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从五次擦燃火柴及看到的幻象对比中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了解作者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1.能说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2.了解作者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的“燃”“焰”“烛”都有火字旁,可以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形旁表意的特点归类了解字义。“旧”“饿”“富”三个生字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词语“旧围裙”“又冷又饿”“富商”认读。“蜡”“烛”两个字可组成词语认读。四个多音字,可以出示词语引导学生比较辨读:“挣”在“挣钱”“挣脱”等词语中读zhènɡ,在“挣扎”中读zhēnɡ;“几”在“几乎”中读jī,在“几个人”“几本书”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ɡ,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ɡ;“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喷射”“香喷喷”等词语中读pēn。“挣、燃、烛”是翘舌音,“卷、燃、焰、喷”是前鼻音,“挣”是后鼻音。
会写字里,“旧、裙、怜、饿、焰、蜡、烛、伸、板”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颗”是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柴、忽、富”是上下结构。“裙”左边是“衤”,不要写成“礻”;“怜”最后的点不要丢掉;“焰”右下部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忽”上部是“勿”,不要写成“匆”;“富”的“宀”要写得宽一些;“蜡、烛”的部首分别为“虫、火”。
文中“火柴、围裙”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近义词、联系课文内容等方法去理解。其中,“火柴、蜡烛、火焰、烛光”都是名词,均与火有关。“可怜、暖和、温和、痛苦”是形容词,“暖和、寒冷”和天气有关。“暖和”和“温和”应注意辨析其意义及用法的区别:“暖和”多指天气情况;“温和”除了可以形容气候,还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态度、言语等。
朗读指导
这篇童话语言朴素自然,生动隽永,文章的语句除表层意思外,还蕴含着作者对小女孩命运深切的同情。朗读时,要想象小女孩看到的画面,体会小女孩心情的变化。朗读“卖火柴”部分描写现实的句子,语速稍慢,情绪低沉,注意突出重音,读出天气的寒冷、小女孩的可怜。朗读“擦燃火柴”部分描写幻象的句子,要边读边想象,读出幻象中的“美好”与“幸福”。如,“多么温暖……小小的蜡烛”,朗读时语调可以高亢激昂一些,表现出小女孩看到火焰后的惊喜;朗读描写小女孩想象自己坐在大火炉前面的语句,语速稍慢,读出神奇的感觉及小女孩对大火炉的无限向往;朗读描写火柴灭了的语句,可以读得低沉舒缓一些,语气渐渐减弱,表现出小女孩失望的心情。
阅读理解
小女孩的生活境况,距离三年级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同时,本篇童话中作者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也是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因此,在读中理解、体会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情境创设,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助力朗读,以读悟情,以读达情。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整体感知文本,梳理主要内容;然后,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处境;接着,聚焦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了解她每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并理解其中表达的愿望;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及自己的感受,关注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积累运用
本课词语,除了引导学生积累外,还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比如,请学生借助第一幅插图,用上“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等词语简单写一写小女孩的处境。另外,课文语言丰富,情真意切,设问句、感叹句表达生动,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描写细致,这些语句都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搜集安徒生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安徒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小女孩的形象。
3.学习第1~4自然段,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处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看图质疑,导入新课
1.图片引入。教师出示课文插图,提出看图要求。
看图要求: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2.观察交流。学生先观察图片,然后班级汇报交流。
预设(1):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2):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街道上只有一个小女孩,她衣服穿得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地里,身后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印。
预设(3):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光着脚走在街道上呢?
3.教师引导。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余篇。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主要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设计意图 由课文插图切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注信息,提出疑问,汇报交流,既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为教师导入新课做了铺垫。教师设疑,更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童话的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活动1 师生互动,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找出不理解的字、词语和句子,并作上标记。
2.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生字新词,交流所画的字、词、句。
3.师生互动交流。
(1)指名认读词语。(先带拼音认读,再去掉拼音认读)
è zhènɡ jī rán yàn là zhú fù
饥饿 挣钱 几乎 擦燃 火焰 蜡 烛 富商
huá pèn huǎnɡ huǎnɡ jiù juǎn
划出 喷香 明晃 晃 旧围裙 打成卷
(2)交流易错读音。
①“挣、燃、烛”是翘舌音,“卷、燃、焰、喷”是前鼻音,“挣”是后鼻音。
②“挣”在“挣钱”“挣脱”等词语中读zhènɡ,在“挣扎”中读zhēnɡ;“几”在“几乎”中读jī,在“几个人”“几本书”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ɡ,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ɡ;“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喷射”“香喷喷”等词语中读pēn。
(3)交流识记方法。
识记生字的方法:
①根据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如,“燃、焰、烛”都有火字旁,都与火有关。
②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识记:如,蜡烛、旧围裙、又冷又饿、富商。
③结合具体语境识记:如,“卷、挣、几、晃、划、喷”这几个多音字。
(4)交流难懂的词语。
①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精致”“奇异”等词语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围裙”“乖巧”等词语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摇摇摆摆”“哆哆嗦嗦”等词语的意思。
④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可怜”“喷香”等词语的意思。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围裙]围在身前保护衣服或身体的东西,用布或橡胶等制成。
[可怜]值得怜悯。
[奇异]奇特。
[精致]精巧细致。
[喷香]香气浓厚。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课形容烤鹅因过于肥大,走路摇摇摆摆,行动不灵活的样子。
[摇摇摆摆]形容行走蹒跚、不稳的样子。
[哆哆嗦嗦]哆嗦:因受外界刺激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本课中的哆哆嗦嗦指饥寒交迫使小女孩浑身不住地颤抖。
活动2 梳理层次,感知内容
1.启发引导。为什么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而火柴一灭,这些东西就不见了呢?
预设:这是小女孩看到的种种幻象,现实中并不存在。
2.读文思考。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段落描写的是小女孩看到的幻象?哪些段落描写的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故事的结局怎样?
预设:第5~9自然段描写的是小女孩看到的幻象,第1~4自然段描写的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故事的结局是小女孩悲惨地死去。
3.梳理内容。
(1)请按照“现实生活——看到的幻象——故事结局”给课文分段,并试着说说每部分的段落大意。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总结出示:
第一部分(1~4段):写小女孩悲惨的处境。
第二部分(5~9段):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
第三部分(10、11段):写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课文先写了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因为卖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接着写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亮光中看到的幻象;最后写了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3)请给每部分列个小标题。
①残酷的现实(卖火柴) ②美好的幻象(擦火柴) ③悲惨的结局(冻死街头)
4.感知形象。文中的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
预设:①小女孩很可怜。②小女孩死得很悲惨。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互动交流中启发点拨,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层次难以把握,通过读文找出“现实生活”和“看到的幻象”两部分内容后,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对每部分小标题的概括,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
板块三 品读课文,感受“可怜”
活动1 读文交流,感知小女孩“可怜”的形象
1.读文感知。朗读第1~4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
预设:可怜。
2.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出示:
(1)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2)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3)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4)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3.教师引导。用上文中的词句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出示:
(1)这是一个(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赤着脚卖火柴)的小女孩。
(2)这是一个(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小女孩。
(3)这是一个(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的小女孩。
(4)这是一个(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却不敢回家)的小女孩。
活动2 品析句子,体会小女孩悲惨的处境
1.品析句1。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表明小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
(2)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补充说明)
2.品析句2。
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1)这句话是对小女孩的什么描写?(外貌)
(2)文中描写小女孩的美丽有什么作用?(美丽的金发上落着洁白的雪花,确实很美,但她顾不了这些,因为饥饿、寒冷缠绕着她,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尤其是大年夜,这是人们盼望的一年中最欢乐、最美好的日子。这样写,以美写哀,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饿以及生活的悲惨。)
3.品析句3。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她“忘不了”什么?(大年夜)
(2)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可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这样对比着写,更突出小女孩悲惨的处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示意思的转折和承接)
4.教师小结。
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这些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设计意图 朗读课文,找出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并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概括,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把握了内容,主人公的整体形象便印在脑海中。抓住重点,品析体会,由字到情,层层深入,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学生便感同身受了。
板块四 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
柴 旧 裙 怜 饿 焰 蜡 烛 伸 忽 板 富 颗
2.同桌交流写字注意的事项。
3.教师指导。
“旧、裙、怜、饿、焰、蜡、烛、伸、板”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颗”是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柴、忽、富”是上下结构。“裙”左边是“衤”,不要写成“礻”;“怜”最后的点不要丢掉;“焰”右下部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忽”上部是“勿”,不要写成“匆”;“富”的“宀”要写得宽一些;“蜡、烛”的部首分别为“虫、火”。
4.教师课件演示,学生跟随书空。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6.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强化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把握,再加上老师的重点指导,学生会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从五次擦燃火柴及看到的幻象对比中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作者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词语。
饥饿 挣钱 几乎 擦燃 火焰 蜡烛 富商
划出 喷香 明晃晃 旧围裙 打成卷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仿照例句说一说。
例句: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
(1)可怜的小女孩!走了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2)可怜的小女孩!冻得蜷着腿缩成一团也不敢回家,生怕因为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而挨爸爸的打。
3.导入:真是个无人疼爱的、可怜的小女孩!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板块二 研读幻象,体会愿望
活动1 默读课文,感知幻象
1.读文思考。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①她终于抽出了一根。②她又擦了一根。③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④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⑤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2.感知幻象。说一说每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擦燃火柴
看到的幻象
第一次
温暖的大火炉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3.朗读课文。自由朗读第5~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活动2 品读幻象,体会愿望
1.找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读一读,想一想,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2.小组讨论,班级汇报,完成表格。
擦燃火柴
看到的幻象
愿望
第一次
温暖的大火炉
得到温暖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得到食物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感受节日的幸福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得到家人的疼爱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了
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
3.互动交流。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中的“好像”能去掉吗?
预设:“好像”一词不能去掉,它写出了这是一种幻觉。这是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她冷得受不了,想得到温暖,所以大火炉出现在幻象中。
(2)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第一次,小女孩“终于抽出”,是犹豫了好久才抽出一根的。最后一次,小女孩“赶紧擦着”,是很干脆的、毫不犹豫的。
预设2:前四次,小女孩都只擦燃了一根,第五次,她擦着了一大把。
感受:前后擦燃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犹豫,后者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
活动3 依据愿望,探究现实
1.引导:每一次点燃火柴,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2.交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擦燃火柴
看到的幻象
愿望
现实
第一次
温暖的大火炉
得到温暖
寒冷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得到食物
饥饿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感受节日的幸福
痛苦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得到家人的疼爱
孤独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
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
冻死
3.讨论:怎样理解“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产生的幻象。“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其实就是小女孩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了。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对于她来说,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只有死亡。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悲惨的命运!
4.总结: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迫切的渴望,而这些愿望,只有在虚无的幻象中才能得以实现,这种渴望,只有在虚假的幻象中才能得到满足。
设计意图 从了解擦燃火柴的次数,到捕捉每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再到体会表达的愿望、感悟残酷的现实,教学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化难为易,学生在读文、交流、讨论中理解了内容,产生了共鸣。
板块三 精读结局,感悟“幸福”
1.默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问。
(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却“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小女孩是在饥寒交迫中冻死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
2.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1)小女孩在临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象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2)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因此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了,就再也没有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3.教师深究: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其中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设计意图 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幸福”的含义,懂得小女孩的幸福是幻象中的幸福,进一步体会到小女孩生活的不幸,结局的悲惨。
板块四 交流感受,回顾总结
活动1 回顾内容,交流感受
1.教师引导:回顾课文内容,你对哪些地方感触最深?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分享。
预设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我从“冷极了”“下着雪”“又冷又黑”等词语中感受到这个夜晚特别冷,这么冷的天,还是大年夜,小女孩却不得不“赤着脚”在街上走,真是太可怜了!
预设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句话中的两个“谁”,强调了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一个人给过她一个硬币。从中我感受到,小女孩的寒冷,不仅仅来自天气,更来自人们的冷漠无情。这寒冷,不仅是从头冷到脚,还是从外冷到里,从身体冷到内心。
预设3:“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温和的奶奶就会不见的。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这句话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
活动2 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体会写法: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对比的写法:大年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快乐和幸福的节日氛围中,小女孩却孤苦伶仃,流落街头,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好幻象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结尾处,小女孩带着微笑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以乐衬哀,更让人对小女孩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但对小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即。作者基于现实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使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感受到了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交流感触最深的地方,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回顾全文,总结写法,体现了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升华了主题,领悟了写法。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幻象?
擦燃火柴
看到的幻象
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我的感受
★活动建议
1.自读自悟,结合重点的语句交流感受,思考: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2.小组内讨论:小女孩每次看到幻象的原因是什么?
3.全班交流后,有感情地读一读,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根据本课的生字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燃”的读音是rán,可以组词为“燃烧”。( )
(2)“几”是多音字,在“几乎”一词中读jī。( )
(3)“怜、饿、挣”都是左右结构,部首都在字的左边。( )
2.选一选,在能组成词语的字后面的括号里画“√”。
3.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圈一圈,读一读。
火柴 围裙 可怜 暖和 痛苦 清晨
内容感知
1.小女孩在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做什么),最后冻死在街头。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在幻象中看到了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搜集安徒生的资料。
阅读质疑
1.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