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白杨礼赞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g)
C.锤(chuí)炼 秀颀(qí) 楠(nán)木 恹(yàn)恹欲睡
D.毯(tǎn)子 泛(fàn)出 折(zhé)断 坦荡如砥(dǐ)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场球赛战况胶着,两队的表现毫无亮点,令观看比赛的观众们恹恹欲睡。
B.万物都在潜滋暗长,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
C.这条路坦荡如砥,一眼望不到尽头。
D.白杨树所有的丫枝绝不旁逸斜出,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人诗人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其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很多对于非洲人来说,他们更加惊叹的是这些行动背后的精神。
B.总书记仔细询问采暖炉价格和燃料等情况,还用手背试了试采暖炉的温度。
C.能否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D.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密码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5.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6.下列对课文《白杨礼赞》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赞美白杨树定下感情基调,而文章赞美树的目的是赞美人。
B.文章第二段对黄土高原景色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
C.作者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赞美了白杨树,歌咏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D.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③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第①段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树的风格
①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②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③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④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⑤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⑥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
⑦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还是在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忧郁和畏惧。
⑧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⑨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⑩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具有这种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是很多的。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多少人不管环境的恶劣和情况的险恶,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忍受了多少的艰难困苦,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啊!他们贡献出所有的精力,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就是在他们临牺牲的一刹那间,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和祖国甚至全世界的将来。然而,他们要求于人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辛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使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作者:陶铸。有删改)
(1).“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3).文中第⑧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9.学校开展“话说象征”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说说下面这则材料主要从哪几方面对象征手法进行了介绍。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具有假托、替代或暗示性质的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准确把握象征体和本体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具体形象,曲折地表现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借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来构思文章,能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悠远的情思,收到饶有意味的艺术效果。从内容上来看,象征可分为事物象征和哲理象征;从形象上来看,象征有隐喻和暗示;从量上来看,有全文象征和局部象征。运用象征手法有“三要”:一要选好“象征体”,如。用“煤”“砖”等做“象征体”去歌颂献身精神等;二要明确“象征义”,象征义必须十分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令人费解;三要确定是采取全文象征,还是局部象征的方法。
(2)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二】 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3)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诗人们也赋予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请分别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并注明其作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倔”应读“jué”;B项“垠”应读“yín”;C项“恹”应读“yān”。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B项;不合语境,“潜滋暗长”指暗暗地生长,与后文语境矛盾。A项,使用正确,“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C项,使用正确,“”坦荡如砥”形容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D项,使用正确,“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3.答案:B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①为总起句,点出竹最宜“入诗入画”;③承接①,解释提出的这一一观点;②说明竹子的特点,即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⑤承接②,以郑板桥、苏东坡为例,举例印证;④写对竹的评价和竹的人格写照,是对语段内容的升华,应放最后。故正确排序为①③②⑤④,因此选B。
4.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对于”应放“很多”之前。C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D项,成分残缺,删去“使”字。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是错误的,本文的重点是对白杨树的赞美。
7.答案:(1)不矛盾。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不平凡”,主要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因为作者赋予它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美好的精神品格。
(2)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语意一转,变抑为扬,肯定它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3)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由形及神)的顺序,层层深人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4)本段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突出对白杨树的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讲的,指白杨树在西北高原上极常见,极易生长;“决不是平凡的树”则是从精神层面上讲的。回答时,先明确观点,再简析理由。
(2)作者要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却先说它不美,算不上“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结合画线句子的表述,分析其如何“抑”,如何“扬”,以及要突出的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即可。
(3)由四个句子的句式特点来看,连续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由句子表述的内容来看,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的顺序,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结合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可知,这样表达让人读来感觉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据此整合作答即可。
(4)本段将楠木和白杨树放在一起写,是以楠木反衬白杨树,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8.答案:(1).①松树生命力顽强。②松树要求于人的很少。③松树有自我牺牲精神。④松树有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狂风”“洪水”“严寒”“干旱”写松树遇到的困难之多,通过“吹不倒”“淹不没”“冻不死”“旱不坏”写松树面对困难时的坚强,这样写使语言充满气势,表达了作者对松树强烈的敬佩之情。
(3).对比。将没有好看外表的松树与婀娜多姿的杨柳、绚烂多彩的桃李进行对比,突出松树能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赞美和崇高敬意。
(4).①内容上,点明中心,提出希望,希望每一个人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具有共产主义风格。②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文章开篇的内容,使结构更完整。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的原因”,通读全文可知,作者在第①③④⑤⑥⑦⑧段叙述了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的原因。锁定这些段落提取关键信息,分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首先观察句子,不难判断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句子内容:“狂风”“洪水”“严寒”“干旱”写松树遇到的困难很多,“吹不倒”“淹不没”“冻不死”“早不坏”写松树面对困难时的坚强。然后分析运用排比的作用——使语言充满气势,以及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对松树的敬佩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仔细阅读第⑧段内容可知,文段写了杨柳、桃李外表好看却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虽不好看却能给人以力量,由此可判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对比的一般作用有:突出某一方的某种特点,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就本题而言,作者将杨柳、桃李与松树作对比,突出了松树能给人启发的特点,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和崇高敬意。
(4).本题考查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段落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等等。就本题而言,在内容上,“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点明了中心,提出了希望;在结构上,结合前文可知,与第①段的内容相互照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完整。
9.答案:(1)象征的概念,象征的作用,象征的分类,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龙象征着皇权或皇帝;龙象征着超凡的力量(或兼容并包的精神)。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檗禅师)
解析:(1)考查要点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划清段落的层次或者抓住提示性的关键句子。段落共四句话,每句话表述一层意思,故可划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表述的是象征的概念;第二层(第二句),表述的是象征的作用;第三层(第三句),表述的是象征的分类;第四层(第四句),表述的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考查对象征意义的探究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每则材料,然后分析材料所蕴含的深意,也就是象征的意义。如材料一,龙就是皇帝的化身,因此龙象征皇帝或皇权。
(3)考查课外积累的能力。写出对应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不出现错别字,并注明作者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