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清政府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这表明清政府实行(???
)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海禁政策???????????????????????????D.?闭关自守
2.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
A.?内阁??????????????????????????????????B.?三司??????????????????????????????????C.?枢密院??????????????????????????????????D.?军机处
3.大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下列对这一朝代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蒙古族建立?????????????B.?建立者是皇太极?????????????C.?最早的国号是金?????????????D.?都城后来迁到北京
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6.“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7.(明)景泰二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8.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0.《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
)
A.?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B.?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
C.?政务繁忙,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
D.?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2.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
)
A.?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B.?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一管道
C.?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D.?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4.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
A.?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
B.?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
D.?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
5.“我吴市民,罔籍田业(不从事农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人则腹枵(枵:空)两者相资为生久也。"上述现象反映了明朝江南地区(???
)
A.?劳资双方相互依存?????????B.?资本市场异常活跃?????????C.?农业生产陷入萧条?????????D.?市民生活比较艰辛
6.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地主而言,定额租比分成租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康雍乾时期休宁黄氏公堂租薄》《嘉道实际祁门廖姓租薄》等史料中,记录了近180年中89宗租田的情况,全部为定额租。据此可推斯,这一时期(???
)
A.徽州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租佃关系发展
D.定额机制利于缓和冲突
7.下表是根据《中国货币史》整理的晚明赋役折银及影响进程表,这些进程有助于(???
)
进程一
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与土地分离、雇工和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
进程二
农业从单一到多元→经管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
进程三
农村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
A.中国白银的储备剧增
B.中国古代社会逐渐转型
C.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8.清代前期,在台湾、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屯垦区、西南及南方丘陵山地区等地,灌溉水利有较为显著的发展。这一发展(???
)
A.有效控制水涝灾害的发生
B.基本解决了清代人地矛盾
C.使农业成为边疆的主产业
D.与当时的农业垦殖相对应
9.明朝时,我国的生丝、丝绸、陶瓷等商品远销欧洲、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唐人街、拉丁
美洲集市都有明朝商人的身影。同时,为了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许多国家不得不用大
量的白银和银元与明朝交易。这反映了当时(???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B.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C.明朝的消费水平呈增长的态势
D.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市场
10.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田土丘数、座落、田土宗号、亩积和租额、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收价银方式等21项内容。这表明当时契文( )
A.体现农业资源市场化
B.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
C.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
D.体现土地买卖制度化
11.十七、十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一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苏州民间商业资本活跃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近代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D.?区域经济各具特色
12.钟表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多为社会上层标识身份、装点时尚之用;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市面流行。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趋于消亡???????????????????????????????????????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13.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4.明万历时,“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得到徽商的普遍认同。当时,徽商家庭多以“第教之儒,成则嗣我声,否亦不失本业”为信条,命子孙分事儒贾,以维持家族“业儒”传统。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
)
A.?尊儒重仕的风气?????????????B.?等级观念的瓦解?????????????C.?商业竞争的激烈?????????????D.?农耕经济的衰退
15.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
)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
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将丝绸之路划分为“三个时代”,认为丝绸之路2.0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在此“时代”(??
)
A.?中国经济进入质量停滞时代????????????????????????????????B.?多元一体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C.?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渐被开辟????????????????????????????????D.?东西方文明实现了有机交融
2.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明朝时期,许多以商人为主要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其中《客商一览醒迷》一书有云:“财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钱财物业,来之有道……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这类书籍的出版(
??)
A.?传播了“工商皆本”理念????????????????????????????????????B.?源于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D.?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
4.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
A.?刚烈正直不畏权贵??????????????????????????????????????????????B.?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
C.?以制衡内阁为己任??????????????????????????????????????????????D.?有效地制约了朝臣的专权
5.明朝时,闽南的一些地区因“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种蔗者”。清朝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在江浙一带,“尺寸之堤,树之以桑”。这些状况导致明清时期(??
)
A.?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B.?自耕农经济日益衰退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6.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中,流入中国的白银货币高达7000吨至10000吨,如果换算成中国的"两",大约是2.24亿两至3.2亿两。当时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B.?对外贸易长期入超??????C.?白银供应量严重不足??????D.?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7.明代时期广东是东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其产粮输往各地。到了清代,广东则出现了“然农之利微,务者绝罕,虽有荒土众莫之垦”的现象,非但不能输出粮食,还得从外地调入大量的粮食。这种现象反映了广东(???
)
A.重农抑商政策趋向于松弛
B.工商业发展改变经济结构
C.闭关锁国制约了经济发展
D.列强入侵破坏了农业生产
8.明朝初期政治性和教化性读物在江南出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清代,通俗文艺作品、童蒙课本、时文选本、年画、日历等已成为江南出版物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传播
B.江南印刷技术领先全国
C.世俗文学达到新的高度
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9.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松散性、封闭性,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据此可知,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较快
C.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D.地区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10.明代典籍中关于山西的记载据此可知,明代山西(
??)
人物/著作
史实
顾炎武《肇域志·山西》
国初,民无他嗜,崇尚简质,……后则靡然向奢,以俭为鄙。……而奢靡之风,乃比于东南。
张瀚《松窗梦语》
山西以太原为省会,而平阳为富饶。大同、潞安……多玩好事末,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
明代沈思孝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哲而无藏。
A.?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B.?崇商奢靡之风盛行
C.?晋商在全国的影响巨大???????????????????????????????????????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说明中西方航海活动所反映出的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视角,并分析梁启超采取这种视角的真实用意。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
——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
材料二?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
——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
(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简述上述召见的概况,并指出这两份记录的不同之处。
(
第
1
页
共
3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清政府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这表明清政府实行(???
)
A.?重农抑商???????????????????????????B.?工商皆本???????????????????????????C.?海禁政策???????????????????????????D.?闭关自守
【答案】
D
2.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
A.?内阁??????????????????????????????????B.?三司??????????????????????????????????C.?枢密院??????????????????????????????????D.?军机处
【答案】
A
3.大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下列对这一朝代建立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蒙古族建立?????????????B.?建立者是皇太极?????????????C.?最早的国号是金?????????????D.?都城后来迁到北京
【答案】
A
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答案】
B
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
D
6.“今各部之节,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
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
【答案】
C
7.(明)景泰二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
)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答案】
D
8.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答案】
C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
A
10.《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
)
A.?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B.?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
C.?政务繁忙,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
D.?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答案】
A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明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权力不受制约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答案】
A
2.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俱系近侍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疏互驳,皆控御前”,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3.“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
)
A.?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B.?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一管道
C.?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D.?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答案】
D
4.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
A.?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
B.?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
D.?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
【答案】
D
5.“我吴市民,罔籍田业(不从事农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人则腹枵(枵:空)两者相资为生久也。"上述现象反映了明朝江南地区(???
)
A.?劳资双方相互依存?????????B.?资本市场异常活跃?????????C.?农业生产陷入萧条?????????D.?市民生活比较艰辛
【答案】
A
6.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地主而言,定额租比分成租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康雍乾时期休宁黄氏公堂租薄》《嘉道实际祁门廖姓租薄》等史料中,记录了近180年中89宗租田的情况,全部为定额租。据此可推斯,这一时期(???
)
A.徽州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租佃关系发展
D.定额机制利于缓和冲突
【答案】
A
7.下表是根据《中国货币史》整理的晚明赋役折银及影响进程表,这些进程有助于(???
)
进程一
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与土地分离、雇工和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
进程二
农业从单一到多元→经管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
进程三
农村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
A.中国白银的储备剧增
B.中国古代社会逐渐转型
C.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
B
8.清代前期,在台湾、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屯垦区、西南及南方丘陵山地区等地,灌溉水利有较为显著的发展。这一发展(???
)
A.有效控制水涝灾害的发生
B.基本解决了清代人地矛盾
C.使农业成为边疆的主产业
D.与当时的农业垦殖相对应
【答案】
D
9.明朝时,我国的生丝、丝绸、陶瓷等商品远销欧洲、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唐人街、拉丁
美洲集市都有明朝商人的身影。同时,为了发展与明朝的贸易,许多国家不得不用大
量的白银和银元与明朝交易。这反映了当时(???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B.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C.明朝的消费水平呈增长的态势
D.政府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市场
【答案】
B
10.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田土丘数、座落、田土宗号、亩积和租额、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收价银方式等21项内容。这表明当时契文( )
A.体现农业资源市场化
B.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
C.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
D.体现土地买卖制度化
【答案】
D
11.十七、十八世纪时苏州的布号十分发达,它大量收购农村的织布,并对所收购的棉布进行最后的加工一漂布、染布,每一布号所产的棉布都有自己的标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苏州民间商业资本活跃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近代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D.?区域经济各具特色
【答案】
A
12.钟表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多为社会上层标识身份、装点时尚之用;但19世纪60年代后,钟表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市面流行。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等级观念趋于消亡???????????????????????????????????????B.?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兴起
C.?战乱导致阶级流动加快???????????????????????????????????????D.?工业制造能力进步明显
【答案】
B
13.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答案】
A
14.明万历时,“儒为名高,贾为厚利”得到徽商的普遍认同。当时,徽商家庭多以“第教之儒,成则嗣我声,否亦不失本业”为信条,命子孙分事儒贾,以维持家族“业儒”传统。该现象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
)
A.?尊儒重仕的风气?????????????B.?等级观念的瓦解?????????????C.?商业竞争的激烈?????????????D.?农耕经济的衰退
【答案】
A
15.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说明(??
)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制约???????????????????????????????????????B.?阁臣意见影响皇帝决策
C.?权力运行带有民主色彩???????????????????????????????????????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
B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有学者将丝绸之路划分为“三个时代”,认为丝绸之路2.0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在此“时代”(??
)
A.?中国经济进入质量停滞时代????????????????????????????????B.?多元一体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C.?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渐被开辟????????????????????????????????D.?东西方文明实现了有机交融
【答案】
A
2.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
)
①废止了明朝初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影响到亚非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
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D
3.明朝时期,许多以商人为主要读者的书籍被大量发行。其中《客商一览醒迷》一书有云:“财富必由勤苦而后得,得之必节俭而后丰……钱财物业,来之有道……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这类书籍的出版(
??)
A.?传播了“工商皆本”理念????????????????????????????????????B.?源于跨区域贸易的兴起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D.?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
【答案】
C
4.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
A.?刚烈正直不畏权贵??????????????????????????????????????????????B.?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
C.?以制衡内阁为己任??????????????????????????????????????????????D.?有效地制约了朝臣的专权
【答案】
B
5.明朝时,闽南的一些地区因“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种蔗者”。清朝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在江浙一带,“尺寸之堤,树之以桑”。这些状况导致明清时期(??
)
A.?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B.?自耕农经济日益衰退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
D
6.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中,流入中国的白银货币高达7000吨至10000吨,如果换算成中国的"两",大约是2.24亿两至3.2亿两。当时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B.?对外贸易长期入超??????C.?白银供应量严重不足??????D.?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答案】
A
7.明代时期广东是东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其产粮输往各地。到了清代,广东则出现了“然农之利微,务者绝罕,虽有荒土众莫之垦”的现象,非但不能输出粮食,还得从外地调入大量的粮食。这种现象反映了广东(???
)
A.重农抑商政策趋向于松弛
B.工商业发展改变经济结构
C.闭关锁国制约了经济发展
D.列强入侵破坏了农业生产
【答案】
B
8.明朝初期政治性和教化性读物在江南出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清代,通俗文艺作品、童蒙课本、时文选本、年画、日历等已成为江南出版物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传播
B.江南印刷技术领先全国
C.世俗文学达到新的高度
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D
9.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松散性、封闭性,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据此可知,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较快
C.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D.地区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答案】
C
10.明代典籍中关于山西的记载据此可知,明代山西(
??)
人物/著作
史实
顾炎武《肇域志·山西》
国初,民无他嗜,崇尚简质,……后则靡然向奢,以俭为鄙。……而奢靡之风,乃比于东南。
张瀚《松窗梦语》
山西以太原为省会,而平阳为富饶。大同、潞安……多玩好事末,独蒲坂一州,富庶尤甚,商贾争趋。
明代沈思孝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哲而无藏。
A.?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B.?崇商奢靡之风盛行
C.?晋商在全国的影响巨大???????????????????????????????????????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答案】
D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崇信释教,尊敬象牛”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木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仑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嘉达哥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说明中西方航海活动所反映出的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视角,并分析梁启超采取这种视角的真实用意。
【答案】
(1)特点:以和平交往、公平贸易为主;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注重调查研究,重视资料的搜集;突出“朝贡贸易”。
差异性:中国,固守闭塞保守的传统农耕文明发展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持续的殖民扩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西方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型。
(2)视角:全球视野下对比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影响。
真实用意: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借宣传郑和远洋航行壮举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将中西方航海家作比较,借以进一步传播西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积极推动社会变革;肯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以及郑和对中国航海事业的杰出贡献,増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
【答案】
(1)变化: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影响: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便于工业化成就的推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
——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
材料二?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
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
——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
(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简述上述召见的概况,并指出这两份记录的不同之处。
【答案】
(1)原因:儒家思想(理学)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孔克坚是孔子后裔,具有象征性;明太祖为强化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与元政权争夺正统地位);利用儒家的天命观维护统治;重视纲常伦理,教化民众,确立明朝的统治思想。
(2)概况:洪武元年(明朝初立),明太祖召见孔子后裔孔克坚。明太祖询问了孔克坚的个人情况,并诫勉其承继孔子思想,光大儒学,但却没有委任曾任元朝国子祭酒的孔克坚以官职。明太祖在此次召见中表明了对儒学的态度,肯定了儒学的重要地位,也使明政权获得正统性。不同之处:材料一《明太祖实录》以文言文书写,材料二碑记则属于口语;材料一有经过史官修饰,材料二较为原始(反映细节、较具体);材料一记述了召见的背景,材料二回避了召见背景;材料一有孔克坚托病不应诏的情节,材料二没有;材料一与材料二对于第二次召见的内容描述不一致;材料一记载了不委任孔克坚官职的原因,材料二记载不详。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