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之美。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要求会写“涯、莺”2个字。“涯”要注意右半部分“丿”的穿插,“厂”里面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莺”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半部分的“鸟”,使整个字的结构稳定、平衡。
朗读指导
读《浪淘沙》(其一)时,可以指导学生读前两句时语速放缓,语调沉稳而有力,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气势,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出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第四句再转向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读《江南春》时,前两句应用柔和、舒缓的语调,读出江南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后两句语调可稍稍低沉,读出蒙蒙细雨的缥缈之感。读《书湖阴先生壁》时,全诗都可以用较为舒缓、闲适的语气来读,读出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之感,在读后两句时,节奏可适当放慢,读出诗中的自然田园之美。
阅读理解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阅读古诗,读通、读顺诗句;然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想象画面、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读懂诗中的景物人情,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并指导背诵。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本课时应当避免平均用力。要带领学生学习理解字词的多种方法,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国古人对雄伟的黄河、春天的江南、宁静的田园的赞美之情。
突显朗读的作用。从朗读层次来说,第一是读通,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古诗,然后教师范读,也可以播放录音或者让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以达到读通古诗、读好停顿与节奏的目的;第二是读懂,借助注释、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相关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之中,读明白诗中的景物或情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第三是读好,在师生对读、生生合作读、配乐展示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把在诗中读出的内容、读懂的感受读出来,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的目的。
积累运用
古诗中有许多精妙的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修辞方法。《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便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学生在了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感受许多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积累这类诗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
2.搜集描写春天的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江南春》。背诵《浪淘沙》(其一)、《江南春》。
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4.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借助课件,谈话导入。
(播放课件,少儿歌曲《春晓》,学生倾听)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着我们成长。下面请同学来背一背你知道的古诗。
2.导入: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经历,他们眼中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组古诗。(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 借助歌曲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吟唱”,同时和同学一起背古诗,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古诗的积累感受古诗题材的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板块二 复习方法,学习古诗
活动1 回忆学古诗的方法,合作学习古诗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理解大意) (4)悟诗情(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课件出示 (1)根据注释解诗题。
(2)组内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3)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4)根据注释和过去学习古诗的经验,用解词法、扩词法、想象法理解古诗大意。
活动2 集体反馈,初解诗意
1.说一说你对“浪淘沙”这个题目的理解。
浪淘沙:唐代曲名。
2.把你了解的“刘禹锡”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3.指名读古诗。纠音:曲(qū) 簸(bǒ)
4.指导书写:“涯”左边是三点水,右边“厂”里边是两个“土”,“土”上横短,下横长。
5.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6.想一想:这是一首描写什么内容的诗?
活动3 抓关键句,品味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1.交流理解第一、二句诗。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课件)
①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②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读懂的?
(2)过渡:同学们能根据注释和查阅资料来理解诗意,真棒!不过老师有些疑问,“九曲黄河”作者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
①引导学生了解古汉语中的数字一般是虚指。“九曲”的意思是指黄河弯曲的河段甚多。
②点拨: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相传黄河就有九曲十八弯。
(3)抓住描写声音的关键词,想象黄河的气势。
①导学:再读诗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交流回答:九曲黄河、浪淘风簸。板书:雄伟壮观)
②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A.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磅礴的气势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B.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吧!
预设:把字读准,声音洪亮。把“九曲黄河”“浪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2.学习第三、四句诗。出示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课件)
(1)全班齐读。
(2)想一想: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
①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直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想象)
预设: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②指导朗读。
(3)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步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想象画面,并抓住重点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感悟黄河的雄伟壮观。
板块三 迁移方法,学习《江南春》
1.解诗题。
(1)引出诗题“江南春”,交流理解诗题意思:江南的春天。
(2)点拨:“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
2.知诗人。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他为“杜紫微”“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明诗意。
(1)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3)学写生字“莺”,注意下边“鸟”字要占主体,要写紧凑。
(4)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4.悟诗情。
(1)引导学生交流前两句——晴景、写今。
①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诗句写了哪些景物。(相机板书:莺啼、水村、山郭、绿映红、酒旗风)
②理解“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
③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④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⑤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后两句——雨景、怀古。
①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②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想象作者看到了什么。
汇报:在远处,诗人看到了很多寺庙,他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相机板书:寺庙、楼台、烟雨)
提问: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你看到什么了?
预设:
生1: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烟雨中忽隐忽现。
生2: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叫声。
生3: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空气的清新、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交流:四百八十座寺庙,是一座不多一座不少的吗?(“四百八十”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表现了历史上江南地区佛教盛行的风貌。)
(3)小结:作者由古思今,今天的唐朝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统治者不思进取的思想和南朝统治者何其相似!这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板书:忧国忧民)
(4)带着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迁移方法,通过四步学习古诗的方法,感受《江南春》描写的景象,了解作者通过描写“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楼台”“烟雨”这些江南代表性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能发现《书湖阴先生壁》最后两句诗的表达特点,并能说出其他类似的诗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根据提示,读出全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依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节奏。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及所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运用此方法继续学习另一首古诗。
板块二 精准释题,交流资料
活动1 理解诗题,简介背景
1.指名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1)借助注释,了解“湖阴先生”是何人。
(2)指导学生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理解:“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3)引导学生读懂诗题。
2.交流背景,教师相机补充。
课件出示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江宁,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院中墙壁上。
活动2 简介诗人
1.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
2.交流: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淳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设计意图 围绕本课内容简介背景,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好铺垫。适当拓展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有利于积累文学常识,为“小升初”奠定基础。
板块三 诵读古诗,明了诗意
活动1 朗读诗句,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示:“畦”读qí;“闼”读tà。)
2.指名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3.借助注释或图片理解词语,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长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闼”指小门。
活动2 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想象画面,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读诗时想到的画面。
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的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3.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板块四 读诗悟情,体会写法
活动1 朗读诗句,体会情感
1.播放音乐,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闭目想画面。
(1)交流: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2)融入感情,朗读诗句。
2.抓关键句谈体会。
(1)默读古诗,说说哪些词语让你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说说你的体会。
(2)引导学生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谈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1)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①交流汇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湖阴先生富有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后两句诗暗示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②相机板书: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2)小结: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被主人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鼓励学生带着对湖阴先生的尊敬和赞美读一读这两句诗。板书:情趣高雅)
活动2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
1.过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你感受到了吗?
2.带着你的理解读古诗。边读边想:在作者的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1)交流对偶的表达特点,教师相机板书。
①引导学生发现第三、四句诗的特点:上下句一一对应。
“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②朗读诗句,感受“对偶”在诗歌中的运用。
③作者运用了对偶的写作方法,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诗句我们还积累过哪些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感受拟人手法的特点。
①朗读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②引导学生感受拟人手法的妙用。
(引导学生抓住“将绿绕”“送青来”等词句,感受田园山水风光之美,尤其是感受“排闼”这一拟人式写景的巧妙之处——既暗含了院外两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了青山动感,再结合后面的“送”字,仿佛自然环境对居于此地的人都表现出了友好、亲近的态度。)
(3)引导学生从环境联想到居住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体会湖阴先生的生活品位与情趣,感受作者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
小结: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曲曲的溪水像是用手护住了田野,两边的山峰则像是推门而来,这样的描写,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令整幅画面显得生动可爱,极富情趣,其中尤以“排闼”二字为神来之笔,说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这种极具新鲜感的形容精准、有节奏感且余味悠长,令人眼前一亮。
3.朗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表现了主人怎样的品质?
预设:写了湖阴先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表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性。(板书:品性高洁)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设计意图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在语言上的表达技巧,了解作者借助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表达主题的方法。再通过朗读,感受湖阴先生的情趣高雅,品性高洁。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三首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本课精选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可以边读边画边想,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奇妙想象
我提出的问题
我的猜想
★活动建议
1.一边读古诗,一边用横线画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同时对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可以对作者提问,也可以问一问《江南春》中的唐朝统治者,《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湖阴先生。
2.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充满奇思妙想的诗句。
3.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大胆猜想。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古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大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九曲(qū qǔ)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ò bǒ)自天涯。
2.描一描,再工整地抄写下面带有生字的词语。
3.读诗句,为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
A.山城,山村。 B.山的轮廓。 C.哭,出声地哭。 D.某些鸟兽叫。
(2)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 )手自栽。
A.青苔。 B.舌苔。
C.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D.量词,用于计算种在畦上的作物的数量。
内容感知
1.《浪淘沙》(其一)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了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自己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2.《江南春》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及江南独特的人文风貌。
3.《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想象描写和拟人手法,写出了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
资料搜集
搜集刘禹锡、杜牧、王安石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江南春》一诗中写江南地区雨天景致的是哪两句诗?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