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有人把“庚子事变”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曾镇压了康、梁戊戌变法、掌握清政府中枢权利的慈禧太后,却在20世纪初启动了新政,其原因有(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缓和日益尖锐社会矛盾的需要
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设商部、学部等;1905年,设巡警部,裁撤国子监。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政权机构近代化???????????????????????????????????????B.?有利于立宪运动发展?????
C.?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3.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人才之意”。清廷谕整顿榆林院反映了清政府( )
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举新政急需新式人才???????????C.?抵制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4.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经过半年的考察,五大臣不惜斥重金从国外购买回一批动物,放在北京新建的万牲园中,在之后却只是在梁启超等人事先写好的有关实行宪政的文章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向清朝政府复命。这些历史细节折射出清朝( )
A.?改革政体的必要性????????B.?改善民生的迫切性?????????C.?外交方针的荒谬性????????D.?走向败亡的必然性
5.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主动进行“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当时的改制( )
A.?扭转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局面?
B.?有效地抑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增强了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
D.?有利于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
6.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廷欲“仿行宪政”,远师德国,近采日本。强调君权的绝对神圣。同时,君权的理性一再被强调,清廷在上谕中明确宣示,“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由此可以看出“仿行立宪”( )
A.?充分体现宪政的民主精神?????
B.?目的是扩大民众的政治与民主权利?????
C.?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变革?
D.?强化中央政治权威以救亡图存
7.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 )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8.如表是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由此可知( )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A.?清末新政的主旨是实业救国?
B.?新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9.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立宪”步伐加快,民政部着手统计全国人口,但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才陆续开始调查活动,而且大部分应付了事,甚至有些省份很快就中断了。这反映了( )
A.?清末社会政治形势动荡
B.?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预备立宪受到地方抵制
D.?近代人口统计的起步
10.1907年9月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是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反映了( )
A.?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法律
B.?洋务运动的直接推动?????
C.?晚清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D.?“预备立宪”成效显著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革命,无非是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标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3.江苏巡抚程德全请张骞代拟“秋夜草疏”,指出“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鹤唳风声,警闻四播。”与该奏疏相关的历史事件( )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催生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D.?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4.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这说明,此次改革( )
A.?体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B.?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D.?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5.“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太后首以自强为询。”其后清政府采取的“自强”举措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这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遭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清王朝的“自省与重组”是指( )
A.?镇压太平天国???????????????B.?政府实施“新政”????????????????C.?放宽设厂限制???????????????D.?进行戊戌变法
7.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8.清末预备立宪,由政府刊行《政治官报》,后改名《内阁官报》,各省亦各有《官报》。民国建立后,又改名《政府公报》,各省亦改名《公报》。这大改变( )
A.?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B.?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
C.?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D.?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
9.19世纪末,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归国后在政府就职,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民族危机加剧??????????????B.?清廷腐朽的加深???????????????????C.?科举制的废除??????????????D.?立宪希望的破产
10.甲午战后,清政府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胡燏棻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这一举措( )
A.?培养了具有先进思想的军事人才?
B.?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D.?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
11.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院章内容上,第五条规定,“资政院议员于院中应有之权,一律同等,无所轩轾”。但议事细则中第四条规定“议员座位以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等为序”。这说明清末预备立宪( )
A.?体现宪政民主精神????????B.?奉行中体西用理念?????????C.?带有保守思想印迹????????D.?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12.“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
A.?戊戌政变??????????????????????????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13.在1906年和1907年之间,清政府开始制定官方奖励的详尽制度,分三类。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这表明清政府( )
A.?对新兴工业态度积极
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
D.?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
14.1901年,张之洞在致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不觉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该材料侧面反映出( )
A.?清末新政存在阻力?
B.?张之洞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支持态度?????
C.?洋务运动日趋没落?
D.?《辛丑条约》动摇了统治者的信心
15.清末,新兵入伍,类多考试,文盲已居少数,大量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新军之中。“秀才当兵,已成普遍现象”。在1905年黄陂招募新军,“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由上述现象可知( )
A.?洋务运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的近代化?????
D.?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等列强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大国协调”:拒绝给予深陷财政困境的清廷或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强调只有一个更加稳定的、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才能获得列强的财政支持。列强的这一“大国协调”(??
)
A.?意在挽救清政府的统治???????????????????????????????????????B.?使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衰落
C.?实为干涉中国内政找借口????????????????????????????????????D.?表明西方国家赞同辛亥革命
2.1924年8月,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训词中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积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B.?支持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D.?重视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3.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各戏剧团体演出的话剧节目有:批评清廷统治的《官场现形记》、《江西教案》等;歌颂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借外喻中的《黑奴吁天录》等;反映现实的《黑籍冤魂》等。这表明当时的话剧演出(??
)
A.?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的意义????????????????????????????????B.?受到政府极严格的文化管控
C.?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干涉????????????????????????????????D.?以演员的想象力为创作依据
4.以张暮、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5.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作者意在(???
)
A.否定辛亥革命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B.揭示辛亥革命的性质取决于其目标
C.反映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侵略
D.说明孙中山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
6.“从鸦片战争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邓小平文选》)。
此后,孙中山所做的努力是(????
)
A.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
B.团结新的革命力量
C.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D.亲自领导北伐战争
7.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余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志不贰,然后许其议和。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
)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首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8.马勇在《革命》一书中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有相似之处
B.?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辛亥革命是一次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革命
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
9.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
10.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组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其部份人员如表1所示
表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部分)
组成人员
职务
备注
黄兴
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同盟会会员
黄钟英
海军总长
起义的舰长
王宠惠
外交总长
同盟会会员
伍廷芳
司法总长
原刑部右侍郎等职
陈锦涛
财政总长
原大清银行副监督
程德全
内务总长
原江苏巡抚
蔡元培
教育总长
同盟会会员
张赛
实业总长
原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立宪派
汤寿潜
交通总长
原浙江咨议局议长、立宪派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生于列强大肆入侵中国的艰难时代,清王朝处于最为没落的时候,孙中山带领全国的爱国青年掀起了这场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帝制转换为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专政。虽然这次革命没有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摘编自《浅析辛亥革命》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更重要的是这一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摘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简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革命”在经济体制方面实现的根本性变革。
2.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3.
材料一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而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客观上为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五色旗”于1911年12月初产生于江浙一带并非偶然,在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里,立宪派、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的主张已经占压倒性优势。立宪派与革命派分歧的一个根本点就是立宪派认为满汉早已融合以及民族革命将导致国家分裂以至灭亡……在立宪派对清政府绝望以至于参加革命以后,它的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主张并未改变;温和革命派如宋教仁等原本就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摘编自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主张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才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观的变化,并说明影响中国民族观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意义。
(
第
1
页
共
3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基础巩固(单选题共10道)
1.有人把“庚子事变”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曾镇压了康、梁戊戌变法、掌握清政府中枢权利的慈禧太后,却在20世纪初启动了新政,其原因有(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缓和日益尖锐社会矛盾的需要
③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2.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设商部、学部等;1905年,设巡警部,裁撤国子监。这些措施( )
A.?推动了政权机构近代化???????????????????????????????????????B.?有利于立宪运动发展?????
C.?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答案】
A
3.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人才之意”。清廷谕整顿榆林院反映了清政府( )
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举新政急需新式人才???????????C.?抵制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B
4.1905年,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经过半年的考察,五大臣不惜斥重金从国外购买回一批动物,放在北京新建的万牲园中,在之后却只是在梁启超等人事先写好的有关实行宪政的文章基础上草拟了一份“考察宪政报告”向清朝政府复命。这些历史细节折射出清朝( )
A.?改革政体的必要性????????B.?改善民生的迫切性?????????C.?外交方针的荒谬性????????D.?走向败亡的必然性
【答案】
D
5.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主动进行“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当时的改制( )
A.?扭转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局面?
B.?有效地抑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C.?增强了洋务企业的资金压力?
D.?有利于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
【答案】
D
6.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廷欲“仿行宪政”,远师德国,近采日本。强调君权的绝对神圣。同时,君权的理性一再被强调,清廷在上谕中明确宣示,“所有权限,悉应固守,勿得稍有侵越”。由此可以看出“仿行立宪”( )
A.?充分体现宪政的民主精神?????
B.?目的是扩大民众的政治与民主权利?????
C.?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变革?
D.?强化中央政治权威以救亡图存
【答案】
D
7.1901年,清政府一道上谕指出,“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由此可推知( )
A.?“大衅”是指戊戌政变
B.?戊戌变法未触及法律?????
C.?清政府反对变法革新
D.?上谕推动“新政”开展
【答案】
D
8.如表是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由此可知( )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A.?清末新政的主旨是实业救国?
B.?新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政府开始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
B
9.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立宪”步伐加快,民政部着手统计全国人口,但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才陆续开始调查活动,而且大部分应付了事,甚至有些省份很快就中断了。这反映了( )
A.?清末社会政治形势动荡
B.?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预备立宪受到地方抵制
D.?近代人口统计的起步
【答案】
C
10.1907年9月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是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反映了( )
A.?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法律
B.?洋务运动的直接推动?????
C.?晚清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D.?“预备立宪”成效显著
【答案】
C
二、核心素养(单选题共15道)
1.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2.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革命,无非是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
这表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
A.革命目标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答案】
A
3.江苏巡抚程德全请张骞代拟“秋夜草疏”,指出“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鹤唳风声,警闻四播。”与该奏疏相关的历史事件( )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催生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D.?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答案】
C
4.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这说明,此次改革( )
A.?体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B.?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D.?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C
5.“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故于西狩途中,太后首以自强为询。”其后清政府采取的“自强”举措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答案】
C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这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遭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清王朝的“自省与重组”是指( )
A.?镇压太平天国???????????????B.?政府实施“新政”????????????????C.?放宽设厂限制???????????????D.?进行戊戌变法
【答案】
B
7.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答案】
C
8.清末预备立宪,由政府刊行《政治官报》,后改名《内阁官报》,各省亦各有《官报》。民国建立后,又改名《政府公报》,各省亦改名《公报》。这大改变( )
A.?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B.?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
C.?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D.?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
【答案】
D
9.19世纪末,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归国后在政府就职,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
A.?民族危机加剧??????????????B.?清廷腐朽的加深???????????????????C.?科举制的废除??????????????D.?立宪希望的破产
【答案】
B
10.甲午战后,清政府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胡燏棻和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这一举措( )
A.?培养了具有先进思想的军事人才?
B.?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D.?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
【答案】
A
11.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院章内容上,第五条规定,“资政院议员于院中应有之权,一律同等,无所轩轾”。但议事细则中第四条规定“议员座位以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等为序”。这说明清末预备立宪( )
A.?体现宪政民主精神????????B.?奉行中体西用理念?????????C.?带有保守思想印迹????????D.?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答案】
C
12.“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
A.?戊戌政变??????????????????????????B.?义和团运动??????????????????????????C.?预备立宪??????????????????????????D.?辛亥革命
【答案】
C
13.在1906年和1907年之间,清政府开始制定官方奖励的详尽制度,分三类。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这表明清政府( )
A.?对新兴工业态度积极
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
D.?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14.1901年,张之洞在致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不觉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该材料侧面反映出( )
A.?清末新政存在阻力?
B.?张之洞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支持态度?????
C.?洋务运动日趋没落?
D.?《辛丑条约》动摇了统治者的信心
【答案】
A
15.清末,新兵入伍,类多考试,文盲已居少数,大量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新军之中。“秀才当兵,已成普遍现象”。在1905年黄陂招募新军,“96人中,就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由上述现象可知( )
A.?洋务运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的近代化?????
D.?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变化
【答案】
D
三、能力提升(单选题共10道)
1.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等列强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大国协调”:拒绝给予深陷财政困境的清廷或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强调只有一个更加稳定的、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才能获得列强的财政支持。列强的这一“大国协调”(??
)
A.?意在挽救清政府的统治???????????????????????????????????????B.?使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衰落
C.?实为干涉中国内政找借口????????????????????????????????????D.?表明西方国家赞同辛亥革命
【答案】
C
2.1924年8月,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训词中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积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B.?支持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D.?重视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答案】
D
3.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各戏剧团体演出的话剧节目有:批评清廷统治的《官场现形记》、《江西教案》等;歌颂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借外喻中的《黑奴吁天录》等;反映现实的《黑籍冤魂》等。这表明当时的话剧演出(??
)
A.?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的意义????????????????????????????????B.?受到政府极严格的文化管控
C.?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干涉????????????????????????????????D.?以演员的想象力为创作依据
【答案】
A
4.以张暮、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
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答案】
B
5.学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作者意在(???
)
A.否定辛亥革命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B.揭示辛亥革命的性质取决于其目标
C.反映孙中山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侵略
D.说明孙中山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
【答案】
B
6.“从鸦片战争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邓小平文选》)。
此后,孙中山所做的努力是(????
)
A.提出“平均地权”的思想
B.团结新的革命力量
C.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D.亲自领导北伐战争
【答案】
B
7.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余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志不贰,然后许其议和。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
)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首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答案】
A
8.马勇在《革命》一书中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与英国的光荣革命有相似之处
B.?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辛亥革命是一次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革命
D.?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有一定的合理性
【答案】
B
9.武昌起义后,革命所需的各种开销急剧膨胀,但各国公使团强行决定,将中国各海关净存税款汇解上海,存入汇丰等三家外国银行,作为偿还外债之用。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明确支持清朝政府???????????????????????????????????????B.?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C.?革命党否认不平等条约???????????????????????????????????????D.?财政拮据致使革命面临危机
【答案】
D
10.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组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其部份人员如表1所示
表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部分)
组成人员
职务
备注
黄兴
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
同盟会会员
黄钟英
海军总长
起义的舰长
王宠惠
外交总长
同盟会会员
伍廷芳
司法总长
原刑部右侍郎等职
陈锦涛
财政总长
原大清银行副监督
程德全
内务总长
原江苏巡抚
蔡元培
教育总长
同盟会会员
张赛
实业总长
原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立宪派
汤寿潜
交通总长
原浙江咨议局议长、立宪派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具有明显的妥协性?????????D.?是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
C
四、材料分析题(共3道)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生于列强大肆入侵中国的艰难时代,清王朝处于最为没落的时候,孙中山带领全国的爱国青年掀起了这场革命。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传统的封建帝制转换为较为先进的资产阶级专政。虽然这次革命没有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摘编自《浅析辛亥革命》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更重要的是这一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摘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简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革命”在经济体制方面实现的根本性变革。
【答案】
(1)贡献: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了政治近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经济近代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改变了社会的风俗习惯.促进了思想的近代化。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手段的实施;人民群众渴望统一并对中共的支持;中共组织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3)根本性变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城市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2.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答案】
(1)因素: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选民的资格条件受到多种限制。
(2)不同:选民范围更加广泛。意义: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3.
材料一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而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客观上为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五色旗”于1911年12月初产生于江浙一带并非偶然,在当时南方的革命阵营里,立宪派、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的主张已经占压倒性优势。立宪派与革命派分歧的一个根本点就是立宪派认为满汉早已融合以及民族革命将导致国家分裂以至灭亡……在立宪派对清政府绝望以至于参加革命以后,它的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主张并未改变;温和革命派如宋教仁等原本就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摘编自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主张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才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观的变化,并说明影响中国民族观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意义。
【答案】
(1)变化:从清末革命时期狭隘的民族观到辛亥革命后的五族共和观。原因:立宪派和温和革命派的努力;辛亥革命的成功;政权的和平转移;民族危机的加深。
(2)成就:将“民族平等”写入宪法;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规范民族称谓;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义: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
1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