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3 12:14: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会认字10个,随文识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如“径、赠、橙”等声旁表音;利用熟字换偏旁识记,如“浅——残”“优——犹”;联系生活识记,如“刘”是生活中常见的姓氏,“橘”可联系水果“橘子”学习;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斜”“群-羊=君”。“斜”读xié;“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径、赠、橙”是后鼻音;“挑”是多音字,在诗中读tiǎo,可以结合注释了解其意思,顺势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而“挑选”一词中的“挑”读tiāo。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按照结构归类指导。“橙”的右上部分在要写的字中是第一次出现,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少撇,教学时可以出示该部件,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强调认识,提高书写正确率。“斜、刘”的左半部分最后的捺画变成点。
阅读理解
这三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歌形象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与句的意思。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说说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分别说说古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进行背诵积累,默写《山行》。
积累运用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如填词背诵、想象画面背诵、师生合作背诵、配乐背诵等,在优美的诵读中将诗句内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送、挑”6个字。
2.学习《山行》《夜书所见》,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这两首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读题解题
1.导入: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学生组内交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三首古诗。(板书:古诗三首)
2.过渡:唐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二十多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他善于写诗,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就是杜牧。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长衫的杜牧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诗人写下了《山行》这首诗。(板书:山行)
3.齐读《山行》。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秋天的印象,创设与古诗相符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讲故事引出《山行》这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学习《山行》
活动1 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古诗《山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寒、径、斜、霜”的字卡。
(1)学生读生字,给生字组词。
(2)教师点拨:“径”读jìnɡ,“斜”读xié。“径”与“经”可以用形近字对比法识记;“斜”采用顺口溜的方法识记,如“余斗放歪斜”。
3.指导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出示正确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活动2 理解诗意
1.了解诗意,感悟画面。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同桌互相交流。
2.品读第一、二句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岳麓山,首先看到了什么?
预设:首先看到了山,山上有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山腰间飘浮着白云,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教师引导:诗人为什么称这山是“寒山”?这“斜”是说石头小路怎样?伸向哪儿?
预设:结合注释可知作者描写的是深秋时节,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是“寒山”。这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伸展,与“上”字呼应,看来这座山是非常高而缓的。
(3)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吗?
预设:深秋时节,诗人来到山前,只见山上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延伸。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虽然在深山之中,但有人家居住,并不冷清。
(4)指导学生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
3.品读第三、四句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过渡: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诗,看看图,想象一下画面。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说清楚。
预设:诗人来到山前,看到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枫林中的枫叶红了,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
(3)教师引导: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坐爱枫林晚)
(4)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坐”“枫林晚”。
“坐”是因为的意思。“枫林晚”指深秋的枫林景色。
(5) 图片。
①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么样。说说“红于”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句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红于”是比……还要红的意思。第三、四句诗的意思:诗人停下车子,是因为喜爱这火红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诗,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活动3 想象画面,总结方法
1.学生回读整首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3)归纳、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诵古诗。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想象画面,使其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板块三 学习《夜书所见》
活动1 学习生字
1.过渡: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的眼中秋天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知作者。
 书:写。 所见:看到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3.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出示生字:送、挑。
(1)学生读生字。学习多音字“挑”。
(2)教师指导:挑tiāo(挑选);tiǎo(挑战)。“挑”在这首诗中读tiǎo。
活动2 品读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结合插图和注释,同桌之间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悟前两句。
(1)引导学生思考:先读诗的前两句,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预设:“萧萧”一词是写秋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道出深秋凄清。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萧萧的秋风吹下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位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配乐)
预设:思乡。
(4)引读:此时,思乡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禁吟诵——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学习后两句。
(1)教师指名朗读第三、四句诗,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2)教师指导:理解“知”,“知”是料想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不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这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
(3)学生走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人借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板块四 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寒、径、斜、霜、送、挑。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进行点拨。
寒:注意中间是三个横,竖和撇、竖和捺在书写时不能连成一笔。
径:第五笔是长点,右下部是“工”,不是“土”。
斜:第二笔是长点。
霜: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钩。
送:注意书写时的笔顺,最后写“辶”。
挑:注意“兆”的笔顺。
活动2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教师板书示范“寒”“斜”“霜”,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2.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 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点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字。
2.学习《赠刘景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古诗,引入新课
1.背诵《山行》《夜书所见》。
2.导入: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秋天,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师板书诗题)
设计意图 通过考查背诵古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板块二 学习《赠刘景文》
活动1 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
1.过渡: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给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
2.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简介诗人。
3.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活动2 识记生字,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拼音认读。
2.教师指名读诗,再让学生识记生字。
 赠 刘 残 犹 傲 君 橙 橘
3.教师指导。
 (1)“赠、残”是平舌音,“犹”读二声,“橙”是翘舌音,“橘”读二声。(2)“赠”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曾—赠,就是送的意思。
4.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注意“二二三”式的停顿。
5.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交流作者,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强化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了解。
板块三 再读古诗,想象感悟
活动1 朗读交流,感知诗意
1.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初步理解诗意。
活动2 细读感悟,领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并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体会到了菊花怎样的精神?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教师指导理解第一、二句。
“荷尽”是指荷花凋谢。“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一看就是深秋季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达到极端。这里指凋谢。残:残败;枯萎。擎:举,向上托。犹:依然。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荷叶败尽了,已经看不见能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
菊花也已枯萎,但还有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霜雨打。
4.理解第三、四句。
(1)“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的是刘景文。“须记”指的是一定要记住。
(2)“最是橙黄橘绿时。”大家仿佛看到了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朋友,一年中的好景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5.出示秋天丰收图,学生观看。
(1)引导思考:从画面上看,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君”指的是谁?苏轼想让“君”记住什么?
(2)学生汇报。
(3)指导学生悟诗情: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用“赠刘景文”呢?
(4)学生交流。
(5)教师简介刘景文。
 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犷豪放,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被苏东坡称为“慷慨奇士”。两个人特别要好。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刘景文这时候也在杭州做两浙兵马都监。有一天,苏轼看到荷塘残败、菊花凋零而橙黄橘绿的秋末景象,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已经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题目为什么是“赠刘景文”。教师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给学生讲述清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苏轼写这首诗的用意和要表达的情感。
板块四 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活动1 朗读三首古诗
1.过渡:同学们,在杜牧的眼里,秋天有最亮丽的霜叶;在苏轼的眼里,秋天有最美好的橙黄橘绿;在叶绍翁眼里,秋天有动客情的梧桐树叶。让我们一起把这三首诗朗读一下吧!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  
4.学生齐读。
活动2 对比三首诗的异同
1.出示学习活动卡。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秋天,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
描写的景物
表达的情感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2.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填到活动卡上。
3.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4.先与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再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全班汇报。
5.小结: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从秋天特有的景色——寒山、霜叶、菊残、橙黄橘绿、萧萧梧叶、秋风可以看出来。不同的是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一样,《山行》表达诗人喜爱枫林,喜爱大自然的感情;《赠刘景文》表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对友人的鼓励之情;《夜书所见》表达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这三首诗虽然都是写秋天景色的,但是表达的情感却大不相同。
板块五 书写生字,激情朗读
活动1 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学生说说这些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相机点拨。
“残”第五笔、第六笔都是横。
“君”的撇上端不出头。
“橙”注意右边“登”的笔顺。
4.学生观看教师范写,学生按笔画顺序书空,重点写“赠”“残”“橙”。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活动2 比赛朗读古诗
1.小组内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全班同学赛读。
3.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4.布置作业: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范读、播放古诗朗读动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三首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三首古诗都描写了秋天,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诗
描写的景物
表达的情感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活动建议
1.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填到活动卡上。
2.反复诵读,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3.先与小组里的同学进行交流,再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全班汇报。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
预习字词
1.先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补全音节,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
x____ ____uānɡ ____ènɡ y____ h____
石径斜   霜叶   赠刘景文  犹有   寒山
2.根据提示,把本课的生字工整地描一描。
3.查字典,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tiǎo      B.tiāo
(1)妈妈在超市挑(   )选了许多新鲜水果。
(2)哥哥用树枝小心地挑(   )起了地上的毛毛虫。
内容感知
1.课文中的三首诗写的是(   )季的景色。
A.春    B.夏    C.秋    D.冬
2.《山行》这首诗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1.《夜书所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_”之一。
阅读质疑
1.哪首诗描写了儿童生活的情景?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