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3 12: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运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4.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5.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难点
运用借助注释、“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要求书写的七个字,要注意不同的字间架结构的区别。“哉”是半包围结构,要写好关键部件“戈”,保证字的重心稳定,“戈”的后两笔要注意先撇后点。“巍”是上下结构,要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曝”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要注意避让,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情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朗读指导
朗读时,先要注意一些多音字在古文中的读音,如,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以百数(shǔ)、曝(pù)书画等;其次,根据注释理解大意后要根据句意、文意读好停顿,读出重音,尤其是语气词“乎、也、矣”,要根据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最后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伯牙鼓琴》前几句读出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书戴嵩画牛》读出牧童“拊掌大笑”的天真、无忌,杜处士“笑而然之”的坦然。
阅读理解
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如《伯牙鼓琴》一文中,“少选”可以借助注释明白其形容时间极短。对于句子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句子,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能较好地理解“巍巍乎”意指巍峨高耸,“汤汤乎”意指水流大而急。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去揣摩音乐所描述的画面,也可以想象伯牙可能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从而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可以通过朗读锺子期听到音乐之后由衷的赞叹之语,想象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语后的心情,理解得遇“知音”的喜悦。
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适当讲讲“题跋”这一文体的知识。理解“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搐”的意思是“抽缩”,“入”指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再联系上文“搐入”,理解“掉尾”的意思,注意提醒学生“掉”的意思是“摆动,摇”,而不是“垂落”。教师也可以搜集一些两牛相斗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句话。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谬”的注释,帮助学生了解:两牛相斗时,尾巴的确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但并不意味着牧童的意见是错的。引导学生理解,其实牧童的观察是细致的,他的意见源于与牛朝夕相处,只不过古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狭窄,他未能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形。
积累运用
背诵《伯牙鼓琴》。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友谊、知音的名言、诗句等资料。
3.古琴曲《高山流水》。
学生准备:朗读课文,搜集整理有关友谊、知音的名言、诗句等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1 听曲赏画,交流资料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激趣导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师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俞伯牙与锺子期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锺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其为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活动2 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引导理解“鼓”的意思。
2.设疑引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多好的知音啊!通过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 开篇以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感知,检测预习
活动1 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1.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汤(   )汤乎若流水   善哉(   )   巍(   )巍乎若太山
2.形近字组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哉、巍”,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1)“哉”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左下的“口”。
(2)“巍”指山体高大,山字头窄、扁。
活动2 划分节奏,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找出较难的句子,划分节奏,进行点拨指导。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教师配乐诵读,学生听后说感受。(放音乐古琴曲《高山流水》)
5.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运用划分节奏的方法,降低朗读文言文的难度,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做铺垫。
板块三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活动1 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教师归纳:(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句。
(2)阅读时学会进行批注,写下感受或理解。
(3)不懂之处在词句旁边画问号,请教小组同学或老师。
活动2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理解故事
1.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卡,并自读学生活动卡中的内容。
课件出示 
阅读《伯牙鼓琴》,两个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人物
人物特点
关键词句
伯牙
锺子期
伯牙后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读文,用“____”和“  ”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3.组长带领组员抓关键词句,完成表格填写。
4.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汇报填写内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2)指名读相关句子,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特点。
活动3 借助课后练习题2,体会人物情感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理解“巍巍”“汤汤”,用自己的话描述。
2.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锺子期的赞叹。
3.想象画面,感受伯牙听到锺子期话语后的心情,理解“知音”相遇的喜悦。
4.有感情朗读故事的第1~3句。
5.指导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想象伯牙当时的样子,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6.默读课后“资料袋”,说说理解。板书:知音难觅。
7.教师小结: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所以伯牙才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8.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联想画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补白,加深对《伯牙鼓琴》的理解,从而懂得“知音”的含义,感受艺术的魅力。
板块四 回读课文,体会表达
活动1 诵读全文,体会故事内涵
1.自由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说说自己的感悟。
3.指导学生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背诵全文。
活动2 拓展延伸,深化内涵
1.交流展示关于友情、知音的诗句。
2.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总结:后来,《高山流水》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设计意图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叙述顺序,根据叙述顺序和关键语句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锦、曝、矣”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画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欣赏,交流感受。
2.简介戴嵩。
课件出示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3.导入:大文豪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不仅讲了一件趣事,还揭示了一个道理。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 
题跋
写在字画、书籍、碑帖前后有关品评、鉴赏、记事、考订等的文字。写在前面的称“题”,写在后面的称“跋”。宋代以来这类文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体。
4.齐读课题《书戴嵩画牛》,理解“书”的意思,交流课题意思。
5.指导学生根据停顿,读好课题:书/戴嵩画牛。
设计意图 教学伊始,出示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合作探究,感知文意
活动1 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
1.交流学习《伯牙鼓琴》的方法。
2.师生归纳总结。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划出节奏读通句子。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句。合作交流古文的意思。
活动2 方法迁移,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1)初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划分长句子的停顿,划出节奏,读通句子。
(2)细读,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再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精读,质疑解难,读懂道理,讲述故事。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书写“轴、曝”2个字。
“轴”字左边“车”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
“曝”字左窄右宽,要注意避让,右下的部件不要写成“水”。
活动3 想象细节,讲好故事
1.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找出文中人物,画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
2.想象补白,丰富故事情节,讲述故事。
(1)抓住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想象他的表现。
①他可能这样夸赞这幅画:……
②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
③他还可能……
(2)抓住牧童“拊掌大笑”,想象他的神态和动作。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
(3)想象“处士笑而然之”时会说什么,做什么。
(4)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遗漏,可加入自己的想象。
(5)小结:一个天真烂漫,笑得不假思索;一个泰然处之,虚心改正错误。让我们再来读文,边读边感受。
(6)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找出关键字词,引导他们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对课文进行补白。
板块三 回读感知,明白道理
活动1 质疑解难,明白道理
1.找出牧童质疑的话,思考:戴嵩的画是正确的吗?还是牧童的话是正确的?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3.总结:两牛相斗时,尾巴的确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牧童的观察是细致的,他的意见源于与牛朝夕相处,只不过古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渠道狭窄,他未能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形。因此,牧童和戴嵩都是正确的。
活动2 深入理解,获得启示
1.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获得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逐层揭示道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角色转换”的方式,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块四 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1.阅读其他题跋作品,和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体会。
2.查找后人对戴嵩画作的评价。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策略,去指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文言文二则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认真阅读《伯牙鼓琴》的内容,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情节,并画一幅“高山流水”图,感受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熟读课文《书戴嵩画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写出理由。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会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图,或者写下自己的观点。
3.大胆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文言文二则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古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并大声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汤(   )汤乎若流水。      一日曝(   )书画。
2.工整地抄写下面带有生字的词语。
3.读句子,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方鼓(  )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  )在流水。
A.弹。  B.打击乐器之一。  C.记,记在心里。  D.心志,情志。
(2)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
A.大腿。  B.屁股。  C.丢失。  D.摆动,摇。
内容感知
1.《伯牙鼓琴》中,________________喜欢弹琴,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________________弹奏什么,________________都能准确地道出弹琴者的心意。______________因得知音而大喜。________________死后,________________绝弦,终生不再弹琴。
2.《书戴嵩画牛》叙述了有位________________,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________________的《斗牛图》,一天他摊开书画晒太阳,一个________________看见了画上的牛,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________________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的故事。
资料搜集
搜集《吕氏春秋》的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1.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听琴音的人。与此故事相关的成语是什么?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