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
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与交流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
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
解释重点字词
欲:
户:
欣然:
念:
遂:
相与:
交横:
盖:
但:
耳:
3.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第一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想要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第二组: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第三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第四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精读课文,欣赏探究
1,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原句)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醒悟或惊讶)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这一优美景色。然后尝试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例:夜深人静,明月当空,月光飞泻而下,庭院中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当中,大地溶成一片浮动的云烟,松柏在清澈的月光中随风而动,显得摇曳多姿。
3,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感受文人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清闲的人: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含有自嘲的意味,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心境。
加上叹词“唉”(伤感或惋惜)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五、拓展思维,表演添趣(课本剧表演)
六、结合中考,拓展延伸
1.下面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起床
B.念无与为乐者
乐:快乐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空白
(清澈)
D.水中藻、荇交横
交:交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月色入户/元方入门不顾
B.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D.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C.于是、就;A.照进/进去;B.想要/快要;D.一起/参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庭下如积水空明”虽是一种错觉,却以巧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奇幻的月夜景象。
C.全文记述一次夜游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歌颂了患难之中的真挚友情,又抒发了赏月的欣喜,还道出了“境由心生”的哲理。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C(只是夜游的片段,且无所闻,也没有刻意歌颂友情。)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B.作者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虚实相生,一正一侧,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B(“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有误。)
七、?课堂小结?
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了逆境中:非同常人的苏轼;不以得失为怀、宠辱不惊的苏轼;旷达超脱、乐观自适的苏轼??学习本文,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应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八、作业:《练习册》第10课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九、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写景:月色——如水——?清澈???????????
竹柏——藻、荇——透明??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抒情:
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
附: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注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附:记承天寺夜游
(课本剧)
海丰县梅陇中学初二(1)、(2)班
台词?
旁白: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苏轼放下手中的书本,解衣欲睡,然后见到月光,说出台词。)?
苏轼:今晚夜色如此幽美,正好我闲来无事,去外面走走,欣赏这夜景吧。?
(苏轼看看周围的景色叹了口气,说出台词)
?旁白: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如此美景下,缺少一个知音陪伴,真是扫兴。不如我去找张兄一起吧!
?旁白: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此时张怀民正在案前看书、写字)?
(苏轼走到张怀民的门前,轻轻叩响他的门——自己配门响的声音)
?苏轼:张兄是否睡下了,不如陪兄弟出来走走。?
(张怀民放下手中的书,走去开门)
?张怀民:兄弟有如此雅兴,那就一同走走吧。?(二人同走)?
旁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张怀民:这夜景真美啊!?
苏轼:是啊!月光下的庭院就像是一片清明澄澈的积水。看(指着地上的影子),这些交错的影子,就像水里交织的藻荇一样!(抬头看)哦,原来是这些竹柏的影子啊!?
旁白: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张怀民:苏兄,离开了闹市,来到这清静之地,也是雅兴颇高啊!?
苏轼: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没有像咱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