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北宋开宝三年,朝廷颁布《举孝悌诏》,要求“孝悌彰闻、德行昭著、擅乡曲之誉、为王庶所服者”方可被举,但又规定“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这一举措使(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人才选拔程序规范?????????C.?地方尚学风气养成????????D.?传统社会结构松动
【答案】
D
2.宋初对科举制进行了诸多改革,如表所示。这些举措( )
时间
举措
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年)
明令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勾结,终止向主考官谢恩行为。
宋太祖开宝三年
(970年)
礼部贡院通过检阅贡籍,将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且考试终场者106人特赐本科出身,实施特奏名进士制度。
宋太宗雍熙二年
(985年)
开始实施别头试(主试官员亲朋好友、地方官员子女要由其他主试官进行考试)
A.?拓宽了官员的选拔渠道???????????????????????????????????????B.?确保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C.?满足了朝廷的人才需求???????????????????????????????????????D.?适应了文官政治的需要
【答案】
D
3.为严格区分士、庶,南朝谱学盛行。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世卿世禄制影响较大?????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答案】
C
4.有学者在谈及隋唐时期某一制度时指出:“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有关这一“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郡国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B.?州县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重要依据?
C.?唐太宗完善此制度并提高进士科地位??????????????????D.?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答案】
C
5.唐代科举考试考生的去留与否全由主考官把持,形成了“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旧习;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举行殿试复查进士,所有及第的举子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遂成定制。宋太祖的这一做法( )
A.?否定了门第等级特权
B.?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
C.?开创了殿试考试模式
D.?杜绝了营私舞弊行为
【答案】
B
6.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C
7.唐代、北宋宰相出身状况对照表,从如表可见( )
时期
总人数
科举出身者
非科举出身者
绝对人数
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绝对人数
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唐代
267
137
51%
130
49%
北宋
72
65
90%
7
10%
A.?唐代科举制是最主要的入仕途径?????????????????????????B.?官僚集团的结构明显改变?????
C.?北宋科举制的录取规模不如唐朝?????????????????????????D.?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B
8.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陈汤“博达善属文”,但“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只好西入长安求官。由此推断,汉代选官取士遵循的原则是( )
A.?经济实力???????????????????????????B.?乡举里选???????????????????????????C.?诚实信用???????????????????????????D.?家世门第
【答案】
B
9.唐代,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们显达后进,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这说明科举制( )
A.?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专为社会下层而设计
D.?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答案】
B
10.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 )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答案】
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
???)
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
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答案】
C
2.明代在科举考试中开始实行“南北榜”制度,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据此可知,明朝的“南北榜”制度( )
A.?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B.?推动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C.?扩大了专制集权统治基础????????????????????????????????????D.?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答案】
A
3.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制度,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该制度( )
A.?是魏晋时期政治的主流
B.?是宗法制度的发展演变?
C.?与九品中正制相互推动
D.?捍卫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
C
4._____所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被_______打破,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横线上应分别填入( )
A.?察举制九品中正制???????????B.?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科举制察举制???????????D.?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答案】
B
5.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
①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
③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②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
④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C
6.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答案】
C
7.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
A.?注重道德评判??????????????????B.?流程相对严密???????????????????C.?彰显政府职能??????????????????D.?便于人才选拔
【答案】
B
8.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知贡举”一般较为固定,通常由礼部侍郎等官员担任;同时,科考过程又允许大臣“公荐”即举荐考生。这种做法( )
A.?便于官民上书言事
B.?易造成科举制度不公?????
C.?导致士族结党营私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B
9.如表为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统计。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
朝代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进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正奏名42588+
314+
特奏名50352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A.?唐代科举制度初创取士较少?
B.?宋代取士最多门第观念淡化?
C.?元代左右榜体现了公平竞争?
D.?明清八股取士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
B
10.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答案】
D
11.有学者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造就了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主要是肯定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 )
A.?保证了官员来源于社会基层????????????????????????????????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C.?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
B
12.广海选制度是元朝在南部边疆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铨选制度,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的关联。从其所选拔的官员来看,既有路府州县管民官,还包括廉访司官以及巡检司、儒学、盐司等官署的官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南部边疆地区官员缺乏???????????????????????????????????????B.?元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D.?元朝人才选拔来源广泛
【答案】
A
13.如表为隋唐两宋时期科举制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 )
时期
概况
隋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
唐朝
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加。
两宋时期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
A.?国家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文官取代了武官的局面形成?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官场情形
【答案】
D
14.“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隋唐以后)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亦无从私之。”对材料中选官方式的改变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强化了专制主义?????
B.?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使社会完全公平公正?????
D.?促成社会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答案】
B
15.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6家大夫联合灭掉祁氏与羊舌氏,分其田以为10县,任命的10人县大夫中,因有功而受禄2人,因是士族子弟(知、赵、韩、魏)而受荫4人,因贤明而被推举4人。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基本成熟????????B.?官僚制取代贵族制?????????C.?晋国治理体系混乱????????D.?中央集权制已产生
【答案】
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道)
1.据《南史》记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是选官重要依据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答案】
C
2.唐初在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和翰林院设置学士,“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语言备顾问,出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武则天时又设北门学士,名为撰写著作,“实际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据此可知,唐代学士的设置(
??)
A.?分割了宰相的部分事权???????????????????????????????????????B.?加快了中枢机构权力转移
C.?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D.?进一步完善了内外朝制度
【答案】
A
3.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
B
4.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答案】
A
5.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写到:“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这一做法(??
)
A.?杜绝了考试过程舞弊行为????????????????????????????????????B.?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C.?有利于防止考试舞弊行为????????????????????????????????????D.?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答案】
C
6.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
?)
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
D
7.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答案】
A
8.唐代以前,谏官谏言只能行于诏命已颁之后。唐太宗出台“入阁议事”的举措后,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唐太宗此举旨在
(???
)
A.?均衡各派政治力量?????????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C.?削弱丞相决策权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B
9.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入仕,却能两度为相。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制度已发生质变?????????B.?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答案】
D
10.贞观年间,唐太宗下令将贡举中诈伪资荫不自首者处死,大理少卿戴胄据律定为“流",并强调不能因一时之喜怒而不顾法律之规定.最终唐太宗收回成命。这一事件表明当时(??
)
A.?君主干涉司法现象严重???????????????????????????????????????B.?法制建设日趋成熟
C.?科考已经丧失了公信力???????????????????????????????????????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答案】
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趋势。
【答案】
(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秦始皇,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开始。
(3)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增设军机处。
(4)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2.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摊丁入地,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所以,摊丁入地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发展的最后总结,是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和一条鞭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役制度发展趋势的最后完成。至此,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意义。
【答案】
(1)特点:固定丁银数量;丁银摊入地亩;按资纳税;赋役合一;逐渐推行。
(2)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增加了国家税收;赋役合一征银,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初期曹操所推行的“唯才是举”政策和随后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察举制的变种。九品官人法的选择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然在实际操作中,家世逐渐成为选人的最关键者。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势力被摧折,察举和学校入仕之途又开始恢复。而察举的方式也逐渐由举荐向通过考试转变,士人得官主要依据于策试和“明经”考试。察举的标准也逐渐由孝悌、吏能、经术并重,转向以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由此察举制和学校制度的关联也更为密切,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后来科举的根本性特征的自由投考制度在北朝开始萌芽。
——摘编自干春松《知识与权力的互动:科举制度与儒家的制度化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
【答案】
(1)选官方式日趋多样化;儒家思想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官范围日益扩大;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功能更加突出。
(2)进一步打击士族势力,扩大统治基础;推动儒学的传播;推动选官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融合;为科举制度的创立提供了借鉴。
(
第
1
页
共
3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二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北宋开宝三年,朝廷颁布《举孝悌诏》,要求“孝悌彰闻、德行昭著、擅乡曲之誉、为王庶所服者”方可被举,但又规定“有奇才异行者,不拘此限”。这一举措使(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B.?人才选拔程序规范?????????C.?地方尚学风气养成????????D.?传统社会结构松动
2.宋初对科举制进行了诸多改革,如表所示。这些举措( )
时间
举措
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年)
明令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勾结,终止向主考官谢恩行为。
宋太祖开宝三年
(970年)
礼部贡院通过检阅贡籍,将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且考试终场者106人特赐本科出身,实施特奏名进士制度。
宋太宗雍熙二年
(985年)
开始实施别头试(主试官员亲朋好友、地方官员子女要由其他主试官进行考试)
A.?拓宽了官员的选拔渠道???????????????????????????????????????B.?确保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C.?满足了朝廷的人才需求???????????????????????????????????????D.?适应了文官政治的需要
3.为严格区分士、庶,南朝谱学盛行。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世卿世禄制影响较大?????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4.有学者在谈及隋唐时期某一制度时指出:“无庸郡国选举,而令他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加以考试,合格的再把他送进京去应考。”有关这一“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郡国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B.?州县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重要依据?
C.?唐太宗完善此制度并提高进士科地位??????????????????D.?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5.唐代科举考试考生的去留与否全由主考官把持,形成了“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旧习;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举行殿试复查进士,所有及第的举子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遂成定制。宋太祖的这一做法( )
A.?否定了门第等级特权
B.?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
C.?开创了殿试考试模式
D.?杜绝了营私舞弊行为
6.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的开创性举措( )
A.?选拔了最优秀的人才
B.?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7.唐代、北宋宰相出身状况对照表,从如表可见( )
时期
总人数
科举出身者
非科举出身者
绝对人数
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绝对人数
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唐代
267
137
51%
130
49%
北宋
72
65
90%
7
10%
A.?唐代科举制是最主要的入仕途径?????????????????????????B.?官僚集团的结构明显改变?????
C.?北宋科举制的录取规模不如唐朝?????????????????????????D.?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8.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陈汤“博达善属文”,但“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只好西入长安求官。由此推断,汉代选官取士遵循的原则是( )
A.?经济实力???????????????????????????B.?乡举里选???????????????????????????C.?诚实信用???????????????????????????D.?家世门第
9.唐代,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们显达后进,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这说明科举制( )
A.?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专为社会下层而设计
D.?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10.东汉时,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阀阅,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别的看重。这些现象反映了东汉时期( )
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强化?
C.?外戚宦官争权夺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响官吏选拔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
???)
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
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2.明代在科举考试中开始实行“南北榜”制度,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据此可知,明朝的“南北榜”制度( )
A.?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B.?推动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C.?扩大了专制集权统治基础????????????????????????????????????D.?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3.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制度,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该制度( )
A.?是魏晋时期政治的主流
B.?是宗法制度的发展演变?
C.?与九品中正制相互推动
D.?捍卫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4._____所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被_______打破,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横线上应分别填入( )
A.?察举制九品中正制???????????B.?九品中正制科举制????????????C.?科举制察举制???????????D.?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5.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
①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
③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②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
④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6.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
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7.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
A.?注重道德评判??????????????????B.?流程相对严密???????????????????C.?彰显政府职能??????????????????D.?便于人才选拔
8.唐代省试的主考官﹣﹣“知贡举”一般较为固定,通常由礼部侍郎等官员担任;同时,科考过程又允许大臣“公荐”即举荐考生。这种做法( )
A.?便于官民上书言事
B.?易造成科举制度不公?????
C.?导致士族结党营私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9.如表为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统计。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
朝代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进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正奏名42588+
314+
特奏名50352
元
98
16
1139(左右榜)
12
明
27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A.?唐代科举制度初创取士较少?
B.?宋代取士最多门第观念淡化?
C.?元代左右榜体现了公平竞争?
D.?明清八股取士推动文化发展
10.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11.有学者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造就了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主要是肯定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 )
A.?保证了官员来源于社会基层????????????????????????????????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C.?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12.广海选制度是元朝在南部边疆推行的一种特殊的官员铨选制度,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的关联。从其所选拔的官员来看,既有路府州县管民官,还包括廉访司官以及巡检司、儒学、盐司等官署的官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南部边疆地区官员缺乏???????????????????????????????????????B.?元朝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C.?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D.?元朝人才选拔来源广泛
13.如表为隋唐两宋时期科举制的演进概况。它反映了( )
时期
概况
隋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
唐朝
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只限无官位的平民参加。
两宋时期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
A.?国家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文官取代了武官的局面形成?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打破世家大族控制官场情形
14.“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隋唐以后)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亦无从私之。”对材料中选官方式的改变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强化了专制主义?????
B.?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使社会完全公平公正?????
D.?促成社会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15.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6家大夫联合灭掉祁氏与羊舌氏,分其田以为10县,任命的10人县大夫中,因有功而受禄2人,因是士族子弟(知、赵、韩、魏)而受荫4人,因贤明而被推举4人。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基本成熟????????B.?官僚制取代贵族制?????????C.?晋国治理体系混乱????????D.?中央集权制已产生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道)
1.据《南史》记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
)
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
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
C.门阀是选官重要依据
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
2.唐初在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和翰林院设置学士,“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语言备顾问,出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武则天时又设北门学士,名为撰写著作,“实际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据此可知,唐代学士的设置(
??)
A.?分割了宰相的部分事权???????????????????????????????????????B.?加快了中枢机构权力转移
C.?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性???????????????????????????????????????D.?进一步完善了内外朝制度
3.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
4.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5.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写到:“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这一做法(??
)
A.?杜绝了考试过程舞弊行为????????????????????????????????????B.?实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C.?有利于防止考试舞弊行为????????????????????????????????????D.?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6.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
?)
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
7.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均田制遭到破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8.唐代以前,谏官谏言只能行于诏命已颁之后。唐太宗出台“入阁议事”的举措后,赋予谏官事前谏言的权力。唐太宗此举旨在
(???
)
A.?均衡各派政治力量?????????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C.?削弱丞相决策权力?????????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9.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入仕,却能两度为相。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
A.?制度已发生质变?????????B.?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10.贞观年间,唐太宗下令将贡举中诈伪资荫不自首者处死,大理少卿戴胄据律定为“流",并强调不能因一时之喜怒而不顾法律之规定.最终唐太宗收回成命。这一事件表明当时(??
)
A.?君主干涉司法现象严重???????????????????????????????????????B.?法制建设日趋成熟
C.?科考已经丧失了公信力???????????????????????????????????????D.?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趋势。
2.材料?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地”的赋税改革。摊丁入地,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所以,摊丁入地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发展的最后总结,是两税法、王安石变法和一条鞭法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役制度发展趋势的最后完成。至此,封建制度下按资纳税的原则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劳役税和实物税最终合成了单一的货币税。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赋税制度变革的意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初期曹操所推行的“唯才是举”政策和随后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说是察举制的变种。九品官人法的选择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然在实际操作中,家世逐渐成为选人的最关键者。
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势力被摧折,察举和学校入仕之途又开始恢复。而察举的方式也逐渐由举荐向通过考试转变,士人得官主要依据于策试和“明经”考试。察举的标准也逐渐由孝悌、吏能、经术并重,转向以考察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由此察举制和学校制度的关联也更为密切,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后来科举的根本性特征的自由投考制度在北朝开始萌芽。
——摘编自干春松《知识与权力的互动:科举制度与儒家的制度化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