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唐诗五首
1.下列诗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C.晴川历由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
D.萧关逢候骑(qí),都护在燕然。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下列加粗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中“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土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D.《黄鹤楼》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和想象。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要赏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刺吏第二年早春所作。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春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C.乙诗“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
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赏析甲诗颔联,说说它是怎样写早春的。
(3)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
9.《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迅速掀起了全民诵读诗词的热潮,作为诗词达人的你,也很希望参加类似的诗词活动吧!请你参与学校举办的“经典诗词朗诵大赛”。
(1).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将下面的标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唱响青春乐章。
(2).下面是李校长在开幕式中的一段讲话,请你归纳举办此次诗词大赛的意义。(25字以内)
学校举办经典诗词朗诵大赛不仅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和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还对中华五千年“真、善、美”传统品德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素质,充分加深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3).下面是主持人小王所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仿照画线句子补写两句,形成排比句。
一位位才情洋溢的先贤大师,唤起我们心中隐秘而朴素的向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去感受古之圣贤的质朴和纯真,去畅游诗林书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骑 jì。
2.答案:B
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答案:D
解析:A项“怜”古今意思分别是“喜爱”“怜悯”;B项“长河”古今意思分别是“黄河”“长的河流”;C项“单车”古今意思分别是“一辆车”“自行车”;D项“牧”古今意思都是“放牧”。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B项,理解不恰当,颔联和颈联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而不是“工笔细描”。
6.答案:D
解析: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
7.答案:(1)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十分茂盛,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使乡愁更浓。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表达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这两句中,首先要明确“历历”的意思是“分明的样子”,“萋萋”的意思是“草木茂盛的样子”。然后要联系诗句,进行适当的细节联想和想象,最后答出所描绘画面的特点。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景的妙处。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具体分析时,可以从诗人感情、创设的意境、景物的特点、运用的手法等角度入手。如本诗意境壮阔,采用白云、晴川、芳草、烟波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
8.答案:(1)C
(2)甲诗颔联通过对莺、燕两种对春天敏感的、有代表性的鸟来描写早春:“几处”,说明莺尚不多;“争暖树”,说明天气尚冷;“谁家”,说明燕刚到且少;“啄春泥”,说明燕刚开始建巢,春尚早。这些和“早”(早到)、“新”(刚来)一起,无不透露着早春气息。(3)抒情方式:两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或都抒发了春天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C项,“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错误。“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故全诗并未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而是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赏析。解答此题注意抓住诗句描写的对象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在甲诗的颔联中,诗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鸟来写早春。“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说明莺的数量少;“争暖树”说明天气还比较冷,二者都突出春尚早。“谁家”二字的疑问,既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也说明“啄春泥”的燕子数量少,表明春天刚至;“新燕”也表明春天刚至。
(3)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情感的理解与分析。甲诗的尾联“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的快乐;乙诗的尾联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悦。
9.答案:(1).重温诗歌经典;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优秀传统品德;提高人文素养。
(3).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歌赋; 传达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一章章精妙绝伦的经典佳作; 激起我们仰慕先哲圣贤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标语的能力。本题要求补写标语,标语是用简短的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因此,标语的内容一定要围绕主题,读来响亮,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
(2).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抓住文段的关键词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传统品德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人文素养和自身素质”,由此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内容上扣住“经典诗词”的积极作用来写即可。注意审题,题干中已经提到了“排比句”,因此仿写应严格按照排比句的形式进行。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