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史料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康熙中虽有________拟旨之例,而机事仍属________。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________承旨……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矣。”其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
)
A.?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B.?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
C.?中书省——南书房——参知政事????????????????????????D.?南书房——宰相——军机大臣
【答案】
D
2.《国语》载: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清查户口)于太原”。对此,仲山父以“示少而恶事……无故料民,天之所恶”表示反对。但“王辛料之”。宣王料民之举(??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违背了天人感应理念
C.?激化贵族内部的矛盾
D.?反映出王室力量衰微
【答案】
D
3.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B.?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
C.?基层管理有一定权力真空
D.?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
【答案】
D
4.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
)
A.?有助于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保障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D.?强化了对家族的认同
【答案】
A
5.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
A.?礼乐制度极其复杂繁琐???????????????????????????????????????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
B
6.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颊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
C
7.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
D
8.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
C
9.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
D
10.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
【答案】
C
11.西周金文中“德”字多涉及效法祖先之德,如“烈德”“懿德”“介德”等。至春秋时期,“不德”之例和贵族称颂个人之德渐多。这种变化(???
)
A.?丰富了儒家学说???????????B.?与政治变动相呼应???????????C.?强化了宗法观念???????????D.?是王权扩大的需要
【答案】
B
12.“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国语》里的这一记述表明卿大夫(???
)
A.?在所处的诸侯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由所在诸侯国的国君考察其才德而任命
C.?在其“家”内,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D.?是西周、春秋时国王、诸侯及士所分封的臣属
【答案】
C
13.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答案】
C
14.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
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
【答案】
C
15.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10年以下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答案】
A
16.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
A.?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B.?宗法体系瓦解??????C.?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
A
17.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C.?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D.?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
【答案】
A
18.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
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
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答案】
B
19.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
【答案】
B
20.清嘉庆五年,皇帝派御史坐镇军机处进行值班监视。如果发现军机大臣舞弊弄奸,御史即可据实参奏;如果值班御史不认真,或旷班或早散,亦准军机大臣参奏。这一举措旨在(???
)
A.?扩大御史的监督权力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制
C.?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
D.?提高军机处的行政效率
【答案】
C
2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
A.?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
B.?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
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
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
【答案】
D
22.《日下旧闻考·题辞》中有:“曾赋皇都与帝都,若兹形胜古今无。金迁元复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题辞描绘的城市是今天的(??
)
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
【答案】
C
23.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答案】
C
24.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
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答案】
D
25.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楚人是“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这说明(??
)
A.?民族之间交融日益密切
B.?争霸需求推动文化认同
C.?传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华夏观念不断深化发展
【答案】
D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
【答案】
(1)政治实践:夏商周逐渐形成分封制、宗法制,以维系王室对全国的统治;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逐渐实现区域性统一;各诸侯国在境内逐渐建立郡县,加强统治。
(2)特征:“官事官办”与“民事民治"相结合。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国家财力有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与保守性;宗法、家族观念浓厚,宗族组织发达。
(3)意义: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后世国家治理的基础;等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
【答案】
(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
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
(2)影响:王室衰做,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第
-
1
-
页
共
6
页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史料记载:“世祖章皇帝(顺治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康熙中虽有________拟旨之例,而机事仍属________。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________承旨……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矣。”其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
)
A.?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B.?南书房——内阁——军机大臣
C.?中书省——南书房——参知政事????????????????????????D.?南书房——宰相——军机大臣
2.《国语》载: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清查户口)于太原”。对此,仲山父以“示少而恶事……无故料民,天之所恶”表示反对。但“王辛料之”。宣王料民之举(??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违背了天人感应理念
C.?激化贵族内部的矛盾
D.?反映出王室力量衰微
3.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
)
A.?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B.?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
C.?基层管理有一定权力真空
D.?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
4.西周时期,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
)
A.?有助于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秩序?????????????????????????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保障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D.?强化了对家族的认同
5.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
A.?礼乐制度极其复杂繁琐???????????????????????????????????????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6.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颊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7.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8.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9.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10.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D.?人性论走向成熟
11.西周金文中“德”字多涉及效法祖先之德,如“烈德”“懿德”“介德”等。至春秋时期,“不德”之例和贵族称颂个人之德渐多。这种变化(???
)
A.?丰富了儒家学说???????????B.?与政治变动相呼应???????????C.?强化了宗法观念???????????D.?是王权扩大的需要
12.“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国语》里的这一记述表明卿大夫(???
)
A.?在所处的诸侯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由所在诸侯国的国君考察其才德而任命
C.?在其“家”内,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D.?是西周、春秋时国王、诸侯及士所分封的臣属
13.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14.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
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
15.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10年以下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5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16.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
)
A.?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B.?宗法体系瓦解??????C.?传统隶属关系完全消亡??????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17.论及清朝中枢权力演变,有清人说:“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起草)自雍正初年设军机处……机要章奏皆下焉……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B.?各衙门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C.?地方政治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D.?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
18.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
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
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19.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
20.清嘉庆五年,皇帝派御史坐镇军机处进行值班监视。如果发现军机大臣舞弊弄奸,御史即可据实参奏;如果值班御史不认真,或旷班或早散,亦准军机大臣参奏。这一举措旨在(???
)
A.?扩大御史的监督权力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制
C.?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
D.?提高军机处的行政效率
21.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催科四法”的颁行(??
)
A.?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
B.?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
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
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
22.《日下旧闻考·题辞》中有:“曾赋皇都与帝都,若兹形胜古今无。金迁元复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题辞描绘的城市是今天的(??
)
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
23.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朝内阁
(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24.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
??)
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25.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楚人是“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这说明(??
)
A.?民族之间交融日益密切
B.?争霸需求推动文化认同
C.?传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华夏观念不断深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及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
(
第
-
1
-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