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4 11: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伫立(zhù)  收揽(lǎn) 
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
B.犀利(xī)
钢盔(kūn)
诡谲(jué)
金碧辉煌(huánɡ)
C.瘦削(xiāo)
蓦然(mò)
污秽(huì)
喃喃自语(nán)
D.踌躇(chú)
羡慕(xiàn)
童谣(yáo)
蹑手蹑脚(sh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咆哮 
捣蛋 雕粱画栋 
咬牙跺脚
B.雕塑
凝视
另请高明
骂骂咧咧
C.囫囵
伺侯
无可奈何
赫赫扬扬
D.半晌
积蓄
喜出旺外
日进百金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已经难以再掩盖下去了。
B.这两位美术家的绘画都非常好,画法各有千秋。
C.足球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立志夺冠。
D.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台说明要求用极其简练、明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和推进剧情。
B.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批判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C.《天下第一楼》中,尽管福聚德的一个算珠盘子、一个草棍儿都是卢孟实一手经营起来的,但唐家猜疑甚至排挤卢孟实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是外姓人。
D.《枣儿》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6.今年五月,我市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向而行”。这些英雄用自己的真情与大爱,勇敢与奉献,集结成万里神州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9分)
(1)疫情之下,他们的选择令我们感动。面对这些胜利归来的“逆行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分)
答: 
 ?
(2)你们班准备开展一次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写一句宣传语,激励同学们向英雄学习。(3分)
答: 
 ?
(3)在“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如果你是策划者,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3分)
示例:讲英雄故事
答: 
 ?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8分)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 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儿放入匾子里)
  老人 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嗯?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7.在前面,老人曾饶有兴致地提议和男孩一起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没能得到男孩的响应,为什么此时男孩提出相同的建议,老人却没反应?(4分)
答: 
 ?
8.在剧中,“枣儿”可以说无处不在,你认为“枣儿”象征了什么?(4分)
答: 
9.选文结尾用了与开头相同的一首童谣,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 
 ?
10.在你的身边有类似老人和男孩这样孤独的人吗?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5分)
答: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①女红(ɡōnɡ):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6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答: 
 ?
1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分)
答: 
 ?
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三、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进七彩生活,人们常常发出“真好”的赞叹和感激,比如:有家真好,那里充满浓浓的亲情;有朋友真好,他们帮我们驱赶孤独,带来快乐……
请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合你写作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叙述出具体的事情,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五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
A.伫立(zhù)  收揽(lǎn) 
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
B.犀利(xī)
钢盔(kūn)
诡谲(jué)
金碧辉煌(huánɡ)
C.瘦削(xiāo)
蓦然(mò)
污秽(huì)
喃喃自语(nán)
D.踌躇(chú)
羡慕(xiàn)
童谣(yáo)
蹑手蹑脚(sh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
A.咆哮 
捣蛋 雕粱画栋 
咬牙跺脚
B.雕塑
凝视
另请高明
骂骂咧咧
C.囫囵
伺侯
无可奈何
赫赫扬扬
D.半晌
积蓄
喜出旺外
日进百金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C )
A.这件事弄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已经难以再掩盖下去了。
B.这两位美术家的绘画都非常好,画法各有千秋。
C.足球比赛即将拉开帷幕,队员们彼此发出海誓山盟,立志夺冠。
D.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D )
A.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C.部编语文教材紧紧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选文突出经典性,注重文质兼美,兼顾时代性。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
A.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是剧本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台说明要求用极其简练、明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和推进剧情。
B.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手法,批判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
C.《天下第一楼》中,尽管福聚德的一个算珠盘子、一个草棍儿都是卢孟实一手经营起来的,但唐家猜疑甚至排挤卢孟实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是外姓人。
D.《枣儿》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6.(2020·齐齐哈尔中考)今年五月,我市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向而行”。这些英雄用自己的真情与大爱,勇敢与奉献,集结成万里神州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9分)
(1)疫情之下,他们的选择令我们感动。面对这些胜利归来的“逆行者”,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分)
答: 示例: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XXX校的学生。欢迎你们胜利归来。国家危难之际,你们选择直面危险,逆行而上,你们的高尚品质让我敬佩,我要学习你们勇敢坚强、无私忘我的精神。现在我要刻苦学习,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像你们一样心怀祖国、心有大爱的中国人。 ?
(2)你们班准备开展一次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写一句宣传语,激励同学们向英雄学习。(3分)
答: 示例:学习英雄品质,立志报效祖国。 ?
(3)在“致敬英雄”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如果你是策划者,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环节。(3分)
示例:讲英雄故事
答: 示例一:唱英雄赞歌 示例二:展英雄图片 ?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8分)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 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儿放入匾子里)
  老人 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 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 也来。
  ……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嗯?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7.在前面,老人曾饶有兴致地提议和男孩一起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没能得到男孩的响应,为什么此时男孩提出相同的建议,老人却没反应?(4分)
答: 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小孩的一句“迷路了吧?”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 ?
8.在剧中,“枣儿”可以说无处不在,你认为“枣儿”象征了什么?(4分)
答: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
9.选文结尾用了与开头相同的一首童谣,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 结尾用了与开头相同的童谣,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
10.在你的身边有类似老人和男孩这样孤独的人吗?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吗?(5分)
答: 示例:身边有这样的老人(或儿童),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健康,让他们生活有保障,精神不孤单。我会经常去看望他们,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①女红(ɡōnɡ):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6分)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1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答: “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
1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分)
答: “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
1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C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三、写作(4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进七彩生活,人们常常发出“真好”的赞叹和感激,比如:有家真好,那里充满浓浓的亲情;有朋友真好,他们帮我们驱赶孤独,带来快乐……
请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合你写作的词语,使题目完整;②叙述出具体的事情,说真话、抒真情;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