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3 13: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猜一猜
坐井观天
狮子和老鼠
猜一猜
22
寓言四则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了解《吕氏春秋》的相关文学知识;积累文言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重点)
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重点)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走近作者
《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自由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层?
整体感知
第一层(第1-2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人的劳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3-4句)
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5-6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只有一个段落,但可分为三层。
(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
今义:??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
?东??:
词语小结:
哪里
平安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
子将安之?????????
??
?得一人之使。?????
闻: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君?。????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故东迁?。??????????????
于:闻之于宋君?。????????
非得一人于井中?。????
?代词???这件事
动词???去、到
助词???的
听到
使听到
认为
因为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倒装句:
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
省略句:
常一人居外(省略介词“于”,应为“常一人居(于)外”)
告人曰(省略主语,应为“(丁氏)告人曰”)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
归纳中心
《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写作方法
结构梳理
穿井得一人
不轻信流言
不以讹传讹
起因——趣说“穿井得一人”
发展
结局——揭开真相
闻而传之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小组合作,再找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大家讨论一下故事中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