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初中化学实验汇编
*知识点归纳
【常用的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和胶头滴管等。
【实验步骤】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3g;水47g(体积为47mL)(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g/cm)。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3克,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简量取47mL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完全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加速溶解。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误差分析】
操作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称量时物质和砝码的位置放错 偏小或不变 不变 偏小或不变
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不变 偏大 偏小
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不变 偏小 偏大
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洒到外面 不变 偏小 偏大
称量好的固体倒入烧杯时洒到外面 偏小 不变 偏小
烧杯中有少量水 不变 偏大 偏小
氧化钠固体不纯,混有杂质 偏小 不变 偏小
*巩固练习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
A. B. C. D.
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时,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
A. B. C. D.
4.小亮用固体氯化钠配制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有关他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分别是漏斗、玻璃棒、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
B.实验中发现氯化钠已经结块,为了较快地溶解,可以加入更多的水
C.溶解氯化钠固体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增大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D.若量取水是俯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5.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100g该溶液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B.②中需称量NaCl的质量为16.0g
C.选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6.小明在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如图是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计算需要氯化钠固体5g,水_______________mL(水的密度为10)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用规格为_______________mL(填“10”“50”或“100”)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装瓶、贴标签:在下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用固体配制溶液的步骤一般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该过程不需要使用漏斗。
2.答案:A
解析:①操作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偏小;②操作会使量取的水偏多,因此①②操作都会使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而③操作会使水的质量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④操作只会使所配溶液的质量偏小,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
3.答案:D
解析: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步骤一般为:计算→量取浓溶液和水→混合→装瓶,该过程中不需要天平。
4.答案:D
解析:配制过程使用的玻璃仪器分别是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A错误;配制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水的量为,水的质量是一定的,不可以加入更多的水,故B错误;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故C错误;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D正确。
5.答案:D
解析: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A正确。配制100g16%的氯化钠溶液,需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6%=16.0,B正确。所需溶剂的质量为100g-16g=84g,即84mL水,应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水,C正确。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取水的体积偏大,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D错误。
6.答案:(1)45 (2)50 (3)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4)10%的氯化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