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5 14: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两篇
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淤泥(yū)? ?? 甚蕃(fān)???? 濯清涟(zhuó)
B.亵玩(xiè)??? ?不蔓(wàn)???? 调素琴(tiáo)
C.德馨(xīn)?? ? 鸿儒(hóng)? ?? 陋室铭(míng)
D.隐逸(yǐn)???? 案牍(dú)? ?? 鲜有闻(xiā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 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念无/与为乐者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 又数刀毙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D.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6.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7.(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古来共谈____________??②四时俱备______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友人惭,下车引之 D.春冬之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③,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⑤,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有删改)
【注】①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磓(duī)石五丈:宋代测量河流深度的方法,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④击汰:击打水流。⑤二鼓:二更。古代计时方法,大约为现在的晚上十点。⑥余甘:橄榄。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B.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C.折处/辄为潭
D.食/余甘煮菜
(2).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与“书以付过”的“书”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 B.浴于汤池
C.盖竹柏影也 D.顾影颓然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4).甲、乙两文中作者都有夜不能寐的情况,乙文写于作者被贬广东惠州时期,两文中作者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9.八年级(3)班开展“遵义旅游资源调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由。(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 项,并填写序号,不能与示例重复)
①贵州茅台酒 ②赤水丹霞地貌 ③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
④沙滩文化遗址 ⑤乌江小三峡 ⑥娄山关 ⑦海龙屯军事古堡
⑧遵义会议会址
答题示例:分类①③理由:按照地区特产分类
分类一:___________理由:按照___________分类
分类二:___________理由:按照___________分类
(2)在小组活动交流会上,语文老师把上述资源的某一项用谜语形式展示了出来,请你写出谜底,并简述你猜出谜底的方法。
谜面:起楼不要木,有人便是仙。
天上两滴雨,残阳铺满天。(打一遵义旅游景点)
谜底: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蕃fán。B.蔓 màn。D.鲜 xiǎn。
2.答案:B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念/无与为乐者。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狼。B项,判断词/指示代词,此,这。C项,介词,从/连词,如果。
4.答案:C
解析:A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5.答案:C
解析:C项,“猿鸟乱鸣”中的“乱”应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体现清晨的热闹与生机,而不是“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6.答案:D
解析:根据文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写水,所以“写水突出其清”错误。
7.答案:(1).①谈论;称赞?②四季;
(2).C;
(3).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
(4).作者在赞叹山水之美的同时,传达出自己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的自得心境。
解析:(2).(C项的“之”为代词,代指陈元芳。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8.答案:(1).B;(2 ).C;
(3).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②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人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4).不完全相同。甲文中,作者内心有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看到月亮触景生情,因而夜不能寐,漫步中庭。而乙文中,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为那优美的景色陶醉,而晚上静下来,又联想到自己身世之悲而萌生悲凉之感,所以不能入睡。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B项,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幼子过”是复指成分,指同 —个人,不能断开。
(2).本题考查辨析词性的能力。题目中“书以付过”的 “书”是动词,A、B、D三项中的加粗词都是动词。C项,“盖”为副词。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相与:共同,一起。②所谓:所说的。
(4).本题考查理解章文内容的能力。注意结合原文的语句来思考作者夜不能寐的原因,如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和乙文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9.答案:(1).【示例一】④⑥⑦⑧??? 人文风景
②⑤⑥?? 自然风景
【示例二】⑥⑧?? 红色旅游(或:革命遗址)
④⑦? 历史古迹;
(2).娄山关; 拆字法。第一句,“起楼不要木”就是去掉“楼”的偏旁“木”,可得到“娄”字;第二句,由“有人便是仙”推知“无人便是山”,可得到“山”字;第三句,由“天上两滴雨”推知“天”字上面加两点,即为“关”字。(或:根据“残阳铺满天”一句联系到“残阳血”,从而想到《忆秦娥·娄山关》。);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