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答案】
D
2.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其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状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密切????????????????????????????????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答案】
B
3.宋代实行枢密院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但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说明宋代(???
)
A.?分权制衡原则效果明显???????????????????????????????????????B.?君主专制受到了威胁
C.?宰相决策权的逐渐丧失???????????????????????????????????????D.?分权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
D
4.为了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北宋在各州府设置的官吏是
A.?刺史??????????????????????????????????B.?通判??????????????????????????????????C.?转运使??????????????????????????????????D.?节度使
【答案】
B
5.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
B
6.宋太祖采纳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其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减轻地方财政负担???????????C.?增强地方军事力量???????????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
A
7.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没有成功的是(
??)
A.?收复燕云十六州???????????B.?平定南方割据叛乱???????????C.?解除节度使兵权???????????D.?消灭北汉割据政权
【答案】
A
8.北宋民谣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主要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和了积弱局面
C.?实行赋税改革,减轻民众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百姓的赞誉
【答案】
D
9.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其为帝,这里的“黄袍”主要体现服饰的(
??)
A.?御寒功能??????????????????????B.?装饰功能??????????????????????C.?等级标识功能??????????????????????D.?文武分工的功能
【答案】
C
10.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置了(??
)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 )
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
【答案】
D
2.宋朝有一条规矩,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另一条规矩是,“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轻则纪律处分,重则罢官免职。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保证了官场风清气正???????????????????????????????????????????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
D
3.监察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古代官职及行政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御史大夫?????????????????????????????????B.?太尉?????????????????????????????????C.?内阁?????????????????????????????????D.?军机处
【答案】
A
4.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答案】
D
5.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
A.?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A
6.宋初,御史监察体制废除宰相“自用台官(御史台官员)”惯例,御史高官改由皇帝亲自任命,且御史官员“无定员,无专职”,多差出外任或兼管其他部门。这说明宋初( )
A.?御史监察凸显强化皇权
B.?御史官员政治地位提高?
C.?宰相职位已经成为虚职
D.?中央监察部门职权扩大
【答案】
A
7.史料记载,南宋的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南宋的杭州(???
)
A.?商业活动仍遵循严格的坊市制度?????????????????????????B.?娱乐贸易场所、商业辅助机构兴盛
C.?商业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较小?????????????????????????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答案】
C
8.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答案】
D
9.有学者指出:在探讨宋代相权强弱问题上,应将制度的设立与制度的实施区别开来。从制度层面看,宋代宰相的权力确实被大大削弱了,但事实上这些制度不过徒具形式而已。该学者认为宋代(???
)
A.?宰相制度存在严重弊端???????????????????????????????????????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宰相依然拥有较大权力???????????????????????????????????????D.?制度的实施具有灵活性
【答案】
C
10.司马光描述王安石变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司马光一致的是(???
)
A.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B.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C.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D.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答案】
C
11.在宋朝,三省中“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主事的都是临事差遣官员。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
A.?强化君主的政治核心地位????????????????????????????????????B.?为了防止官员间勾朋结党
C.?汲取唐朝武人干政的教训????????????????????????????????????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使然
【答案】
A
12.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答案】
A
13.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B.?开创了太学体制?????????C.?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D.?否定了科举取士
【答案】
A
14.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答案】
D
1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府政策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
C.?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基础???????????????????????????????????????D.?组织变法的机构还不够健全
【答案】
C
2.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答案】
D
3.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
B
4.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主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这反映出(??
)
A.?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
B.?天人感应学说被摈弃
C.?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
D.?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
【答案】
C
5.北宋初年,统治者在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大名府都设立了都商税院,专门负责征收工商业税。南宋时,又在各州、府、县、镇增设征收商税的分支机构“都税务这反映出宋代(??
)
A.?政府抑商政策趋于强化
B.?政府治理体系因时而变
C.?冗官问题进一步加剧
D.?工商税负的比重日渐上升
【答案】
B
6.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在实际中与中书省、枢密院接触密切。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
门监察机构,对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
)
A.?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答案】
C
7.“历史概念”上承历史事件,下联历史规律,是史实与规律间的中介和桥梁,也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历史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指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发展,禁止商业活动
B.?“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应扩大贸易逆差,从他国获取金银
C.?“二府三司”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构成了宋代中央权力机构的组织体系
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为反对“杜鲁门主义”而成立的,于1991年解体
【答案】
C
8.北宋在唐代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基础上,分设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路是中央派遣机构,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分别负责财政税收、司法审查、军事,他们对州拥有监督的职责。这一变化(??
)
A.?清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要求
C.?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稳定???????????????????????????????????????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C
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答案】
A
10.宋代各地先后设立常平仓,各州按人口多少,留取上供钱一二万贯或二三千贯为栾(买进)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来,遇谷贵则减价出粜(卖出),所减不得低于本钱。据此可知,宋代常平仓的主要功能为
A.?平抑粮价和备荒????????????????B.?抑制土地兼并????????????????C.?垄断商业和贸易????????????????D.?收缴地方财政
【答案】
A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答案】
(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进一步改革了医疗福利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为中央最高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官,政府要求这些机构“散药饵以救民”。医疗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建立,而宗族、邻里等组建的民间机构也发挥了辅佐作用。北宋医疗福利机构主要服务于皇族、官员、军人和处于贫苦状态的平民百姓。其中皇族、官员、军人享有较高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医疗福利保障,而对贫民则通过安济坊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北宋还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病者利益不受侵害。王安石新法中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禁止不法商贩操纵药物,以假药、次药牟利坑害百姓。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答案】
(1)特点:①医疗福利机构系统化,从中央覆盖到地方;
②政府主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
③分类服务;?????????
④立法保障。
(2)背景:
①民族政权并立,中央集权加强;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理学兴起。
3.材料??
范仲淹素有
“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年轻时,他上书仁宗,提出“讲求武备、整顿吏治”等改革主张。庆历新政的方案是对范仲淹以前主张的完善,共十个方面,其中作为重点并首先实施的有三项。改变升官晋级凭资历的陋习,突出能力政绩;针对中高级官僚利用滥进子弟造成“冗官”的弊端,严格限制恩荫规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考核。在当时党争的大背景下,范仲淹仍行朋党之为,造成改革阵营封闭。面对官僚集团的抵制和可能的“朋党”隐患,次年,宋仁宗罢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改革终止。王安石在改革中崭露头角。朱熹也认为改革体现的务实作风和理想信念是理学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内容全面,不断完善;以整顿吏治为主;没能有效实施,时间短(迅速失败);促进了王安石变法和理学的形成。
(2)严重触犯了守旧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阵营封闭,没能团结中间力量;朋党行为引起了专制皇权的猜疑和反对。
(
第
1
页
共
3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赵宋王朝在地方行政上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级机构的设置,一改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该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回避唐代(???
)
A.?权力倾轧,民不聊生???????????????????????????????????????????B.?中央集权,社会动荡
C.?相权膨胀,地方分权???????????????????????????????????????????D.?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2.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其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状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密切????????????????????????????????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3.宋代实行枢密院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但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说明宋代(???
)
A.?分权制衡原则效果明显???????????????????????????????????????B.?君主专制受到了威胁
C.?宰相决策权的逐渐丧失???????????????????????????????????????D.?分权降低了行政效率
4.为了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北宋在各州府设置的官吏是
A.?刺史??????????????????????????????????B.?通判??????????????????????????????????C.?转运使??????????????????????????????????D.?节度使
5.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6.宋太祖采纳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其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减轻地方财政负担???????????C.?增强地方军事力量???????????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7.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没有成功的是(
??)
A.?收复燕云十六州???????????B.?平定南方割据叛乱???????????C.?解除节度使兵权???????????D.?消灭北汉割据政权
8.北宋民谣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主要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和了积弱局面
C.?实行赋税改革,减轻民众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百姓的赞誉
9.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其为帝,这里的“黄袍”主要体现服饰的(
??)
A.?御寒功能??????????????????????B.?装饰功能??????????????????????C.?等级标识功能??????????????????????D.?文武分工的功能
10.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置了(??
)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 )
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
2.宋朝有一条规矩,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另一条规矩是,“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轻则纪律处分,重则罢官免职。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保证了官场风清气正???????????????????????????????????????????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3.监察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下列古代官职及行政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御史大夫?????????????????????????????????B.?太尉?????????????????????????????????C.?内阁?????????????????????????????????D.?军机处
4.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5.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职官制度,省、部、寺、监只备员无职掌,而在正官之外别设差遣以掌其事,正官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差遣才是官员的实际职务。正官有文、武两套资序,泾渭分明,而差遣则较为复杂,有的专门委任文官,也可文武兼任。这套制度( )
A.?利于加强对宋朝官员的管控????????????????????????????????B.?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提高了宋朝官员的行政效率????????????????????????????????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6.宋初,御史监察体制废除宰相“自用台官(御史台官员)”惯例,御史高官改由皇帝亲自任命,且御史官员“无定员,无专职”,多差出外任或兼管其他部门。这说明宋初( )
A.?御史监察凸显强化皇权
B.?御史官员政治地位提高?
C.?宰相职位已经成为虚职
D.?中央监察部门职权扩大
7.史料记载,南宋的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南宋的杭州(???
)
A.?商业活动仍遵循严格的坊市制度?????????????????????????B.?娱乐贸易场所、商业辅助机构兴盛
C.?商业活动受时空的限制已经较小?????????????????????????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
8.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9.有学者指出:在探讨宋代相权强弱问题上,应将制度的设立与制度的实施区别开来。从制度层面看,宋代宰相的权力确实被大大削弱了,但事实上这些制度不过徒具形式而已。该学者认为宋代(???
)
A.?宰相制度存在严重弊端???????????????????????????????????????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宰相依然拥有较大权力???????????????????????????????????????D.?制度的实施具有灵活性
10.司马光描述王安石变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司马光一致的是(???
)
A.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B.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C.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D.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11.在宋朝,三省中“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主事的都是临事差遣官员。这样做的原因在于(
??)
A.?强化君主的政治核心地位????????????????????????????????????B.?为了防止官员间勾朋结党
C.?汲取唐朝武人干政的教训????????????????????????????????????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使然
12.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免行钱”,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
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13.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B.?开创了太学体制?????????C.?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D.?否定了科举取士
14.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1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学者黄仁宇在谈到王安石变法时说:“新法之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府政策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据此可知,黄仁宇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变法指导思想背离统治需要
C.?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基础???????????????????????????????????????D.?组织变法的机构还不够健全
2.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3.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B.?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C.?市民阶层的世俗化文化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4.南宋初年,为了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统治者沿袭了北宋礼仪中以大象为“祥瑞”的传统,其礼仪用象主要来源于贡献和购买。后来,又以异兽“劳远人”“失土性”“象乃无用之物,重扰吾民”为由,停止接受贡象与购象。这反映出(??
)
A.?财政状况左右君主行为
B.?天人感应学说被摈弃
C.?儒学观念影响庙堂决策
D.?中外贸易与交流受阻
5.北宋初年,统治者在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大名府都设立了都商税院,专门负责征收工商业税。南宋时,又在各州、府、县、镇增设征收商税的分支机构“都税务这反映出宋代(??
)
A.?政府抑商政策趋于强化
B.?政府治理体系因时而变
C.?冗官问题进一步加剧
D.?工商税负的比重日渐上升
6.宋朝监司是地方州县的统领、监控机构,在实际中与中书省、枢密院接触密切。御史台、谏院为中央专
门监察机构,对监司等地方各级官员有按察权力,同时还掌管监司的考课、复核工作。这一体制(??
)
A.?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开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有利于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7.“历史概念”上承历史事件,下联历史规律,是史实与规律间的中介和桥梁,也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历史概念表述正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指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发展,禁止商业活动
B.?“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应扩大贸易逆差,从他国获取金银
C.?“二府三司”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构成了宋代中央权力机构的组织体系
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是苏联为反对“杜鲁门主义”而成立的,于1991年解体
8.北宋在唐代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基础上,分设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路是中央派遣机构,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分别负责财政税收、司法审查、军事,他们对州拥有监督的职责。这一变化(??
)
A.?清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要求
C.?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稳定???????????????????????????????????????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9.《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0.宋代各地先后设立常平仓,各州按人口多少,留取上供钱一二万贯或二三千贯为栾(买进)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来,遇谷贵则减价出粜(卖出),所减不得低于本钱。据此可知,宋代常平仓的主要功能为
A.?平抑粮价和备荒????????????????B.?抑制土地兼并????????????????C.?垄断商业和贸易????????????????D.?收缴地方财政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进一步改革了医疗福利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为中央最高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官,政府要求这些机构“散药饵以救民”。医疗福利制度主要由政府建立,而宗族、邻里等组建的民间机构也发挥了辅佐作用。北宋医疗福利机构主要服务于皇族、官员、军人和处于贫苦状态的平民百姓。其中皇族、官员、军人享有较高水平和较为全面的医疗福利保障,而对贫民则通过安济坊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北宋还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病者利益不受侵害。王安石新法中的“市易法”,将药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禁止不法商贩操纵药物,以假药、次药牟利坑害百姓。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医疗福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3.材料??
范仲淹素有
“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年轻时,他上书仁宗,提出“讲求武备、整顿吏治”等改革主张。庆历新政的方案是对范仲淹以前主张的完善,共十个方面,其中作为重点并首先实施的有三项。改变升官晋级凭资历的陋习,突出能力政绩;针对中高级官僚利用滥进子弟造成“冗官”的弊端,严格限制恩荫规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考核。在当时党争的大背景下,范仲淹仍行朋党之为,造成改革阵营封闭。面对官僚集团的抵制和可能的“朋党”隐患,次年,宋仁宗罢貶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改革终止。王安石在改革中崭露头角。朱熹也认为改革体现的务实作风和理想信念是理学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