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解“忧”深意
——《杞人忧天》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特征
师: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读一段话,请同学们看屏幕,读“寓言是……”
课件显示:“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学生齐读
师:从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的这段话当中,你读出来什么呢?
生:我读到了要认真学习一篇课文,要理解其中的哲理。
师:理解哲理,那么这个哲理是借助于什么来说的呢?
生:寓言
师:寓言,再请一位同学,你来吧!
生:哲理是借助生动活泼的故事来说的。
师:非常好,抓住了关键词:生动活泼的故事,我们学寓言,一,要读懂故事,二,要读懂故事背后的什么?
生齐声答:哲理。
师: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寓言,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26页,标题是?
师板书课题:杞人忧天
师: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以前接触过吗?
生:接触过
师:同学们翻开书后,你发现这一篇寓言从表现形式上与你们以前接触过的寓言有区别吗?
生齐答:有
师:有什么区别呢?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是一篇文言文。
二、学诵读
任务: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是文言文,很好,那么我想问一下,文言文该怎么学呢?
生:先把文章通读一遍,然后看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理解后再读一遍,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师:老师听明白啦,关键是一个核心词,是什么呢?读!我们学文言文,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读!那么,说到读,我们首先要读什么呢?
部分学生回答:读准字音。
师:对啦,学诵读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还要读什么呢?
生:读通句子。
师:当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还有吗?你来。
生:还要读懂注释,读懂意思。
师:这是从理解文意的角度来读,其实,我们在读准字音之后还要读出什么呢?
生:感情。
师:感情,是在我们理解句意之后,要读出感情来。同学们,字音读准之后,我们还要读出句子的节奏!下面就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好吗?请看屏幕。读准字音。
课件展示:杞( )人 充塞( ) 崩坠( ) 星宿( )
不当( ) 耶( )
学生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塞”多音字,学生标注正确读音。“当”
学生齐读两遍。
师:以上老师给大家罗列的都是课下注释没有标注的,那么,除了以上的字音和课下注释外,你觉得还有那些字是我们格外留心的?
生:还有“亡”,是通假字。
生:还有“舍然”的“舍”,也是通假字。
生:还有“中伤”的“中”,也是多音字。要读四声。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当中,我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关注课下注释,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很好,关于字音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还要读出节奏,同学们随意从文中挑出两句读读,找找感觉,好吗?大声的读出来,开始!
生自有诵读课文。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读的很认真,下面老师挑出几句,请同学们试着读读。
例句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生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áng)所寄,废寝食者。
师:大家觉得读的如何?
生:“亡”读音读错了,应该是读“wú”。
师:非常好,纠正了刚才这位同学读错的音,那么你觉得他节奏把握的如何?
生:还可以。
师:同学们,我们按照语义,预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按照字和字、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来读,老师告诉大家,看屏幕。老师范读: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全班齐读。
师:再来,请同学们看第二句,课件展示: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生:其人舍( shě)然大喜,晓之者亦舍( shě)然大喜。
师:在读准字音环节,其实我们已近解决的字音的问题,刚才这位同学有一个音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ì)然。
师:对啦,读舍(shì)然。那么节奏呢?
生:我觉得他节奏把握的不对,应该读成: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师:非常好,老师也认为应该这样读,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的过程中思考,我们还要读出什么呢?范读全文!
生:要读出杞人的忧虑之情。
师:很好,是要读出杞人的忧虑情感来,还有吗?
生:还要读出语气。
师:不错,从语气中来把握人物形象。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同桌之间互读,分角色,一人杞人,一人晓之者,大声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与情感,开始吧!
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巡视,纠正。
三、品文本:合作释疑,梳理情节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都很用心地读课文,的的确确读出了语气,情感,走入了这个情景,我们说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之外,我们还要读懂什么呢?
生:读懂文意。
师:对的,还要读懂文意,下面同学们拿出笔来,四人小组之间,结合课下注释,把你们认为重要的语段先互译,好吗?如果小组之间还有认为难以解决的,我们大家一起解决,开始吧!注意在需要圈点的地方圈点出来。
学生之间互译,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活动一:解释字词
①“身亡所寄”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③“因往晓之”
④“充塞四虚”
⑤“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
⑥“奈地坏何?”
指明学生解释加点字词。“忧”“因”“奈…何”课下标注,
生:“光耀者”是什么意思呢?
师:哪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发光的,闪耀的。
生:还有“亡处亡气”怎么理解呢?
师:“亡”是通假字,翻译过来就是“没有一处没有气”,还有吗?
生:“天果积气”的“果”怎么理解呢?
师: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果然
师:天果然积气吗?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如果。
师:对啦,如果天真的是气体的话。还有问题吗?如果没问题了我们一起合作读读全文,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来。老师读旁白,男生读晓之者,女生读杞人,好吗?
师生合作读全文!
活动二:文章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寓意如何?
生:忧
师:谁忧?
生:杞人。
师:为何忧?读原文。
生:天地崩坠。
师:忧何状?文章怎么写?
生:废寝食者。
师:谁解忧?
生:晓之者。
师:如何解?天会如何?崩!地呢?坏!晓之者对于杞人的忧虑,如何解呢?
生: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地,积块儿,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四、辨寓意:还原语境,辨析寓意
师:分析到这里,这篇寓言给我们讲了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是告诉我们不必为没有必要的事情而担忧,只要过好每天就行了。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我和他的看法不同,有很强的忧患意识。
师:有不同的看法了,还有吗?后面的那位女生,你来说说。
生:我也觉得是要有忧患意识,即使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了,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
师:防患于未然,有很强的的忧患意识,很好!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避免道听途说,要相信自己。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归纳,总结大家的意见,一为不要无谓的忧虑,还有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同学们,杞人忧天,我们一般把它当做贬义词,觉得杞人非常地滑稽可笑,不担心自己的生老病死,却忧虑天地有没有崩塌,是不是没有必要?老师找了些例证,把这则寓言故事放到特定的背景当中,再来看是否有必要?
课件展示: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左传·庄公七年》
师:恒星不见了,天上都是什么呢?流星,陨石,最终会如何?会落下来。按照史载,这些流星真真切切地落下来了,而且偏不巧,真的落在了杞国的地方,几乎把杞国一半国土毁掉了。
课件展示: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
师:同学们看,对于两千年前的古人来说,算不算天崩地陷呢?
生:算!
师:所以我们站在这个角度,再看杞人忧天的故事,你又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对每件事情要有防患。
师:要有防范意识,很好!要结合人物的背景来考量,知人论世。还有吗?
生:我觉得还是不必要过分担忧。
师:哪怕是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必要担忧,对吗?
生:面对这种情况是要担忧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般看待这个词语,都认为没有必要瞎担忧,但是我们真的把杞国放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当中,发现杞国这个小小的国家,居然从夏、商、周三代起,都收到特殊的优待,居然能够在春秋战国中得以生存,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的。那杞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看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史记·周本纪》
师:从这段话中,你看出杞人是谁之后呢?
生:大禹的后代。
师:大禹你有了解吗?
生:大禹治水。
师: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为什么这样辛苦?
生:大禹的父亲治水十年都没有成功,大禹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心愿。
师:他是为谁而治呢?
生:为了祖国,也是为了他父亲。
师: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当然了,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对吧!
生:为百姓的生活而担忧。
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注意,杞人是以大禹后人自居的,他们一直都承载着大禹的精神,大禹为百姓忧虑,大禹的后人,同样有着这份忧思。
师:同学们,我们对于这样的一篇寓言,寓意很鲜明,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当中,去考察杞人的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可以有新的认识和看法。其实,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禹精神,在我们的文人当中,一直都在,一代代被传承下来。结合这种“忧”,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一种精神,同学们请读:
课件展示:“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梁甫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壮心为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顶犹须待阖棺,——陆游
师:我们对陆游了解最多的估计就是他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我们看完这些后,你有什么么话可说?
生:他们都是为国家的大事而担忧。
生:还为天下苍生而担忧。
生:做事担忧,想法全面。
师:真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杞人顾全大局。
师:在文人身上,一直传承着这种忧患意识,忧思,2014年12月,“杞人忧天”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关单看杞人,我们觉得他非常滑稽可笑,但是结合老师的这些背景资料来看,我们又看到杞人身上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后代的文人心中一直传承,这也就是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总结为:探天问地,悲天悯人(板书),同学们拿起笔来,做批注。
杞人忧天传说中蕴含着造福于民,泽波后世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也要传承这种精神。
作业: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寓言故事:“未几,国之东南声大如雷,有一星坠……”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