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藤野先生》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先生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可以说,作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本文的“底色”和“背景”,聚集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写的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非简单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
四、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参考答案:
1.
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通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2.
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3.
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五、“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豫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学医时,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
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启示:人要有爱国情怀。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所得出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藤野先生
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匿名”“诘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等词语。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难点)
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第三课时
走近鲁迅
精读探究
东京
所见所感
最终离开
仙台
日暮里
、水户,
心生感慨
仙台
备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温故知新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丑态毕露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
感——
厌恶,不屑与之为伍
爱
国
温故知新
自读课文第
24~31
段,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作者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精读探究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精读探究
细读文本:匿名信事件
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极大地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同时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没有民族偏见。
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鲁迅感受到了弱国国民受歧视、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精读探究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精读探究
细读文本:看电影事件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精读探究
细读文本:看电影事件
答题思路
1.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2.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3.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说说你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的理解。
考点
赏析句子
精读探究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精读探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精读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精读探究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精读探究
看电影事件震撼了作者的心,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认识到中国老百姓不觉悟,这正是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精读探究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呜呼,无法可想
寻求
希望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颓丧伤感
辛酸无奈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失望
学医
弃医
从文
结合具体语句,梳理并概括出“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思想情感的变化。
精读探究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如何,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呢?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毫无民族偏见
学术精神
精读探究
朗读36~38
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前半句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格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
精读探究
第38段结尾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构上:自然收束全文。
内容上: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精读探究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
补充材料:1926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这一处境与他在日本求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
补充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精读探究
鲁迅的心声
当日本举国充斥着大和民族优越的狂热,歧视来自贫弱中国留学生的氛围里,是您以一颗平常之心,善待一个孤独而又自尊的中国留学青年。是您详细地添改“我”的讲义,严格纠正“我”的每一张解剖图,让“我”明白医学的严谨,让我重新找到学业的方向;
当“我”遭遇民族歧视,民族自尊被无情践踏,精神陷入屈辱、悲愤之际,是您毫无民族偏见,一视同仁对待“我”,担心“我”,
让“我”感受到平等尊重;
甚至当“我”面对国民愚昧麻木,准备弃医从文,离开仙台时,也是您主动赠“我”照片,担心“我”的前途,对“我”牵挂不舍,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先生啊,您的这种看似平常实不平常的态度,使得我备受感动,以至数十年念念不忘,悬先生的赠照于璧间,以先生的精神为鼓励,与人间的虚伪和丑恶不懈战斗!藤野先生,您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精读探究
1.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文中选取的一些事例却未写藤野先生。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事件概括出来,并思考它们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事件
与写藤野先生的联系
匿名信事件
反面衬托藤野先生
看电影事件
决心不学医学、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前因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学医的主要动机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
正面衬托藤野先生
合作探究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
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事件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们麻木的灵魂;
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2.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情感。
合作探究
3.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有人说主要在于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主要是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其次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合作探究
我认为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因爱国而厌恶“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感激藤野先生,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
我认为全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赞扬藤野先生的崇高品德,而贯串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先生的品质,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合作探究
藤野先生
在东京——无比憎恶,心生离意
在仙台
离仙台——别后怀念
怀念先生(明)爱国之情(暗)
初到仙台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交往经过
弃医从文——匿名信、看电影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
收藏讲义
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课堂小结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1.双线并行,脉络分明。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方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另一方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暗线,很多材料,如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两个地名的印象,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作者弃医从文等,都围绕着这条暗线展开。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技法
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探险队员南极探险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贯串全文。
考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
武功秘籍
事情的发展变化线:《皇帝的新装》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为线索。
情感的发展变化线(暗线):《紫藤萝瀑布》以赏花、忆花、悟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方法:
时空连“线”:在一些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
以物取“线”:有的文章会以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行动为线索贯串全文。
反复出“线”:关注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或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而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推出文章的线索。
定神看“线”:从中心主旨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线索。
武功秘籍
2.语言冷峻、犀利,饱含感情。
作者在写藤野先生和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其他人物、事件时,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写藤野先生时,注意细节描写,语言质朴,且充满感激和敬仰之情;而写其他人物、事件时,常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语言冷峻、犀利,字里行间充满着忧国忧民之情。
课堂小结
课本之外的藤野先生
拓展延伸
课本之外的藤野先生
伟大
拓展延伸
古代老师的称谓
称谓
含义
先生
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拓展延伸
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
——顾宪成
拓展延伸
鲁迅先生将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寥寥几笔就将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藤野先生传神地刻画了出来。请你也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一个人物。
写作指导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传神。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求华丽辞藻,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描写。
写作示范
郭老师个子不是很高,身体微胖,圆圆的脸庞上架着一副淡红色的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她的眼睛虽然不大,却特别亮,仿佛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总是把马尾辫束得高高的,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显得特别精神。
白描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匿名”“诘责”“深恶痛疾”“油光可鉴”等词语。
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难点)
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情正直的高贵品质。(重点)
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一、温故知新
东京
所见所感
最终离开
仙台
日暮里
、水户,
心生感慨
仙台
备受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二、精读探究
(一)自读课文第
24~31
段,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作者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二)解决疑惑
1.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极大地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他们捏造事实,无中生有;
同时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没有民族偏见。
更重要的是,它使得鲁迅感受到了弱国国民受歧视、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发了作者立志学好本领,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2.说说你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的理解。
【学法指导】赏析句子
答题思路
1.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2.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3.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尝”是什么意思?
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5.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看电影事件震撼了作者的心,使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认识到中国老百姓不觉悟,这正是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加剧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
(三)结合具体语句,梳理并概括出“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思想情感的变化。
(四)朗读36~38
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如何,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呢?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毫无民族偏见,伟大的学术精神。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
“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前半句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格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3.第38段结尾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自然收束全文。
内容上: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画线句子“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的。
【资料链接】
补充材料:1926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这一处境与他在日本求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
补充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鲁迅的心声
当日本举国充斥着大和民族优越的狂热,歧视来自贫弱中国留学生的氛围里,是您以一颗平常之心,善待一个孤独而又自尊的中国留学青年。是您详细地添改“我”的讲义,严格纠正“我”的每一张解剖图,让“我”明白医学的严谨,让我重新找到学业的方向;
当“我”遭遇民族歧视,民族自尊被无情践踏,精神陷入屈辱、悲愤之际,是您毫无民族偏见,一视同仁对待“我”,担心“我”,
让“我”感受到平等尊重;
甚至当“我”面对国民愚昧麻木,准备弃医从文,离开仙台时,也是您主动赠“我”照片,担心“我”的前途,对“我”牵挂不舍,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先生啊,您的这种看似平常实不平常的态度,使得我备受感动,以至数十年念念不忘,悬先生的赠照于璧间,以先生的精神为鼓励,与人间的虚伪和丑恶不懈战斗!藤野先生,您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文中选取的一些事例却未写藤野先生。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事件概括出来,并思考它们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情感。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事件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们麻木的灵魂;
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3.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有人说主要在于赞扬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为主要是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其次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认为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因爱国而厌恶“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感激藤野先生,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
我认为全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赞扬藤野先生的崇高品德,而贯串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先生的品质,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四、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这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3.写作特色
(1)双线并行,脉络分明。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方面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另一方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暗线,很多材料,如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赴仙台途中对两个地名的印象,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作者弃医从文等,都围绕着这条暗线展开。
【学法指导】理清文章的线索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题技法
时间线:《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探险队员南极探险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物线:《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贯串全文。
事情的发展变化线:《皇帝的新装》以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游行—揭新装骗局为线索。
情感的发展变化线(暗线):《紫藤萝瀑布》以赏花、忆花、悟花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方法:
时空连“线”:在一些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常出现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线索。
以物取“线”:有的文章会以一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行动为线索贯串全文。
反复出“线”:关注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或含义丰富的语句,从而把握线索。
以情导“线”: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推出文章的线索。
定神看“线”:从中心主旨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线索。
(2)语言冷峻、犀利,饱含感情。
作者在写藤野先生和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其他人物、事件时,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写藤野先生时,注意细节描写,语言质朴,且充满感激和敬仰之情;而写其他人物、事件时,常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辛辣讽刺的效果,语言冷峻、犀利,字里行间充满着忧国忧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课本之外的藤野先生
2.古代老师的称谓
3.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六、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将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寥寥几笔就将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藤野先生传神地刻画了出来。请你也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一个人物。
写作指导: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传神。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求华丽辞藻,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描写。
写作示范
郭老师个子不是很高,身体微胖,圆圆的脸庞上架着一副淡红色的眼镜,看起来很有学问。她的眼睛虽然不大,却特别亮,仿佛一眼就能看出我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总是把马尾辫束得高高的,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显得特别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