
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几个因式的
乘积.
作差---变形---判号---定论
关键:
求证:
证:∵

二、作商比较法
原理:
步骤:
1、作商法的前提为a,b为
正实数;
2、在证明幂、指数不等式时常用
作商法.
作商---变形---与1比较---定论
注意:
已知a>0,b>0,用两种方法证:
证法1:
因为a>0,b>0,所以
所以
证法2:由于
且 所以有
证法3:因为
所以 故
课堂练习:
D
A
A
B
Q>P>M
7.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线路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
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
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n,问甲、乙
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解: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是S,甲、乙两人走完
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依题意有
其中S,m,n都是正数,且m≠n,
于是t1-t2<0
从而可知甲比乙首先到达指定地点。

1、知识收获
2、方法收获
比较法及其证明步骤
作差法
比商法
本节课你又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