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复习热点八:中共历史会议与重要的国际会议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考历史复习热点八:中共历史会议与重要的国际会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2 09: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高考历史复习热点八:中共历史会议与重要的国际会议
【高考链接】
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会议听取并赞同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赞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会议批准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张榕明副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人民政协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会议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服务大局的主攻方向。会议指出,人民政协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责任,摆在突出位置,贯穿于履行职能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开展工作的各个环节。会议号召,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定的信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以昂扬的斗志应对困难和挑战,以扎实的工作完成目标和任务,为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胜利而奋斗。
【考点分析】
1.中国共产党的会议: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起。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内容:党纲党名奋斗目标,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意义:“一大”宣告中共诞生,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②中共二大(制定背景:“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九国公约》宰割中国,远东会议做出指示。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内容:提出两种纲领——最低、最高,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明确隶属关系——加入共产国际。意义: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中共三大(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内容:正式决定国共合作,确定“党内合作”方针。评价: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八七会议的总方针(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概况: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内容:纠正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土革武反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提出“枪杆政权”思想。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了巨大贡献;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②遵义会议的意义(背景:干部、红军要改领导,转兵贵州避免覆灭。内容:军事上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正确主张;组织上选举毛为常委,取消博李指挥。意义:结束左倾统治,确立正确领导;独立解决问题,走向成熟标志;实现三个挽救,生死攸关转折)。
③瓦窑堡会议的方针(时间:1935年12月。成果: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依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④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时间:1935年底。内容: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归纳形势特点;指出主要矛盾;明确党的任务;指明党的地位。意义: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基础;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3)抗日战争时期:
①洛川会议(时间、地点:1937年,陕北。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②中共七大(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内容:毛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提出党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选举中央委员——毛泽东为首。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
(4)解放战争时期:
七届二中全会(背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内容: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提出全胜方针;规定党的任务——农变工,新变社;警惕“糖衣炮弹”——两个“务必”。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5)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
①中共八大(时间、地点:1956年秋,北京。内容:指出主要矛盾——表面是工业与农业、需要与现状的矛盾,实质是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两个任务——主要任务农业国变工业国,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坚持正确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②八大二次会议(时间:1958年。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迫切改变愿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③北戴河会议(时间:1958年8月。内容:钢翻番,粮三亿,人民公社的决议。作用: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④庐山会议(含八届八中全会。时间:1959年夏。意图:本意纠左——进一步纠正已经发觉的“左”倾错误。结果:其实更左——错误开展“反右倾”斗争。消极影响: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使“左”倾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
⑤七千人大会(时间:1962年初。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老毛带头自批评,“右倾”错批多平反。)
⑥1996年夏,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⑦八届十二中全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
⑧中共九大(时间:1969年4月。错误内容: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党章。)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地:1978年底,北京。内容:思想——确定指导方针;高度评价讨论;政治——停止斗争为纲;重心转到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组织——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冤假错案;重评功过是非。意义:天时——深远意义转折;改革开放开端;进入建设新期;人和——路线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体。)
②十二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
④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代领导核心)。
⑤十五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⑥十六大(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第四代领导核心)。
⑦十七大(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1)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1954年秋,北京。中心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评价: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时间:1984年。成果: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6年初。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的原因:全国人民的压力;共产党的努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力。政协协议内容:改组政府开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整编军队定宪法。意义: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体现了平等协商精神。)
(2)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特点:广泛的代表性。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主要内容:决定成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选举国家主席;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4.国际会议:
(1)国际关系相关会议:
①巴黎和会(会议目的: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会议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各战胜国意图:英国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美国利用经济优势攫取世界领导权;意大利希望按与英法原订密约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中国希望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凡尔赛和会的中心议题:签署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
②华盛顿会议(背景:一战使美日经济实力迅速膨胀;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为缓和列强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有必要召开新的国际会议。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会外签订的《日中协定》。影响:调整利益冲突;制约相关国家;隐含不少矛盾。)
③开罗会议(1943年,中美英。内容: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投降;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④德黑兰会议(1943年,苏美英。内容: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⑤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内容: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内对日作战;有损害中国权益的《秘密议定书》。)
⑥波茨坦会议(1945年,苏美英。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处理德国的精神——“炒冷饭”的国际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中美英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⑦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周恩来在会议第二阶段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使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⑧万隆会议(1955年。背景: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中国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相同历史、相同任务、相同愿望;“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⑨亚太经合组织第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9年,江主席在讲话中说,摆在亚太经合组织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
⑩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会议: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1847年底,在伦敦召开,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②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1889年7月14日,巴黎。标志着第二国际成立。)
③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莫斯科。通过《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规定: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
④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莫斯科。季米特洛夫作重要报告。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决定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3)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相关会议:
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03年,会议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这次大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②1917年4月至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4月会议通过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0月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③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1921年,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从此,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22年底,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
⑤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12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⑥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12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⑦苏联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通过苏联新宪法,既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⑧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和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会后在苏联全国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专题测试】
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2.“我们期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真正领袖地位。”上述中共三大宣言内容反映出
A.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政党
B.希望改组国民党
C.承认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袖地位
D.放弃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3.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时,中共中央的实际负责人是
A.陈独秀 B.瞿秋白 C.毛泽东 D.王明
4.中共最早把实现工业化明确规定为党的工作任务是在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行和2007年胡锦涛的成功访非,揭开了中非关系的新篇章,发展了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之间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的形成 D.第26届联合国大
7.“完全消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使和平和民主的敌人不致卷土重来。”这句话最初出处应为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雅尔塔会议决议 D.波茨坦会议决议
8.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根本好转”的表现有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④苏德战场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下列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的大会是
10.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于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与会的45个成员国和地区领导人围绕着“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主题,就国际经济的金融形势、饮食安全、救灾合作、国际和地区形势、可持续发展、加强不同文明对话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看法。达成广泛的重要的共识。这说明在开放的世界中
A.亚欧国家已能左右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B.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C.亚欧国家已成为世界上潜在大市场
D.发展对外贸易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11.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
A.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开展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D.同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1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B.1922年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
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13.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依据是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国民党营垒出现分化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4.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共指导思想的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7.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8.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19.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0.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旧金山会议        D.26届联大
21.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上述三次会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决策。(6分)
(2)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分别提出了哪些方针?(4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哪些(6分)?原因是什么(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2)“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4)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1-20题:C BBBA BCDCB ADCCB BDAAB
21.答案要点:(1)(熟悉三个会议在经济方面的决策)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八大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从党风建设的角度答题)七届二中全会:告诫共产党人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举措方面先农村后城市再体制,原因方面突出中共领导、国际形势和大政方针)举措: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②中共实事求是地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中国外交上的成功营造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④重视科技教育。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2、答案要点:
(1)重要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上,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