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愚公移山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垣曲(yuán)阻塞(sè) B.荷担(hè)叩石(kòu)箕畚(běn)
C.始龀(chǐ)孀妻(shuāng)一厝(cuò) D.穷匮(kuì)朔东(shuò)雍南(yō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B.本在冀州之南 告之于帝
C.聚室而谋曰 而山不加增
D.以残年余力 以君之力
4.下列加粗字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矣,汝之不惠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一厝朔东
5.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7.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许
③寒暑易节
④甚矣,汝之不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请比较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说说其不同之处。
(4)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汉阴老父
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______。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极。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溫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______,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③而立天子邪?理④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⑤天下邪?役⑥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⑦,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⑧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______!”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
【注】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②幸:皇帝驾临。③乱:混乱。④理:治理。⑤父:像君父那样(关爱)。⑥役:役使。⑦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做椽。⑧逸:放任,放纵。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汉阴老父者 阴:___________
②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 异:____________
③不达斯语 斯:____________
④役天下以奉天子邪 奉:____________
(2).请将“耳”“乎”“也”三个语气助词准确还原到原文的横线上。
A.不知何许人_____ B.我野人_____ C.子何忍欲人观之_______
(3).请用“/”为文中加框的句子断句。
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5).请从文中选择相应的动词,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皇帝(幸),百姓_____→老父(耕),张温______→张温(言),老父_____→张温(惭),老父_______
(6).文中汉阴老父的哪句话集中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
9.同学们关于“愚公移山”展开了争论,请你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挖山。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始龀chèn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A项,“反”同“返”,往返。B项,“惠”同“慧”,聪明。D项,“曾”同“增”。
3.答案:D
解析: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理解为“凭,靠”。A项,代词;指愚公/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这件事。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4.答案:B
解析:例句中,“亡”通“无”,是通假字。B项中,“惠”同“慧”,其他三项没有通假字现象
5.答案:D
解析:D项,原文中并未体现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且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没有形成对比。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A项,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后,妻子只是提出疑问,并没有“强烈反对”。
7.答案:(1)①苦于②赞同③更替④严重
(2)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②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3)①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而智叟不是提出疑问,而是“笑而止之”,这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②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4)可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变通。
解析:(1)略。
(2)①关键词:曾……何②关键词:穷匮、苦
(3)结合具体的说话内容以及上下文,从两人的语气、出发点等方面对比分析即可。
(4)可从愚公精神对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来谈,也可从愚公不知变通的角度进行批判,言之有理即可。
8.答案:(1).水的南面; 认为……奇异(对……感到惊奇); 这,这个; 侍奉,奉养;
(2).也; 耳; 乎;
(3).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4).如今您的天子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您(有这样的天子)感到羞耻。
(5).观; 异(或:问); 曰(或:对); 去;
(6).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
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主语是“桓帝”“百姓”,所以“百姓莫不观者”前要断开,而“幸竞陵”“过云梦”“临沔水”是三个动宾短语,是“桓帝”的动作,所以“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三个短语的前后应该断开。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子:你。劳:劳役。忌:顾忌。羞:感到羞耻。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填写动词,注意动词前的主语都不相同,要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由“百姓莫不观者”可得出“百姓观”,由“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可得出“张温异(或:问)”。由“老父曰”可得出“老父曰(或:对)”。由“问其姓名,不告而去”可得出“老父去”。
(6).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意思是“人民比君主更重要”,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的意思是:立天子是以天下的人作为父亲呢?还是役使天下的人来侍奉天子呢?由此可推知答案。
9.答案:(1)愚公该不该搬家。
(2)不该搬家。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解析:(2)本题运用【辩论类题答题法】。回答此类问题需注意:①紧扣话题,观点明确;②抓住情境,灵活应变;③理由充分,准确用词。如果站在甲方,可以从开拓创新的角度回答,如果愚公搬家,全家人都会拥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如果站在乙方,可以从愚公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角度回答。总之,要理由充分,紧扣话题。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