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药物学巨著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2.小明同学对明清文学非常感兴趣,下列可供他阅读的明清文学作品是(??
)
A.?《诗经》???????????????????????B.?《窦娥冤》???????????????????????C.?《三国演义》???????????????????????D.?《山海经》
3.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
)
A.?《西游记》??????????????????????B.?《儒林外史》??????????????????????C.?《水浒传》??????????????????????D.?《红楼梦》
4.清初,广东地区的谷物普遍达到一年三熟的水平,甘薯等高产作物又普遍种植,但广东还是“民富而米少”,结果“所产之米,年岁丰收,亦仅供半年之食”,其他一半或大半“专仰给于广西之米”。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D.?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削减
5.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
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6.下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6
A.?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B.?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C.?明清时期迅速转化为近代科技?????????????????????????????D.?注重对自然界的探究
7.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8.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艺术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
①汉赋创作???
②书法出现???
③元杂剧兴盛???
④明清小说繁盛
A.?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
9.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10.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明末清初思
想家被称作某种近代意义“法家”的原因是(???
)
A.?彻底摆脱儒家伦理藩篱???????????????????????????????????????B.?启发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C.?主张治国需要德法并施???????????????????????????????????????D.?提出限制君权并倡导民权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据明末清初《啬庵随笔》记载:“万历年间,优人(戏剧演员)演出一出,止一两零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今(清代顺治时)选上班,价至十二两。”这可用来说明,明末清初戏剧(
???)
A.发展空间得到扩大
B.以服务社会上层为主旨
C.成为娱乐文化主流
D.表演技艺开始走向成熟
2.1906年8月25日,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呈递《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指出科举已停,取士及选官作何标准,“举国茫然莫知所适,有志仕进者不知从何道以求进身之阶,数年之后必多歧念”此不可不急为设法者也。为此,应尽快“更定任用、升转、惩戒、俸给、恩赏诸法及官吏体制”。材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引进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B.?废除科举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C.?清末官僚推动新式教育体制建立?
D.?人才选拔录取处于新旧交替状态
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对这首诗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民族气节????????B.?倡导经世致用????????C.?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D.?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
4.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据材料可知(??
)
A.?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能继承财产?????????????????????????B.?古代政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C.?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D.?我国古代科技应用不够广泛
5.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6.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7.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B.?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8.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
)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9.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承袭和改进的过程。下列项中跟元代王祯无关的是(??
)
A.?《农书》中绘制水排鼓风冶铁图
B.?发明辖轮排字盘
C.?采用铜活字印制《旌德县志》
D.?创制木活字印刷技术
10.王祯(1271—1368)是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下列发明成就属于他的是(??
)
①发明水排
②创制木活字
③发明转轮排字盘
④改进风力水车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1.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B.?《红楼梦》????????????????????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
12.王夫之认为:“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一观点体现的理念是(???
)
A.?民为邦本???????????????????????????B.?趋时更新???????????????????????????C.?天行有常???????????????????????????D.?心外无理
13.明清时期,不仅出现了全国性的大商帮,还在商品交换中大量使用金属货币白银,甚至出现了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这些现象(???
)
A.?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转型特征????????????????????????????????B.?说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与新航路的开辟直接相关联????????????????????????????????D.?促进了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
14.市镇是在集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区域工商业中心。有学者对明清时期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市镇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如表),据此可反映出(???
)
年代
1550年以前
1551—1722年
1723—1861年
1862—1911年
苏州府
102
128
157
264
松江府
59
113
167
369
A.?“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C.?江南市镇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D.?近代通商口岸开放冲击了江南市镇
15.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地主而言,定额租比分成租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康雍乾时期休宁黄氏公堂租簿》《嘉道实际祁门廖姓租簿》等史料中,记录了近180年中89宗租田的情况,全部为定额租。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
A.?徽州人地矛盾较为突出???????????????????????????????????????B.?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租佃关系发展???????????????????????????????????????D.?定额租制利于缓和冲突
2.下表反映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的生产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
地区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棉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程度较高????????????????????????????????B.?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较突出
C.?粮食生产开始出现精耕细作????????????????????????????????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格局
3.下表是明代安徽徽州祁门县李舒家的户籍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地(
??)
登记时间
户主
耕地(亩)
非耕地(亩)
总计(亩)
1391年
李舒
16.34
2.19
18.53
1403年
李务本(李舒之子,后天折)
35.58
2.19
37.77
1412年
李景祥(宗族过继)
0
0
0
1432年
谢荣娘(李舒遗孀)
5.43
0
5.43
A.?自耕农土地买卖频繁???????????????????????????????????????????B.?夫权弱化女性地位提高
C.?土地所有权较为稳定???????????????????????????????????????????D.?君权强化影响经济发展
4.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圣为贤”。王阳明的这一言论(??
)
A.?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6.表1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中有关“茶”的记载。
作者/朝代
著作名称
内容
汉代
《神农本草经》
茶之味,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茶治便脓血甚效。
华佗
《食经》
苦茶久食,益意思(提神醒脑)。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解酒食之毒。利小便,去疾热,止渴。
表1
据表1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茶叶具有药用保健功能和饮料功能??????????????????????B.?《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记述茶的书籍
C.?汉末社会动荡促成对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D.?茶叶对我国古代医学产生重大影响
7.经济学家刘逖以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1630至1840年中国GDP进行了估算,并由此得出结论:清代人均收入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康乾盛世时--度跌至最低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赋税政策发生改变?????????C.?中原自然灾害频发?????????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8.明朝时期,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出现的背景是(??
)
A.?儒学的厚重底蕴?????????????B.?西学东渐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繁荣?????????????D.?商品经济的发展
9.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
)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
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不独以农事为先....,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
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
10.明代,医学家已观察到鼠疫等传染病的传染流行与病人的衣物等有关,指出:“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传染。”清代叶天士终日忙于诊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门人整理而编成《温热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医术(????
)
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C.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D.已能够控制传染病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
A
B
重要文化成就
1.贾思勰《齐民要术》
2.顾恺之《洛神赋图》
3.洛阳龙门石窟
4.范缜《神灭论》
5.民歌《木兰诗》
6.陶渊明《桃花源记》
……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曹雪芹《红楼梦》
3.徐光启《农政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利玛窦《坤舆外国全图》
6.京剧形成
……
(1)根据材料,指出A、B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
2.版权保护历来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舶来品,其实我国是版权保护发源地,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朦胧的版权保护思想,至宋代已经出现了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的声明。(15分)
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
——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叶德辉便认为“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
——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
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編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
第
1
页
共
3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药物学巨著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答案】
D
2.小明同学对明清文学非常感兴趣,下列可供他阅读的明清文学作品是(??
)
A.?《诗经》???????????????????????B.?《窦娥冤》???????????????????????C.?《三国演义》???????????????????????D.?《山海经》
【答案】
C
3.明清时期描写英雄传奇的小说汗牛充栋。其中,为此类作品创作树立楷模的是(??
)
A.?《西游记》??????????????????????B.?《儒林外史》??????????????????????C.?《水浒传》??????????????????????D.?《红楼梦》
【答案】
C
4.清初,广东地区的谷物普遍达到一年三熟的水平,甘薯等高产作物又普遍种植,但广东还是“民富而米少”,结果“所产之米,年岁丰收,亦仅供半年之食”,其他一半或大半“专仰给于广西之米”。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D.?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削减
【答案】
B
5.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
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答案】
C
6.下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6
A.?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B.?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C.?明清时期迅速转化为近代科技?????????????????????????????D.?注重对自然界的探究
【答案】
A
7.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答案】
D
8.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艺术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
①汉赋创作???
②书法出现???
③元杂剧兴盛???
④明清小说繁盛
A.?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
【答案】
A
9.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
C
10.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但似乎可以说,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这批思想家倒真可以说是具有某种近代意义的“法家”。明末清初思
想家被称作某种近代意义“法家”的原因是(???
)
A.?彻底摆脱儒家伦理藩篱???????????????????????????????????????B.?启发了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C.?主张治国需要德法并施???????????????????????????????????????D.?提出限制君权并倡导民权
【答案】
D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据明末清初《啬庵随笔》记载:“万历年间,优人(戏剧演员)演出一出,止一两零分,渐加至三四两、五六两。今(清代顺治时)选上班,价至十二两。”这可用来说明,明末清初戏剧(
???)
A.发展空间得到扩大
B.以服务社会上层为主旨
C.成为娱乐文化主流
D.表演技艺开始走向成熟
【答案】
A
2.1906年8月25日,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呈递《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指出科举已停,取士及选官作何标准,“举国茫然莫知所适,有志仕进者不知从何道以求进身之阶,数年之后必多歧念”此不可不急为设法者也。为此,应尽快“更定任用、升转、惩戒、俸给、恩赏诸法及官吏体制”。材料表明当时( )
A.?清政府引进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B.?废除科举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C.?清末官僚推动新式教育体制建立?
D.?人才选拔录取处于新旧交替状态
【答案】
D
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对这首诗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民族气节????????B.?倡导经世致用????????C.?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D.?出自于顾炎武的《日知录》
【答案】
A
4.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据材料可知(??
)
A.?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能继承财产?????????????????????????B.?古代政府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C.?民间知识产权主要靠家族内保护?????????????????????????D.?我国古代科技应用不够广泛
【答案】
C
5.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答案】
B
6.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答案】
B
7.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B.?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
D
8.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辙骤然哄去。”这说明(??
)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答案】
B
9.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承袭和改进的过程。下列项中跟元代王祯无关的是(??
)
A.?《农书》中绘制水排鼓风冶铁图
B.?发明辖轮排字盘
C.?采用铜活字印制《旌德县志》
D.?创制木活字印刷技术
【答案】
C
10.王祯(1271—1368)是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下列发明成就属于他的是(??
)
①发明水排
②创制木活字
③发明转轮排字盘
④改进风力水车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
D
11.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这部古典小说是(??
)
A.?《水浒传》????????????????????B.?《红楼梦》????????????????????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
【答案】
B
12.王夫之认为:“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一观点体现的理念是(???
)
A.?民为邦本???????????????????????????B.?趋时更新???????????????????????????C.?天行有常???????????????????????????D.?心外无理
【答案】
B
13.明清时期,不仅出现了全国性的大商帮,还在商品交换中大量使用金属货币白银,甚至出现了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这些现象(???
)
A.?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转型特征????????????????????????????????B.?说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与新航路的开辟直接相关联????????????????????????????????D.?促进了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
A
14.市镇是在集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区域工商业中心。有学者对明清时期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市镇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如表),据此可反映出(???
)
年代
1550年以前
1551—1722年
1723—1861年
1862—1911年
苏州府
102
128
157
264
松江府
59
113
167
369
A.?“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C.?江南市镇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D.?近代通商口岸开放冲击了江南市镇
【答案】
C
15.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
B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明清时期徽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对地主而言,定额租比分成租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在《康雍乾时期休宁黄氏公堂租簿》《嘉道实际祁门廖姓租簿》等史料中,记录了近180年中89宗租田的情况,全部为定额租。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
A.?徽州人地矛盾较为突出???????????????????????????????????????B.?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政府鼓励租佃关系发展???????????????????????????????????????D.?定额租制利于缓和冲突
【答案】
A
2.下表反映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的生产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
地区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棉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程度较高????????????????????????????????B.?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较突出
C.?粮食生产开始出现精耕细作????????????????????????????????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格局
【答案】
A
3.下表是明代安徽徽州祁门县李舒家的户籍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地(
??)
登记时间
户主
耕地(亩)
非耕地(亩)
总计(亩)
1391年
李舒
16.34
2.19
18.53
1403年
李务本(李舒之子,后天折)
35.58
2.19
37.77
1412年
李景祥(宗族过继)
0
0
0
1432年
谢荣娘(李舒遗孀)
5.43
0
5.43
A.?自耕农土地买卖频繁???????????????????????????????????????????B.?夫权弱化女性地位提高
C.?土地所有权较为稳定???????????????????????????????????????????D.?君权强化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
A
4.王阳明在与弟子讨论如何处理儒生治学与治生的关系时,提出学者应当以治学为首务,但若能调停得“心体无累”,那么虽“终日做买卖”,也“不害其为圣为贤”。王阳明的这一言论(??
)
A.?完善了理学的人性论???????????????????????????????????????????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否定了儒学的义利观???????????????????????????????????????????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5.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答案】
C
6.表1是中国古代医学名著中有关“茶”的记载。
作者/朝代
著作名称
内容
汉代
《神农本草经》
茶之味,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茶治便脓血甚效。
华佗
《食经》
苦茶久食,益意思(提神醒脑)。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解酒食之毒。利小便,去疾热,止渴。
表1
据表1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茶叶具有药用保健功能和饮料功能??????????????????????B.?《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记述茶的书籍
C.?汉末社会动荡促成对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D.?茶叶对我国古代医学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
A
7.经济学家刘逖以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1630至1840年中国GDP进行了估算,并由此得出结论:清代人均收入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康乾盛世时--度跌至最低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赋税政策发生改变?????????C.?中原自然灾害频发?????????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
B
8.明朝时期,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出现的背景是(??
)
A.?儒学的厚重底蕴?????????????B.?西学东渐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繁荣?????????????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9.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
)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
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不独以农事为先....,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任虞以泽事。”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A.注意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
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
【答案】
B
10.明代,医学家已观察到鼠疫等传染病的传染流行与病人的衣物等有关,指出:“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衣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传染。”清代叶天士终日忙于诊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门人整理而编成《温热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医术(????
)
A.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B.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C.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D.已能够控制传染病
【答案】
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
A
B
重要文化成就
1.贾思勰《齐民要术》
2.顾恺之《洛神赋图》
3.洛阳龙门石窟
4.范缜《神灭论》
5.民歌《木兰诗》
6.陶渊明《桃花源记》
……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曹雪芹《红楼梦》
3.徐光启《农政全书》
4.李时珍《本草纲目》
5.利玛窦《坤舆外国全图》
6.京剧形成
……
(1)根据材料,指出A、B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个历史时期,并说明A时期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试举三例,分别说明B时期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
【答案】
(1)A时期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时期为明清时期。
A时期阶段特征为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映明清之际出现的反对传统儒家思想;
李时珍《本草纲目》(或徐光启《农政全书》)反映明清时期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反映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或出现西学东渐的趋势);
曹雪芹《红楼梦》(或京剧形成)反映明清时期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
2.版权保护历来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舶来品,其实我国是版权保护发源地,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朦胧的版权保护思想,至宋代已经出现了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的声明。(15分)
材料一
宋代中国社会私有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引起了人们私有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在他所写的《东都事略》130卷中反映了版权保护思想。其牌记曰:“眉山程舍人(当时著名的刻书家)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对于翻版者要“追版劈毁,断罪施刑。”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印在书上的版权保护文字。
——改编自冯翠银《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03年“版权”一词首次在中国出现,光绪皇帝仍以敕令的形式保护《九通分类·总纂》的印刷专有权,而不及于所有的印刷出版物。正如清末叶德辉所言:“可见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坊翻板,并非载在令甲(法律),人人之所必遵”。版权观念虽已存在,但并未为人们普遍地认可、接受。叶德辉便认为“此等括帖之书,本无关于功令。当时干人门下,不过意图垄断渔利,假官牒文字遂其罔利之私。”中国版权观念虽然产生久远,但直到1910清政府才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法《大清著作权律》。但它比西方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晚了二百余年。
——改编自柳励和《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略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版权意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到清末版权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
(1)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宋朝重文,教育和科举考试向社会下层发展。
(2)特点:以禁令形式保护版权,立法滞后;国人没有形成普遍的版权保护意识
原因:专制统治下法制意识淡泊;商品经济不发达;儒家思想重义轻利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
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編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特点: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至明清达到高峰并相对稳定;亩产里逐渐增加,至隋唐以后北方亩产量相对稳定;至宋以后南方亩产重增加,且超过北方。(3分,每点1分)
原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成熟;明朝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大幅增长。
(2)原因:耕地面积稳定;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化的提升。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维护了社会稳定;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