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领悟司马光是个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孩子,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言简义丰”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讲故事。
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达到熟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带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问题默读,读中理解词句意思,在比较中体会文言文的特点,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认写字词
读准字音:一是读准三类字(包括会写字、会认字和随文注音字)的读音;二是根据语境读准“没”这个多音字的读音。
掌握字形:要注意“登”字上部右边的笔顺为“撇、撇、捺”;“庭”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撇、横、竖、横、横折折撇、捺”;“众”字的三个“人”字,其最后一笔形态不同,写时要注意字的整体和谐之美。
理解字义:
1.“群、戏、庭、跌、众、皆、弃、击”等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可以借助组词来理解。
2.“儿、于、登、足、去、活”运用了现在不常用的义项,可以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没”是多音字,“瓮”属生僻事物,结合注释和插图认识“瓮”,便于学生建构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动作原型,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关键场景。“迸”字较生僻,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光”用名代指司马光,“破之”是使动用法,使缸破,“之”的用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词可借助注释、课文语境等理解。
3.抓住动词“登、跌、弃、持”等,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意思,通过表演课本剧理解词语的意思。
朗读指导
本课内容较少,又是第一篇文言文,应以多读多诵为主。古文的朗读,不能仅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还应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句中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教师可范读、带读,让学生跟读、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而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逻辑停顿参考: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默读的基本要领,本课可让学生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边默读边思考古文每句话所讲的意思;然后再次默读,想一想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学生边默读边展开想象,说说想到的画面,再通过课本剧表演,把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融入表演中,并感受人物的品格与心理。
阅读理解
1.理解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机智的特点。
在文本的阅读中自然领悟:结合“没”的字理,想想当时落水孩子的情态,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结合“弃”的字理,与“众皆弃去”的小伙伴对比,体会司马光不抛弃同伴、机智勇敢的品质;体会情急之下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感受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拓展阅读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和探究司马光的兴趣。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结合课后第三题,在课文诵读中、词义理解中、文白对照中体会文言文的特点。
积累运用
1.拓展阅读。积累司马光的历史故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2.演、讲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练习讲故事。
3.总结学习方法。
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跟着老师朗读,读好停顿。(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词语。(3)通过组词,换成现代文中的常用词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注释等初步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会写“司、庭”2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
3.带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问题默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认识司马光
活动1 导入新课,简介司马光,出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司马光。
(1)唤醒阅读经验,回忆小时候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指生讲一讲。
(2)司马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课题。
司马光(1019—1086),姓“司马(复姓)”,名“光”,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简介文言文。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白话文,也就是我们刚才讲故事时说的话。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的文章,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个故事的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会写“司、庭”2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熟读成诵。
(3)带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的问题默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活动2 认识“司”字,了解复姓
1.认识生字“司”,正音,齐读。
2.提问:谁知道司马光的姓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1)指名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2)回忆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说说学过哪些复姓。
(3)请学生说说自己周围的复姓的人,历史上还有哪些姓司马的名人。
复姓是指不止一个字的姓。比较常见有司马、上官、欧阳、诸葛、东方、西门、南宫、夏侯等。
历史上姓司马的人还有:司马迁、司马懿、司马昭等。
3.讲解“司马”。引导学生了解“司马”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表示古代的一种官职,如司空、司寇,现在的“司令”也与此类似。
设计意图 讲讲故事,唤醒已有经验,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陌生感;回忆学过的复姓,说说自己周围复姓的人,增强学习内容的亲近感。
板块二 初读课文,感受特点
活动1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朗读课文,画出生字,看课文生字表读准字音,不确定的圈出来。
预设:登瓮(wènɡ)、没(mò)、水迸(bènɡ)、得(dé)。
2.教师范读,指名读,教师随机正音。
3.学生默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提问: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文章简短;字数比较少;句子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小结:这样的文章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的文章。
活动2 知道文中人物,学生跟读,读出停顿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用一个字代指司马光,是哪个字?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示人物的字词。
群儿、一儿、众、光、儿。
2.提问:这些人物分别指的是谁?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区分“群儿”“一儿”“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预设:群儿,一群小孩;一儿,其中一个小孩;众,其他小孩;光,司马光;儿,掉进瓮里的小孩。
3.老师领读,提示:在人物的后面要停顿,学生跟读,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老师领读,全班跟读。
(2)按照人物——事件轮读,读出停顿。
师生轮读、男女生轮读,调换内容后再读。
(3)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到古文的节奏与意蕴。
(4)小结:文言文句子虽短,但朗读时更要注意停顿,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设计意图 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梳理文中人物,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体会朗读文言文的停顿方法,会读才能读会。
板块三 理解词句,感知文意
活动1 借助注释,通过组词法和换词法理解词句,感知课文大意
过渡: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不仅朗读的语气及停顿上有不同,字词的用法也有差异,古人善于用极少的字表达丰富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成现代汉语来理解。在本课的古文学习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做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课文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学习时,我们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1.理解“群儿戏于庭”。
(1)提问:这一群小孩在干什么呢?
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戏。
(2)学习“戏、于、庭”。
提问:“戏”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是在庭院里呢?
预设:“戏”可以组词:游戏;“庭”看注释,是“庭院”的意思。
提示:文言文中有的单音节词可通过组词来理解。
提问:“于”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根据语境,是“在”的意思。
提示:这样的词语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群儿/戏于庭。
组词法:戏,游戏;庭,庭院。换词法:于,在。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游戏。
(3)小结:学习文言文其实很简单,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差不多,可以通过组词法、换词法来理解。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提问:正玩得高兴呢,突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组词法和换词法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登——登上;足——脚;跌——跌倒;没——淹没。
点拨:“登”可以换成“爬上”来理解。“跌”可以换成哪两个字呢?谁能做一下“登、跌”的动作?
“没”的字理图,本义就是一个人失足掉进水里,被淹于旋涡中,挥手挣扎。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组词:登——登上;跌——跌倒;没——淹没。换词:足——脚。
一个小孩爬上了水瓮,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
预设:一个小孩爬上了水瓮,一不小心跌倒,掉进了水里。
(2)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瓮吗?想象“没水中”的小孩的情景。
预设:出示瓮和缸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瓮是收口的,进去就很难出来,成语有“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缸是敞口的,区分瓮和缸。水中的小孩一定惊恐万状,在水中挣扎。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指名读,齐读。
4.朗读、带着问题默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边默读,边思考“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的意思。
①回忆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还要思考这句话的意思。
②运用组词法、换词法理解。
过渡: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1)提问:结合注释和刚才学过的组词法、换词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1:组词法:众,众人;弃,放弃;去,离去;石,石头;活,活命。换词法:皆,都;持,拿;击,砸;迸,喷出。
预设2:之,古代常用的代词,可以代指一切事物,这里指瓮。光,代指司马光,古人常用名代指一个人。
预设3:其他小孩子都跑了,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破了瓮,水一下子流了出来,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做一下“持、击”的动作,想想当时司马光着急万分的表情。
(2)提问:你还知道其他带有“皆”字的成语吗?
预设:皆大欢喜、草木皆兵、有口皆碑……
(3)指导朗读,读出停顿: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学生跟读,指名读,做动作读,齐读。
5.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课文顺序讲一讲。
总结:我们借助注释,通过朗读、默读、组词、换词等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换成我们现在的语言,理解了这篇古人写的文章。
活动2 自由练读,熟读成诵
1.理解句意,读出节奏。
点拨:了解了故事内容,知道了在表示人物的词语后面或突出动词后面稍作停顿,还要深入体会当时人物的心理,通过朗读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跟读,边画出停顿线,注意读出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指名读,齐读。
2.熟读成诵。
(1)自由读课文。
(2) 下列课文内容,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3)指名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 在朗读中借助注释和组词法、换词法理解词句,在带着问题深入思考中默读,读而后思,思而后读,边思边读,读思结合,使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协同提高。
板块四 读写生字,回顾学法
1.出示“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学生朗读、组词。
2.指导书写“司、庭”2个字。
(1)师生交流书写注意点。
要点:“司”和“庭”都是半包围结构,“司”是右上包围,“庭”是左上包围,要注意“先外后内”的书写规则。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3)学生练写,展示点评。
3.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提问: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方法学习课文?
预设:(1)跟着老师朗读,读好停顿。(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词语。(3)通过组词,换成现在的常用词来理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登、跌”等5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4.通过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对比,简单说出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将生字填入课文的括号中,齐读课文。
跌 皆 弃 持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没水中。众( )(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板块二 演、讲故事,感悟品质
活动1 再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品质
1.先大声读课文,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同桌之间交流。
预设1:当时情况紧急,小孩掉进瓮里,就要被淹没了。需要立刻解救落水的小孩,晚一分钟小孩就可能被淹死。
预设2:其他小孩都跑了,只剩司马光自己,虽然没有帮手,但他仍然没有抛弃同伴,这种在危难之中不抛弃朋友的爱心举动让我感动。
预设3:司马光马上想到“持石击瓮破之”,非常果断。
预设4:司马光能打破常规抓住问题的关键思考问题,让水流出来,孩子就得救了,并马上尝试,终于救出小伙伴。
2.自己选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来形容司马光。
预设:聪明、勇敢、果断、爱心……
这些都正确,虽然是一个小故事,但却体现了司马光这么多优秀品质。
活动2 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1.表演建议:一人演旁白;一人演落水者;一人演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桌子等可当道具“瓮”,椅子可当道具“石”。
2.明确内容:确定每个成员扮演的角色,编几句台词,确定道具,然后默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你演的人物会怎么想?会说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态、动作?该怎样才能表演出来?
3.即兴表演:邀请一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欣赏。
4.提问:表演者谈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感受,欣赏者说说如果让你演会怎么演。
预设1:“众”,当时特别害怕,就跑了。现在想想,扔下伙伴不管,只顾自己是自私的。
预设2:“光”,当时只想着把人救出来,其他也就顾不上了,所以就拿起石头砸破了瓮,现在想想还真是个好办法。
预设3:观众,如果让我演司马光,要演好“持、击、破”这几个动作。
活动3 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1.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要求:
(1)用白话文说清楚故事内容,语言比较流畅。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
(3)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如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2.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时教师适当点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用我们平时说话的语气,想想刚才的课本剧表演,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补充语言、加上自己的动作等,把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3.小组练习讲故事,指名讲故事。由学生评选出“故事大王”。
设计意图 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可以实现角色换位,体会人物内心,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
板块三 了解特点,背诵积累
活动1 文白对照,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1. 原文和修改后的故事大王的故事文本,学生比较。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爬上了装满水的瓮,结果他的脚没站稳,一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水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看出了事,都吓跑了,而司马光却很镇定,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力气向水瓮砸去。水瓮被他砸破了,只听“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涌了出来,小伙伴终于得救了!
2.默读,对比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预设:文言文字数少,句子短,都是用单个字表示某种事物,语言更简练。学生说的故事文字多,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读懂。
总结:古文虽然字少,但表达的意思非常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活动2 背诵积累
1.多种形式背诵。
依次呈现三个表格,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表格一:
司马光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表格二:
司马光
( )戏于庭,( )登瓮,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得活。
表格三: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2.自由练背,全班齐背。
设计意图 把故事大王讲的故事与原文对照呈现,学生对比,可直观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通过三个表格,层层递进背诵课文,便于降低难度、提高效率。
板块四 指导书写,拓展提升
活动1 指导书写
1.出示“登、跌、众、弃、持”5个字,学生观察,按结构归类。
2.教师边范写,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字的书写要点,如:“登”字上部右边的笔顺为“撇、撇、捺”;“众”字的三个“人”字,其最后一笔形态不同,写时要注重字的整体和谐之美。
3.学生练写,展示点评。
活动2 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相机出示拓展资料1、2、3,学生阅读、交流,或讲故事。
2.鼓励课外阅读,激发课后阅读兴趣。
可推荐学生阅读图文版《资治通鉴》,或其他与司马光有关的故事类书籍。
设计意图 坚持课内指导写字,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至关重要。阅读司马光的故事等资料,可以提升学生对司马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大量阅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司马光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仔细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句。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关的词句
起因
经过
结果
★活动建议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并尝试填活动卡。
2.借助注释,仔细想想,把相关句子或关键词填在表格中。
3.写好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活动卡。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司马光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 )句话。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给生字写出或补全音节,再正确地读两遍。
______ d____ j____ q____ ______
司 跌 皆 弃 持
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
3.借助书中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庭:____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 )的事。
A.司马光学习 B.司马光砸瓮救小伙伴
2.群儿戏于( )。
A.庭 B.厅
资料搜集
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家、文学家、史学家,编写了著名的史书《________________》。
阅读质疑
1.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什么品质?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