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08: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了解历史史实,把握本文观点。
2.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础知识,理解其价值。
3.坚定信念和立场,爱好和平与正义。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背景链接
时评 是新闻评论文体的一种,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文体知识
重点字注音
公祭(jì)
宝鼎(dǐnɡ)
国殇(shānɡ)
杀戮(lù)
悼念(dào)
惨遭绝人寰(huán)
篡改(cu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ɡ)
警惕(tì)
呓语(yì)
振聋发聩(kuì)
遁形(dùn)
矢志(shǐ)
捍卫(hàn)
誓言(shì)
彰显(zhānɡ)
磅礴(pánɡbó)
多音字
méi(

没有
mò(

辱没

bànɡ(

磅秤
pánɡ(

磅礴

重点词语解释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振聋发聩】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
整体感知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杀人比赛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主要事件,交代事件背景。
第二部分(第2~4段)
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
第三部分(第5、6段)
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
课文精讲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文精讲
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
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
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方法指导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1.什么是插叙?


方法指导
2.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答题技巧
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
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
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深入探究
试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精读细研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主旨归纳
1.运用对比。
文章第2段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第3段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战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态度的强烈批判。
写作特色
2.列举大量事实。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如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事例。这些事例的罗列凸显了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强化了文章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阐述现状
铭记历史
捍卫和平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势力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结构梳理
表达信念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捍卫和平:中国有能力
课后作业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对和平的热爱。
选择一则时事写一篇时评,要求贴近生活,内容积极向上。
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