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盼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盼”这一中心选取事例,展开叙述的,以及将重要部分写详细的表达方式。
3.感悟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4.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
教学难点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共有13个需要会写的生字,可以通过组词、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识记。“袖”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儿是“袖筒”;“篷”可组词为“斗篷”,可出示斗篷的图片帮助记忆;“酱”可联系生活中的“酱油”记忆;“唇”,让学生指一指自己的嘴唇;“瓦”可组词为“瓦蓝”,“瓦蓝”指蔚蓝,一般指天空的颜色,可让学生看看瓦蓝的天空。
书写时可以按生字的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篷”是上下结构,竹字头写得要宽。书写“酱”字,下面的“酉”不能少横。写“唇”“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时,竖撇要长,“唇”注意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如:“斗篷”“痱子”可以看图片理解;“窸窸窣窣”“嘟囔”可以联系生活理解;“小心翼翼”可通过做动作理解。本课“ABB”和“AABB”类型的叠词较多,如“凉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窸窸窣窣”“安安静静”“瓶瓶罐罐”“满满当当”等,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朗读指导
本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朗读前要细细体会“我”的感情变化,以便朗读时能够正确地读出“我”的心情。
第1、2自然段要注意读出“我”对雨衣的喜爱,“立刻”“竟然”等词语要重读处理。第3自然段要重点读好两个问句,以疑问的语气体现“我”的期盼。第4~15自然段重点要读好“我”和妈妈的对话,可以采取分角色进行朗读,注意要读好妈妈的语气,特别要读出“我”兴奋、失落、不甘的心理变化。第16自然段要读出“我”担心的心情。第17自然段要通过读好景物描写,体现“我”的盼望、急切心情。第18~20自然段要重点处理“蹦出来”“跑回”“打开”“拿出”等词语,注意读出“我”的兴奋与喜悦。
阅读理解
课文围绕一个“盼”字,描述“我”有了雨衣,强烈盼望能穿上它的事情。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很好地表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二是“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
1.把握课文内容。教学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关注题目,默读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接着通过让学生逐段朗读,圈画讨论,逐步归纳、梳理事例。从而明确课文写了“初得雨衣,盼下雨”“下起雨来,盼出门”“如愿穿上雨衣”几件事。
2.体会课文如何具体写出“盼”的心情。教学围绕“找出具体描写‘盼’的地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展开。首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小事件”,用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交流,抓住不同事件品读、体会,领悟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如何将中心意思写具体、写生动。
3.体会“围绕中心意思,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事例来写的。然后,组织学生比较:哪个事例写得更具体、更详细?为什么要详细写?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盼穿雨衣”事例中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特别能体现课文中心意思,因此写得详细、生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积累运用
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感受“我”因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对学生进行词句的品悟与积累训练。
在学习了《盼》的写作方法后,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更加丰富的语段,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盼”这一中心选取事例,展开叙述的。
3.研读文本,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以“盼”切入,交流激趣
活动1 板书“盼”字,谈话切入
1.板书“盼”。
2.引言:同学们,请看这个字,念什么?(盼)“盼”是一个会意字,从目,从分,表示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内心充满了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期待的愿望。
课件出示 会意字。从目(像眼睛),从分(像刀剖开东西,表示分明),合起来表示眼睛黑白分明。本义是眼珠子黑白分明。引申为看,也引申为盼望。
活动2 畅谈经历,铺垫引入
1.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
课件出示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2.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3.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盼生日、盼礼物、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等。
4.童年时,我们心底总装着各种渴盼,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活动3 了解作者
1.过渡: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铁凝。
2.课件出示作者信息。
课件出示 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作家,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擅长描写女性心理。20世纪80年代初的作品如《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揭示人的心灵世界以及时代的投影,清纯而富有诗意。80年代中期后的一批作品如《麦秸垛》《闰七月》《棉花垛》《青草垛》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女性地位的探讨,于明丽中透露着冷峻。80年代末的长篇小说《玫瑰门》和此后的一批小说如《对面》等,侧重对人性的揭示与批判,将写实与意识流、荒诞等手法糅合在一起,辛辣、深沉而含蓄。她的一些散文、电影文学剧本也颇具影响。
设计意图 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仔细阅读自学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1)自由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语句初步理解意思,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本文的小主人公“盼”的是什么呢?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盼”的呢?
2.仔细默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3.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活动2 检查交流,解决字词
1.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课件出示 袖子 斗篷 缩着 瓦蓝 衣柜 喧闹 甩打
嚷着 酱油 逗引 遮盖 嘴唇 楼梯 情况 蹦出来
2.提示需要注意的字音。
“缩”和“嘴”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嚷”和“蹦”是后鼻音。
3.练习写好笔画复杂的字。
课件出示 嚷 酱 篷
要点:“嚷”右部的“口”都要写得紧凑些,“襄”的双“口”略扁,下面三横要紧凑,不要少写一撇;“酱”上部要紧凑,“夕”字点画不出头,“酉”长横要托住上部,不要漏写里面的横画;“篷”的竹字头要盖住下面的“逢”。
4.理解词语——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课件出示 (1)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窣窣)
(2)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3)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4)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5.交流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
课件出示 AABB式:窸窸窣窣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瓶瓶罐罐
ABB式:凉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静悄悄 甜丝丝
ABAB式:瓦蓝瓦蓝 滴答滴答
6.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3 概括总结课文内容
1.指名概括课文内容,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
课件出示 课文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后未下雨时盼下雨,下雨时盼外出,没法外出时盼雨停,到最终如愿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初得雨衣,盼下雨;②下起雨来,盼出门;③如愿穿上雨衣。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板块三 研读“盼”的缘由,感受心情
活动1 研读相关段落,自主感悟“盼”的缘由及心情
1.仔细阅读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
(2)细读句中的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2.自主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写好批注。
3.与身边的同学交流收获。
活动2 交流感悟“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
1.对雨衣样子的介绍。
(1)引入:妈妈给“我”买的雨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指名读这段话。
(3)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2.“我”对雨衣的喜爱。
(1)“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2)“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
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3)练习说话。
根据第1、2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
活动3 交流体会“我”的心情
1.研读句子,感受心情。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句子)
(1)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2)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预设: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3)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预设: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4)找出第1~3自然段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预设:这段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作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2.引导概括总结。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盼望下雨,能早点儿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又感到十分无奈,为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奠定了情感基础。
板块四 ,巩固提升
1.朗读课文,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抄写本课生字词。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兴奋的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活动1 听写词语,复检生字
1.教师听写词语。
2.听写后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批改。
课件出示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楼梯
活动2 回顾课文,过渡引入
1.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课文是围绕什么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做了什么?
2.过渡引入: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地衔接本节课,使教学更为系统化、承接化。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板块二 自主研读,提取事例
活动1 研读课文,自主概括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课件出示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下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2)找一找在下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事例,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2.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2 反馈交流,整理事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下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第4~19自然段)
2.整理“盼”的具体事例:找一找,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事例?试着用关键词记录。
课件出示 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
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巧妙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具体事例,再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盼”的过程,产生“盼”的共情,体验作者用不同事例表达“盼”的精妙。
板块三 研读重点,品味“盼”的心理
活动1 聚焦重点,自主学习
1.引入:作者就是通过这一件又一件事例,充分写出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她特别强烈的期盼心理呢?我们继续学习。
2.自主阅读,品读批注。
课件出示 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觉得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的心理?请画出有关句子,简单批注这样写的好处。
3.学生自主批注。
活动2 反馈交流,引导发现
1.关注对话,品味“盼”的心理。
(1)阅读第5~14自然段,关注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好“我”与妈妈的对话。
(2)引导学生说说哪些词句特别生动地表现了“我”“盼”的心理。
我嚷着奔进厨房。(“嚷”和“奔”表现了“我”急不可待的心情。)
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嘟囔”表现了“我”的心有不甘。)
我央求着。(“央求”表现了“我”的“热切盼望”。)
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从“瞟”字可见“我”身在家里心在窗外。)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我”为穿雨衣不惜说谎。)
(3)小结:作者通过具体描述“我”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充分展现了“盼”的心理,让我们读着觉得特别生动形象。
(4)师生分角色读妈妈与“我”的对话,再次体会“盼”的心理。
2.关注情景交融,品味“盼”的心理。(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语句。)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风吹树动在“我”眼里如此美妙,是因“盼”。)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连雨都好像在“逗引”,足见“我”之“盼”。)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雨后的场景如此美妙,皆因“盼”。)
(1)指名朗读,读出人物不同情况下的心情。
(2)男女生对读加色与不加色的句子,说一说发现。(加色的句子直接表现了我“盼”的心理,不加色的句子多是描写环境。)
(3)引导思辨:为什么要把环境描写得那么具体,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下雨场景在“我”的眼里如此富有诗意?
(4)小结:正是因为“我”极度盼望穿上新雨衣,所以普普通通的下雨在“我”的眼里变得那么令人欣喜,那么富有诗意。作者这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现“盼”的心理。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体会思想感情。通过整理,逐步发现作者为什么要把环境描写得那么具体,体现阅读发现的快乐,习得具体的写作方法。
板块四 再读课文,聚焦心理活动
活动1 梳理心情的变化,体会描写的生动
1.找一找:在“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2.围绕心情变化的句子交流总结“我”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 欣喜→失望→无奈→惊喜
3.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地方的心理活动写得最生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预设:
(1)“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写出了有新雨衣但是没有机会穿的失望、沮丧。)
(2)“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生活中,你喜欢被雨点儿打在头上吗?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突出了“我”盼到下雨后的兴奋和激动。)
(3)盼啊盼,终于盼来了雨,为什么“我”却又盼着雨“停”呢?从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不能外出的失望、无奈;第二天能够穿上雨衣的渴望。)
(4)雨点儿是真的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吗?你感受到了什么?(愿望成真后的激动与欣喜。)
活动2 总结写法,尝试运用
1.议一议:作者是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
2.总结要点。
课件出示 (1)用“想”和“心想”等词直接来点明这是心理活动。
(2)用反映心理变化的词语来代替,例如句子中的“担心”“我还以为”“觉得”等。
3.试一试:作者用心理活动描写直接写出了“盼”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一写你在成绩揭晓的过程中的紧张心理吗?
课件出示 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语文老师正准备发批好的试卷。我紧张得要命……
提示:(1)把“紧张得要命”具体化,可以根据“老师发试卷时的行走路线、拿到试卷同学的表情、老师对某些同学说的话、联想起爸妈的期待”四个不同方面,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紧张。(2)可以用上直接点明或间接替代的词语来描述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获得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总结归纳出表达方法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尝试片段写作,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能力。
板块五 回顾全文,发现写法
1.学生朗读结尾,体会“我”的兴奋与喜悦。
2.引导思辨:“我”在反反复复的期盼中,终于穿上了新雨衣。回顾课文的三部分,你发现哪部分写得最具体?你觉得这样写好吗?说一说理由。
预设:课文采用了围绕中心意思,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写法。课文围绕“盼”依次写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三个事例,“盼穿雨衣”事例中的几个“小事件”——放学下雨、借故外出、窗前看雨、雨后看景,特别能体现课文的中心意思,因此写得详细、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总结回顾,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中心的方法,习得具体表现中心的方法。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盼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盼”这一心理活动,写了“我”的哪些表现?哪些部分写得比较具体?选出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的表现
最具体、生动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
★活动建议
1.默读课文,画出围绕“盼”写“我”的表现的词句,再反复读一读,选择关键词句填写表格。
2.边读边想:课文哪些部分写得比较具体?再选出两处写得生动的句子,在小组交流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根据同学的建议,完善活动卡。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盼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
x____ ____uō w____ ____ī ____ún
袖 缩 瓦 梯 唇
2.根据书写提示,正确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瓦蓝 遮盖 逗引 情况 预报
上面的词语中,有“蔚蓝”的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有“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的意思的词语是________。
内容感知
试着概括本文的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4~17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搜集铁凝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主人公“盼”的是什么呢?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