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3 12: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会认字5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可以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适宜”“庭院”,帮助学生巩固。多音字“抹”“磨”,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比如,“抹”在“淡妆浓抹”“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在“磨损”“磨刀”中读mó,在“石磨”“磨盘”中读mò。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按照结构归类指导。“断、孤、帆、饮、初、镜、银”是左右结构;“楚、至、盘”是上下结构;“磨、遥”是半包围结构;“未”是独体字。教学中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孤”的“瓜”中间是竖提、点;“楚”中间是横钩,不是横;“未”的两横上短下长。
阅读理解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用串联景物的方法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教学《望天门山》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动词,体会楚江之浩荡,天门山之雄壮,读出气势来;《饮湖上初晴后雨》则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晴天西湖的美丽,雨天西湖的奇丽,读出美的感觉;教学《望洞庭》时,可以运用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洞庭的山水之美有所感知后再读,读出洞庭山水一色的美。
积累运用
鼓励学生在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如填空背诵、想象画面背诵、配乐背诵等,在背诵中将诗句内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或图片。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
2.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宜”2个字,读准多音字“抹”。
2.能迁移运用学习《望天门山》的方法,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然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学习《望天门山》,总结学法
活动1 初读古诗
1.过渡:我们今天先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插图)
2.学生介绍诗人李白,教师相机进行补充。
 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名言佳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他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5.指名按节奏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活动2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教师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天门山。
2.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学生试画)
3. 前两句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江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2)你认为哪些字用得生动、形象?(断、开、回等。)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水的壮阔、山的磅礴。
(4)生生互读,比赛读。
4. 后两句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2)“相对出”是什么意思?(相峙而立)
(3)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你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吗?
(4)小结:一个“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5)指导朗读。
活动3 朗读品悟,总结方法
1.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 碧水 孤帆 日)
2.过渡: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青的山、绿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3.指导学生带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满腔的热爱之情一起朗诵古诗。
4.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读:读通古诗。(2)解:理解诗意。(3)想:想象古诗的画面。(4)悟:感悟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通读、理解、想象、悟情的环节,感受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板块三 运用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活动1 初读诗题,了解作者及写作环境
1.过渡: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宋代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2.板书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思考:从诗题中能读懂什么?(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4.师生共同交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苏轼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文学成就: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赤壁赋》等。
活动2 依据提示,自学古诗
1.出示学习方法,指名读一读。
 (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
(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3)想:说一说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迁移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3 检查自学成果,精读古诗
1.指名读,检查学生读诗效果。强调“抹”在这里读mǒ。
2.出示划分的节奏提示,学生齐读古诗。
3.  水光潋滟晴方好。
(1)你是怎样理解“潋滟”这个词的?(波光闪动的样子。)
(2)读了这一句,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3) 晴天的西湖图片,想象说话。(板书:湖光山色。)
(4)小结: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4.  山色空蒙雨亦奇。
(1)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说说想象的画面。
(3) 雨中西湖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4)情景描述: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仿佛处于仙境之中。
(5)指导朗读前两句。
5.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教师 古诗第三、四句,学生齐读。)
(2)你是怎么理解“西子”的?(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3)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淡妆浓抹”指什么?
(4)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5)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妈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和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时化浓妆的样子。)
(6)“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7)师: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8)指导朗读后两句诗。
6.引导学生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上一环节学习古诗的方法,采用现代文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自读自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板块四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2.搜集并阅读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设计意图 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持,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内容,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以便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盘”3个字,读准多音字“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学习《望洞庭》,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了解诗文
活动1 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雄伟的天门山,“游览”了妩媚的西湖,现在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2.板书课题《望洞庭》。
3.齐读课题。
活动2 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1.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介绍。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庭,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当看到这样的美景时,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世人千古传颂的佳作。
 生平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可通过直观演示洞庭湖的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洞庭湖之间的距离、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借助画面,初步感知古诗,为理解古诗内容奠定扎实的基础。
板块二 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活动1 自学《望洞庭》,汇报交流
1.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庭”是后鼻音。“盘”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二声,可以组词为磨刀;还读mò,可以组词为石磨、磨盘。
3.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想画面、查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6.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活动2 师生互动游戏,理解诗意
1.课件展示插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
2.师生互动读诗句,理解意思。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好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
生: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借助书中注释,师释义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促进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兴趣。
板块三 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引导学生品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指名朗读诗句,引导学生抓住“秋月”感悟诗句描绘的时间。(秋天的夜晚)
(2)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等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4)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5)指导朗读。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2.引读:
师: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啊——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铜镜,此时是那么温柔——
生:潭面无风镜未磨。
3.引导学生观察洞庭湖中的君山图,借助图片,品读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形象、生动、巧妙。)
(2)师简单介绍君山的传说。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板块四 拓展阅读,指导书写
活动1 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 相关诗句,配乐朗诵: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2.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3.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活动2 学习生字
1.出示本课会写字。
2.指名读,让生字口头组词。
3.请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教师示范,重点指导“断、楚、孤、遥”。
 断: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为点。“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
楚: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上,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孤:左窄右宽。“瓜”的捺要舒展,竖撇要写得直立。
遥: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走之的捺要舒展。
5.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有关洞庭湖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在感知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教师可通过示范、点拨,使学生掌握书写要点,从而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三首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边读边想象: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景色的美?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古诗题目
相关诗句
想象到的画面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活动建议
1.图文对照,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然后填到活动卡上。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大家一起修改、完善活动卡内容。
3.在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
预习字词
1.给加点字补全音节,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
t____ ____ǔ w____ y____ f____
洞庭    楚江   未磨    相宜    孤帆
2.根据提示,把本课的生字工整地描一描。
3.查字典,写出加点的多音字的读音。
磨刀(   )    磨盘(   )    打磨(   )
抹墙(   )    抹布(   )    淡妆浓抹(   )
4.结合书中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1.本课这三首诗依次写的是(  )、(  )、(  )。
A.天门山     B.洞庭湖     C.西湖
2.《望天门山》这首诗中,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___
___________,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质疑
1.哪些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