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
围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大致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自主识字。可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如,“茎、锯、斧”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可通过辨析形近字进行识字,如,“茎—经”“锯—据”“斧—爷”“推—堆”“拆—折”等;还可以结合词语识记,如,“缩”“拆”可结合文中的词语“缩成一团”“拆了”进行学习,“吱”可结合词语“吱吱嘎嘎”“吱呀”来学习。“缩”是平舌音;“吱、拆”是翘舌音。
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读一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受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借助提示中的问题展开思考,边默读边圈出表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关键词语“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了解主人公的生命经历了哪些阶段。再读课文,围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结合重点句子“那一定会很好”,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累运用
文中出现的拟声词,如“哗哗哗”“呼呼”“吱吱嘎嘎”,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些词语是模仿了自然界的哪些声音,从而感受拟声词的生动性、形象性,并引导学生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按照课前导读语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的心田,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质疑:看到《那一定会很好》这个课文题目,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会很好”指的是什么会很好?谁有这样的愿望?
3.过渡: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当中,看看文中的主人公从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后来又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
设计意图 教师的导读话语生动引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既是对题目的精准理解,也为理解全文的情感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活动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默读课文,把含有“会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2.读读画好的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同桌之间认读每一个生字。
3.小组展开合作,集中识记8个会认字。
(1)用图片识记:锯、斧。用加一加识记:奴+力=努。
(2)动作演示识记:“折”和“拆”。换部首识记:径—茎、难—推。
(3)拟声词:吱,“吱”形容某些尖细的声音,文中指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4)“缩”是平舌音,“吱、拆”是翘舌音,“茎”是后鼻音。
4.学生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活动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分自然段轮读课文。
2.快速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课文主要讲了一粒种子努力生长成大树到变成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更好的状态,最终达到目标的故事。
4.过渡:那么,这位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 通过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环节教学作准备。
板块三 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活动1 默读课文,找相关语句
1.学生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相关句子画出来。
2.教师课件依次出示句子。
(1)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2)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3)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4)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3.引导学生思考: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4.学生小组汇报,教师总结:从种子到木地板,它不断地想拥有更好的状态,而每一次它的愿望都变成了现实。(相机板书:一粒种子―→一棵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活动2 细读句子,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舒服、愉悦。)
2.品读句子,感受情感。
(1)出示句子:
“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①学生思考:种子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②师生交流:过了些日子,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种子如愿以偿,它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2)出示句子: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①学生思考:大树要成为一棵会跑的树,愿望实现了吗?它高兴吗?
②教师总结:大树被农夫做成了手推车,它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感到很舒服、很开心。
③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开心的感觉。
(3)出示句子: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①学生思考:多年以后,成了手推车的种子慢慢变老了,它又有什么想法,又是怎么做的呢?
②师生交流:同学们,从第8自然段中,我们能感到手推车为农夫服务的自豪心情和慢慢流露出的疲惫。
③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手推车深深的疲劳,读出手推车想法的改变。
(4)出示句子:
“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①学生思考:椅子如愿以偿地躺下休息了吗?想象它又经历了什么?
②师生交流:同学们,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椅子被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了木地板。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③指导学生用愉快、幸福的语调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板块四 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活动1 归纳讨论,明白道理
1.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生命历程。这粒种子不断地追求“很好”的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内交流,讨论课文蕴含的道理。
3.教师点拨:这粒种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过程,在每一段经历中它都是不断努力、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活动2 想象交流,续编童话
1.引导学生思考:一粒种子长成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被做成木地板铺在阳台上,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粒种子成为木地板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它心中的“会很好”又会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一粒种子变成木地板后的故事。
3.学生续编童话。
预设:天长日久,木地板渐渐翘起来了,表面也不再那么光滑了。“我不能继续留在这里晒太阳了,人们很容易在我身上摔跤的。”木地板想,“如果我能回到大地妈妈的怀抱,那一定会很好。”农夫的儿子把木地板拆了,把它投进炉膛,一家人围着炉子烤火。“真暖和。”木地板想。它慢慢化成了灰烬,被撒在了一棵大树底下。
4.教师小结: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你的想象感动了!这真是一粒富有爱心又乐于奉献的种子啊!它重新回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变成肥料去滋养一棵新的大树,这真是“木头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啊!
5.点拨升华。
(1)学生交流:这是一粒怎样的种子?喜欢这粒种子吗?说说理由。
预设:乐观,有追求,为他人服务,奉献,经历丰富……
(2)教师总结:不管在哪个阶段,主人公心里都充满着希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无私地奉献着。
活动3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完成课堂上的续编故事,读给身边的人听。
2.读读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看一看:小溪流都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完成两项内容:一是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思想内涵;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会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那一定会很好
用 时
2~3分钟
活动内容
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生命历程?
种子―→( )―→( )―→( )―→( )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全文,画出能体现“种子变化”的句子。
2.仔细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填写表格。
3.大胆地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表格。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那一定会很好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给加点字补全音节,再把字词正确地读两遍。
____uō n____ j____ ____uī zh____ ____āi
缩成 努力 茎 手推车 吱 拆了
2.查字典,把加点的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括号里。
钻出( ) 背包( ) 砍倒( )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舒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1.课文中写的是( )。
A.农夫的经历 B.种子的经历
2.种子的生命历程:种子→( )→( )→( )→
( )。
资料搜集
搜集与树木有关的诗句。
阅读质疑
1.大树为什么想做一棵会跑的树?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