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3 11:4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桥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有8个要求会写的字,其中左右结构的字有7个,“咆、哮、嗓、哑、呻、淌、揪”都左窄右宽,其中有五个口字旁的字,可以让学生留意口字旁的位置,找到写好这类字的共性规律。“废”是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发”不要写成“犮”。
朗读指导
课文短句多,朗读时不宜孤立地进行单句练习,而应结合故事情节发展,处理好语气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如,第1、2自然段,语调略沉,不宜高扬,语气由轻渐重,语速由缓渐急,仿佛灾难由远而近,转瞬即至。在经过发展部分,读老汉的话,停顿要干脆,体现老汉处理危机的果断。读高潮部分,老汉揪出自己儿子和最后推儿子走的两次“吼”,要有所区别:“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两句要读出责备和命令的语气,停顿要有力;读“少废话,快走”则要读出急切和关心,“走”字要略延长上扬,加重语气,体现老汉的爱子心切。在结尾部分,读最后两句时,语气沉重,语速要慢,两句间停顿要略长,声断意不断,体现出悲痛和深深的敬意。
阅读理解
本课教学可以围绕“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来进行。初读课文,先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感知大意,初步感受人物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和大公无私的形象。再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深入品读老支书在当时环境下的情感与想法,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围绕小说对雨水、山洪、桥的描写,探究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到结尾才点明人物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老支书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学生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读懂人物的品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走进人物内心,去深刻理解老汉同时作为老支书和父亲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心理,并与之产生共鸣。比如,教学环境描写时,建议以个人读、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关注环境描写,抓住“突然、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等词语体会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的危急。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和情节设计,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这里可以借助课后题,让学生再深入文本,找找还有哪些环境描写的句子,讨论并交流它们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课文的环境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人物形象也在环境变化中逐渐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形势越危急,就越能衬托出老汉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对结尾的感受,理解作者前面留下悬疑,最后揭示谜底,是为了在收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再度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积累运用
学会用新颖的想象设置故事情节;学会用言简意赅的环境描写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
2.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边读书,边作批注,将自己读书的疑问写下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文章脉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以“桥”导入,了解作者及小说
1.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2.导入:“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铁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友谊的桥、生命的桥。今天咱们就来读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
3.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桥。
4.介绍作者谈歌。
课件出示 谈歌,原名谭同占。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0年3月参加工作。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期刊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篇小说集《大厂》,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等。
5.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对小说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课件出示 关于“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以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特定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6.过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情节?又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各种桥的图片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说文体的介绍可以为后面学习小说表现人物的手法做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根据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根据初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标出来,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将课文读准确。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把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作标注。
(3)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以同桌为一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
(1)同桌互读生字,相互指出读得不正确的字音,互相教一教。
(2)同桌配合朗读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以及相对较长的语句,及时纠正字音。
活动2 汇报自学成果,初步感知内容
1.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字音。
注意“呻”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正确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员 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记忆字形。
“哮”右下部是“子”,不是“孑”;“嗓”右上部的三个“又”捺都变成点;“废”是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发”不要写成“犮”。
(4)指导书写“咆、哮、嗓、哑、呻”五个带口字旁的字。
2.指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自我感悟。
(1)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
(2)反馈交流:
小说《桥》信息卡
环境:暴雨、山洪。
人物:老支书、村民、小伙子、老太太。
情节:山洪逼近→疏导过桥→桥塌人逝→祭奠亲人。
(3)梳理文章的脉络。
课件出示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主要写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奔向窄窄的木桥。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
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他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课文内容,同时初步了解小说三要素。
板块三 朗读课文,感受短句的特点
1.过渡:课文短句多,朗读时不宜孤立地单句练习,而应结合故事情节发展,处理好语气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
2.出示短句。
课件出示 句1:像泼。像倒。
句2: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句3: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读正确,读好停顿。发现句子的特点。
要点1:注意句号的停顿时间,防止习惯性地作为短语来停顿,“像泼。像倒。”是两个句子。
要点2:短语构成句子,形成短句,短句节奏快,可以造成紧张的感觉。发现课文大量运用了短句;短句独立成段。短句、短段,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危急的灾难现场。
(2)将句2、句3换成一般的表达,对比朗读,比较差异。
课件出示 这时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要点:语义相似,节奏与意蕴不同。“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读起来不拖沓,却充满了一种悲壮之感。“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分作两段,一段一停,仿佛人们沉重的步伐与沉痛的心情。
3.小结:读词语,要注意想象,与故事环境、人物形象关联起来,词语就具有了画面感。读文章,要注意特殊的语言形式,特殊的语言形式一定有着特殊的表达作用,如本文的短句、独句成段,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紧急的氛围,把读者带入到灾难现场中,也产生一种紧张感。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朗读短句和改写后的句子,发现短句的特点。
板块四 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
设计意图 读书过程中作适当批注是教学的训练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紧扣课文题目“桥”,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走进文本
1.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咆哮、惊慌、跌跌撞撞、拥戴、党员、吞没。
2.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故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近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老汉吧!(板书:老汉)
设计意图 从复习词语开始,引导学生用所出示的词语回顾课文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可能学生的讲述不够完整,但多给予鼓励,让学生能在赏识中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板块二 品词析句,走近人物
活动1 聚焦环境,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听到“洪水声”,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默读,找句子;朗读,体会。
(2)汇报交流感受。
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而急。)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
②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暴发洪水)
③作者用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什么?(“咆哮”,引导学生交流词语的意思。)
②面对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
句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①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②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窒息)
③学生理解“跳舞”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句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①根据个别词语谈感受。(狞笑)
②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感受到死亡近在咫尺。)
4.师:是啊,这洪水如猛兽在咆哮,似魔鬼在狂舞,席卷了整个村庄,死亡近在咫尺,人们惊慌失措。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读出体会来。
5.小结:洪水暴发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对洪水的描写贯穿故事始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老支书的形象。
6.小说中的环境除了洪水还写了哪些?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体会。
预设:还写了雨和木桥,与洪水一起构成了小说的环境,既推动了情节发展,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也反衬了人物形象。
活动2 聚焦人物,感受老支书的形象
1.导学:灾难来了,洪水如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2.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支书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学生活动卡。)
(1)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卡。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支书?表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
老支书
具体表现
品质
神态
动作
语言
(2)小组合作,画出描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完成活动卡。(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3.全班交流。
(1)说说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再共同评议。
(3)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老支书“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
4.小结: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和环境中进行塑造的,读小说要善于抓住具体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感受和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3 想象喊话,感受老支书的形象
1.导学: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要喊什么,你猜猜他想喊什么。像这样的留白,文中有许多处,意味深长,请拿起自己的笔发挥想象,根据提供的情境写出老支书没来得及喊出的话。
2.关注课文“留白”,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老支书喊的话。
(1)连日来的大雨,让老支书揪心啊,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看着你拥我挤的村民,老支书沙哑地喊话……
(2)在洪水来临时,老支书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边——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他想:“我不能丢下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
(3)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老支书冷静地想:这么乱可不行,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
(4)老支书看到自己的儿子挤到了前面,心想先人后己是党的纪律,儿子也不能例外,他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了儿子,吼道……
(5)到最后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个人时,木桥在呻吟了,老支书用力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木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支书肝肠寸断,他悲怆地喊着……
(6)洪水吞没了他的儿子,老支书心如刀绞,绝望地喊着……
3.师: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支书,但不能吞没的是什么?
4.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老支书的形象,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记这样的老支书!
(2)洪水吞没的是老支书的身躯,但永远不能吞没的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3)洪水吞没的是老支书的身躯,但永远不能吞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活动4 体会写法,感受老支书的形象
1.课文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再读描写雨水、洪水和桥的句子,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朗读相关句子,体会老支书的崇高形象。
4.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们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老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这真是——(崇高的)人性美呀!(板书)
设计意图 以过渡语巧妙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支书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支书的高大形象。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支书的敬仰之情,这样,一个像山一样高大的、巍然屹立的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板块三 回读课题,探究深意
活动1 讨论学习,点题释题
1.文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老支书)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还能用什么做题目?
2.学生自由发言。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支书,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生合作讨论。)
4.生自由回答:
预设:
(1)“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
(2)“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3)“老支书,‘桥’是您生命的象征!是您高尚人格的化身!”
活动2 启发想象,拓展表达,寄托哀思
1.过渡:就是这像山一样的老支书,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逃离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第24~27自然段。(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2.拓展表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丈夫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________,却看不见________;她听见了________,却听不见________。(请同学们拿出笔,接着往下写。)
3.交流、评价。
预设:
生1:她看见了缓缓流动的河水,却看不见丈夫忙碌的身影;她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爽朗的笑声。
生2:她看见了丈夫仿佛站在水中微笑,却看不见丈夫伫立的双脚;她听见了小鸟的啼叫,却听不见儿子亲切地叫一声“妈”。
生3:她看见了那冲垮的木桥的残桩,却看不见丈夫过桥时坚实的背影;她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的问候。
4.总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支书与人们之间。那就是——生命之桥。木桥啊,你慢些垮!山洪啊,你不要那么凶,那么狂。面对这一切,老支书,你却有山一般的胸怀,在山洪面前架起一座生命之桥,为了谁啊?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我们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的英雄们吧!
配乐朗诵: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è)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的教学,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老支书的伟大形象,通过读写迁移,抒发自己内心的感触。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支书?表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
老支书
具体表现
品质
神态
动作
语言
★活动建议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按表格的要求找到相关内容。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在感悟和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词语的基础上,深刻体会老支书的优秀品质和光辉形象。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
_áo  x____  y____  ____ēn
 咆    哮    哑    呻
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呻吟  咆哮  跌跌撞撞  猛然  拥戴
(1)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      )的伤病员换换药。
(2)你只有平时多给别人办实事,才会受到别人的真心(      )。
内容感知
《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指挥村民走过木桥,自己和____________却被洪水吞没。从____________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资料搜集
搜集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文中哪句话与结尾处的最后一句话相照应?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