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3 07: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62050011455400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时空观念
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
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
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19050131445新课讲授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133350142240









(二)“文景之治”
1.背景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司马迁《史记》
背景:经济凋敝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背景:社会残破
汉初的统治政策:
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统治政策:修养生息,无为而治
“楚汉战争一结束,即将绝大多数军士罢归家乡务农,按爵级授予田宅,一段时期……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政策:轻徭薄赋
“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为定制……景帝将秦朝以来男子开始‘傅籍’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迟至20岁……在法律方面,文帝、景帝提倡轻刑慎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政策:减轻刑罚
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全国)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范晔《后汉书》
4,问题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丞相(按:田蚡)入奏事,荐人二千石。……上乃曰:‘君除(按: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司马迁《史记》
丞相专权,威胁皇权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司马迁《史记》
匈奴侵边,威胁边疆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班固《汉书》
思想各异,威胁人心
“(富商大贾)冶铁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明重困。”
—司马迁《史记》
富贾不仁,威胁统治
西汉的强盛
政治集权的措施
1.推恩令的颁布
(汉文帝)“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少其力”
—班固《汉书》
“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国自行治理。……这样一种郡县与封建并存的制度,就叫“郡国并行制”。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说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景帝)“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说明: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导致诸侯国势力日盛,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班固《汉书》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2.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还特意从身分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
152400243840—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措施:设置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
3.设刺史,用酷吏
“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
—顾炎武《日知录》
特点:尊贵临卑
-66675-8944610
措施:
①州:监察区
②州刺史:六百石 (郡太守二千石)
③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
④州刺史作为监察官之职责:“六条问事”
(二)经济垄断的措施
1.统一货币:五铢钱;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2.盐铁官营 :设置盐官、铁官;统一生产和销售
3.均输平准 :调剂运输,平稳物价
4.算缗和告缗 :对商人增收财产税;重农抑商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的内外事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思想统一的措施--独尊儒术
1.政策:独尊儒术
“这种‘新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的思想中合理的因素,构成了一个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和‘大一统’等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儒学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
2.学校:兴办太学,表彰《六经》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确立儒学成为文化主流
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四)开拓疆域措施
1.北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
2.东定朝鲜
3.南平百越
4.开发西南夷
5.经营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
作用:汉武帝开疆拓土,中国版图向北、向南、向东、向西都大幅扩大,并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华版图奠定了基本格局,汉武帝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发展,巩固加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小结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经济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命告缗
思想
独尊儒术
边疆
北击匈奴、东定朝鲜、南平百越、开发西南夷、经营西域:
大统一:强调的是疆域的统一
大一统: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
东汉的兴衰
王莽新政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8572530480
3.光武中兴
建武十七年,刘秀还乡,宴会父老乡亲,时宗室祖母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特点:柔道治天下:以柔养民;以柔驭臣;轻徭薄赋、释放奴婢、裁减官吏、重视儒学
措施:
政治上: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外交上:放弃武力开边,“以夷制夷”
“且北狄尚强……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实,不如息人。”
—《后汉书》
4.东汉的衰亡
“外戚宦官的专权不是皇权的衰落,而是皇权的旁落。君主集权的加强,必然使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时寄生于皇权的赘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田余庆
1.衰亡因素:①外戚宦官专权;②“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的发展;④黄巾起义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
司马迁《史记》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一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科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蔡伦纸”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板书设计】
1047754762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