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下列古代四大发明中,便于远洋航行的是(??
)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2.四大发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图5直接相关的发明是(??
)?
?
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火药
3.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展示了中国诗词的无穷魅力。追溯历史,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候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术始于元朝
5.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6.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
)
A.?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B.?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
C.?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D.?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
7.唐代诗歌繁荣,被誉为“诗圣”的是
A.?白居易????????????????????????????????????B.?杜甫????????????????????????????????????C.?王维????????????????????????????????????D.?李白
8.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下列不属于“三教”的是
A.?儒学??????????????????????????????????B.?道教??????????????????????????????????C.?伊斯兰教??????????????????????????????????D.?佛教
9.唐宋时期,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改进????????????????B.?印刷术的进步????????????????C.?国家政策的支持????????????????D.?对外交流的发展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社会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B.?社会经济的萧条???????????????C.?社会战乱频繁???????????????D.?儒家地位的衰落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如图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局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该作品体现了(??
)
?
A.中国绘画由幼稚走向成熟
B.中土文化借西域风情复兴
C.文人画所追求的神韵意趣
D.各族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2.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唐化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4.弗朗西斯·培根对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创造推崇备至,认为其中的三种分别在文学、战争和航海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航海上”的发明当指(??
)
A.?指南针?????????????????????????B.?运河开凿?????????????????????????C.?俞大娘航船?????????????????????????D.?海上丝绸之路
5.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民族融合的加强
B.?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传播
C.?反映了盛唐文化的包容性
D.?外来文化冲击了汉文化的主体地位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下列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B.?《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C.?《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数学著作
D.?《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7.201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被称为“中国火药王”。古代“火药”(??
)
A.?源自于道土炼丹的发现
B.?宋元时期开始用于军事
C.?推动欧洲“地理大发现”
D.?由西方殖民者传遍世界
8.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势略显僵硬的形象,体态丰腴、姿态优美,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很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的感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教主题的弱化?????????????B.?风俗画的新发展?????????????C.?盛世王朝的风貌?????????????D.?宫廷乐舞的普及
9.表2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
)
政权
律令内容
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
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
10.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时期玄学(?
?)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11.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12.701
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
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
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13.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C.?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D.?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14.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旱,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由此可知,孔子( )
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吸收法家重刑理念
15.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此可知,孔孟都( )
A.?希望实现统一以安定社会秩序????????
B.?强调血缘关系以强化分封体制
C.?服务争霸需要维护奴隶主利益
D.?直面地方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著作为(??
)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农书》????????????????????D.?《本草纲目》
2.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扬、“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孟子的仁政思想(??
)
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3.“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原来只限于吴越等地方性崇拜,至唐代仍未完全得官方的认可。至宋代,城隍已成为全国性的信仰,不唯城里尊崇,连一些村落也建有城隍庙。这说明唐宋时期(??
)
A.?道教与儒家思想相融合???????????????????????????????????????B.?三教并行局面已被打破
C.?理学影响了时人价值观???????????????????????????????????????D.?地方发展格局发生变化
4.唐代书法家评价某字体:“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该字体属于
(???
)
A.?小篆?????????????????????????????????????B.?隶书?????????????????????????????????????C.?草书?????????????????????????????????????D.?行书
5.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6.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作品(??
)
A.?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B.?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C.?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D.?反映出唐朝社会男女平等
7.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反映出(
??)
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8.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主要是因为
(???
)
A.?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共同点????????????????????????????????????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儒释思想岀现融合情况???????????????????????????????????????D.?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9.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远东,对于药品、食物、香料以及焚香等物品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换句话说,滋补身体之物与怡养精神之物之间,魅惑情人之物与祭维神灵之物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区别”。这主要折射出唐代
(???
)
A.?对外贸易繁盛????????????????B.?民众生活的丰富????????????????C.?医药水平较高????????????????D.?兼容并包的气度
10.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罗哲文《长城》
材料二:《新唐书?地理志》说:“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所谓“西过之”就是指唐朝营西域的范围超出了汉代。不仅如此,唐朝还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说唐代对西域的经营,应该是7、8世纪西域史的最重要的内容。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
材料三: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鸦片战争后,随着新疆内外形势的变化,伯克制度的废除成为必然趋势。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
﹣﹣整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西域地区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对西域地区来说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废除新疆伯克制度的时代背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材料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说唐诗》
材料三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材料四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
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有何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常衮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乙未科状元及第。累官至宰相后贬为福建观察使。广德元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历九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大历十二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德宗即位后,先后被贬为河南少尹、潮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在其奖掖下,唐德宗贞元年间潘湖榜眼欧阳詹、徐村状元徐晦等一代又一代士子“腾于江淮,达于京师”。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享年五十五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常衮的为官之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常衮见证的唐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第
1
页
共
3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下列古代四大发明中,便于远洋航行的是(??
)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答案】
C
2.四大发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图5直接相关的发明是(??
)?
?
A.?造纸术?????????????????????????????????B.?指南针?????????????????????????????????C.?印刷术?????????????????????????????????D.?火药
【答案】
B
3.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展示了中国诗词的无穷魅力。追溯历史,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答案】
A
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候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术始于元朝
【答案】
C
5.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答案】
C
6.东晋时期,楷、行、草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出现。王羲之的主要贡献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形式;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唐朝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据此可知,王羲之(???
)
A.?是古代从事书法创作的第一人?????????????????????????????B.?使书法成为了一门艺术
C.?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D.?引领了唐朝书法的发展
【答案】
C
7.唐代诗歌繁荣,被誉为“诗圣”的是
A.?白居易????????????????????????????????????B.?杜甫????????????????????????????????????C.?王维????????????????????????????????????D.?李白
【答案】
B
8.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下列不属于“三教”的是
A.?儒学??????????????????????????????????B.?道教??????????????????????????????????C.?伊斯兰教??????????????????????????????????D.?佛教
【答案】
C
9.唐宋时期,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改进????????????????B.?印刷术的进步????????????????C.?国家政策的支持????????????????D.?对外交流的发展
【答案】
B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社会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提倡???????????????B.?社会经济的萧条???????????????C.?社会战乱频繁???????????????D.?儒家地位的衰落
【答案】
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如图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局部)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风行一时。该作品体现了(??
)
?
A.中国绘画由幼稚走向成熟
B.中土文化借西域风情复兴
C.文人画所追求的神韵意趣
D.各族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答案】
D
2.汉朝虽已发明了造纸术,但两汉官方书写的材料主要还是简帛,直到东晋末年,官方才明确下令用纸代简。官方书写材料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东晋末年(??
)
A.?简帛退出了书写领域???????????????????????????????????????????B.?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C.?书写原料来源的广泛???????????????????????????????????????????D.?实现了书写材料革命
【答案】
B
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出。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唐化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
B
4.弗朗西斯·培根对古代中国的一些发明创造推崇备至,认为其中的三种分别在文学、战争和航海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航海上”的发明当指(??
)
A.?指南针?????????????????????????B.?运河开凿?????????????????????????C.?俞大娘航船?????????????????????????D.?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
A
5.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说明了民族融合的加强
B.?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传播
C.?反映了盛唐文化的包容性
D.?外来文化冲击了汉文化的主体地位
【答案】
D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下列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B.?《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C.?《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数学著作
D.?《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答案】
D
7.2017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被称为“中国火药王”。古代“火药”(??
)
A.?源自于道土炼丹的发现
B.?宋元时期开始用于军事
C.?推动欧洲“地理大发现”
D.?由西方殖民者传遍世界
【答案】
A
8.唐时,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一改之前的肩披大巾、直鼻大眼、身材粗短,姿势略显僵硬的形象,体态丰腴、姿态优美,多呈“S”形舞姿。壁画里很多大型的乐舞场面,给人“天意飞扬,满壁风动”的感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教主题的弱化?????????????B.?风俗画的新发展?????????????C.?盛世王朝的风貌?????????????D.?宫廷乐舞的普及
【答案】
C
9.表2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
)
政权
律令内容
曹魏
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西晋
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北魏
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
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
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
【答案】
D
10.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时期玄学(?
?)
A.?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C.?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D.?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答案】
C
11.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
A.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答案】
C
12.701
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规定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要模仿
唐代朝服;不久又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
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国服饰开始影响世界
B.日本以唐服为文明象征
C.中国传统服饰基本定型
D.唐服推动了日本封建化
【答案】
B
13.西汉建立后,从刘邦称帝始,到汉武帝即位之初,中经惠、文、景三帝,大约六七十年间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这一做法(??
)
A.?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反思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C.?反映了抑制王侯势力的意图????????????????????????????????D.?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答案】
B
14.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旱,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由此可知,孔子( )
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吸收法家重刑理念
【答案】
C
15.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此可知,孔孟都( )
A.?希望实现统一以安定社会秩序????????
B.?强调血缘关系以强化分封体制
C.?服务争霸需要维护奴隶主利益
D.?直面地方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有一本著作,记录了我国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涉及畜牧业等。它的内容中“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产生了一定影响。该著作为(??
)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农书》????????????????????D.?《本草纲目》
【答案】
B
2.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扬、“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孟子的仁政思想(??
)
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答案】
B
3.“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原来只限于吴越等地方性崇拜,至唐代仍未完全得官方的认可。至宋代,城隍已成为全国性的信仰,不唯城里尊崇,连一些村落也建有城隍庙。这说明唐宋时期(??
)
A.?道教与儒家思想相融合???????????????????????????????????????B.?三教并行局面已被打破
C.?理学影响了时人价值观???????????????????????????????????????D.?地方发展格局发生变化
【答案】
D
4.唐代书法家评价某字体:“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该字体属于
(???
)
A.?小篆?????????????????????????????????????B.?隶书?????????????????????????????????????C.?草书?????????????????????????????????????D.?行书
【答案】
C
5.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答案】
A
6.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作品(??
)
A.?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B.?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
C.?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D.?反映出唐朝社会男女平等
【答案】
C
7.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反映出(
??)
A.?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儒学的思辨化倾向加强???????????????????????????????????????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答案】
C
8.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主要是因为
(???
)
A.?佛教与儒家思想有共同点????????????????????????????????????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儒释思想岀现融合情况???????????????????????????????????????D.?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答案】
D
9.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的远东,对于药品、食物、香料以及焚香等物品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换句话说,滋补身体之物与怡养精神之物之间,魅惑情人之物与祭维神灵之物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区别”。这主要折射出唐代
(???
)
A.?对外贸易繁盛????????????????B.?民众生活的丰富????????????????C.?医药水平较高????????????????D.?兼容并包的气度
【答案】
D
10.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答案】
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
﹣﹣罗哲文《长城》
材料二:《新唐书?地理志》说:“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所谓“西过之”就是指唐朝营西域的范围超出了汉代。不仅如此,唐朝还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说唐代对西域的经营,应该是7、8世纪西域史的最重要的内容。
﹣﹣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
材料三: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鸦片战争后,随着新疆内外形势的变化,伯克制度的废除成为必然趋势。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新疆的伯克制度。
﹣﹣整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在西域地区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对西域地区来说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西域在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理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废除新疆伯克制度的时代背景。
【答案】
(1)措施: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设置郡县等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修筑河西长城。意义: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有利于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安西都护府,羁縻州府等。唐朝高僧玄奘经过西域到天竺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特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时代背景:西方列强企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阿古柏率领军队侵占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材料二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闻一多《说唐诗》
材料三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材料四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
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赋”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闻一多的“诗唐”找出依据。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宋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取材有何特点?综合四则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
(1)从骚体诗演变而来,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
(2)诗歌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名家辈出,佳作极多。
(3)理学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
(4)特点:关注社会底层,题材广泛。趋势: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常衮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乙未科状元及第。累官至宰相后贬为福建观察使。广德元年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期间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曰:所贡宝物,源出于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代宗赞许,加封常衮为集贤院学士。大历九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大历十二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堵塞买官之路。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德宗即位后,先后被贬为河南少尹、潮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常衮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在其奖掖下,唐德宗贞元年间潘湖榜眼欧阳詹、徐村状元徐晦等一代又一代士子“腾于江淮,达于京师”。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享年五十五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常衮的为官之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常衮见证的唐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
(1)爱惜民力,体察民情;处事谨慎,墨守成规;刚正不阿,大公无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重视教育。
(2)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科举取士。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