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
摘录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
都
是
同
一
种
物质。
教材
分析
本课是《水》单元的最后一课,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水有三态变化,也初步建立起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学生也已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挤压、拉伸,撕成小碎片等,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聚焦部分提出了研究内容“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激发学生思考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第二个活动是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第三个活动是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在研讨环节,提出了两个问题“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本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指向构成物质本身。
学情
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全面的认识,知道水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也可以变成水,水会结冰,冰会融化成水等一系列的变化,无论是水蒸气、水还是冰,它们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对于其他物质发生的变化,如形状、体积、质量等方面的改变,在变化后是否还是同一种物质,学生对此是不够清晰的,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本质没有改变;
2.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
重点
使用各种方法使橡皮泥和纸张发生变化。
学习
难点
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评价
任务
1.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纸吗?(达成科学概念目标1、探究目标1、2和科学态度目标。)
2.比较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达成科学概念目标2、探究目标3、科学态度目标。)
3.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的吗?(达成科学概念目标和探究目标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一盒橡皮泥、4张A4大小的纸张、圆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环节
教的过程
学的过程
聚焦问题
出示图片,生活中,我们注意过图中这类变化吗?它们的变化与水的形态变化是不是相同呢?
学生思考
问题探究
探索一:橡皮泥做东西
1.活动要求
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2.介绍橡皮泥特点与功能
橡皮泥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手工材料,它色泽鲜艳,柔软易塑,可以捏玩各种各样玩具,塑造浮雕、圆雕等作品。
3.橡皮泥制作的基本工具
彩泥、剪刀、牙签、小刀(刮刀)
4.橡皮泥制作的基本技能
①分泥:用目测的方法将大块的泥,按物体的比例和制作的需要,分成若干小块来准备塑造
②团圆:将泥放在手心中间,双手均匀转动,将手中泥团成圆球
③搓长:将泥放在手心,两手前后搓动,将泥搓成长条状或圆柱体。
④压扁:用手掌或工具将搓成的长条或团成的圆球压成片状
⑤抻拉:从一整块泥中,按物体的结构抻拉出各细节部位(如大象鼻子、天鹅脖子等)
⑥连接:
◆直接粘接——将需要粘接的部分塑成一边凹进一边凸出,插接后压紧。
◆使用连接道具(竹签或小棒)插接两端,压紧后完成
5.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
6.讨论交流
(1)想一想,这些物品还是橡皮泥吗?
(2)我们对橡皮泥都做了什么?
(3)这些橡皮泥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索二:用纸做东西
1.活动要求:用纸做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2.我们用纸可以做些什么东西?
3.比比看,哪组做得最好?
4.纸作品展示
5.讨论
(1)我们对纸都做了什么?
(2)想一想,纸被折叠、撕扯后还是纸吗?
(3)这些纸作品都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索三:回顾水的形态变化
1.结合图片说说诗句中水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1)冰消雪又释
(2)千里冰封
(3)水澹澹兮生烟
(4)霜叶红于二月花
(5)朝露待日晞
2.讨论
(1)我们对水都做了什么?
(2)想一想,水的形态发生变化后还是水吗?
研讨:
1.比较上面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
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橡皮泥纸水
2.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
学生认真听
学生认识并准备工具
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捏玩橡皮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预设:
还是橡皮泥,没变!
预设:
团、搓、捏、压、抻、拉、接等
形状、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作品。
预设:
折、叠、撕、剪、粘等
是的,还是纸,没变!
形状、大小
预设:
固态变成液态
液态变成固态
液态变成气态
气态变成固态
气态变成液态
预设:
受热、遇冷
还是水,没变!
学生填写手册,互相交流。
预设:
吹气球,气球变大
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
劈柴
酒精挥发
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热胀冷缩
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解释原因:
因为在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小结:
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物体在一般状态下,受热以后会膨胀,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大多数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教师
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物体只是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其物质本身保持不变。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胀冷缩的结果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物质本身也没有发生改变。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物体发生的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类,在括号里画“√”
(1)折纸、冰雪融化、煮熟的鸡蛋(
)
(2)橡皮泥、折断的粉笔、弯折铁丝(
)
(3)碎裂的玻璃、水变成水蒸气、切开的巧克力(
)
(4)食物发霉、折断的指甲、摔碎的碗(
)
2.选择
(1)水结冰(
)产生新物质。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2)与玻璃破碎、纸盒压扁这样的变化不一样的是(
)。
A.剪窗花
B.制作冰雕
C泥土烧制成砖
学生列举生活现象:
(1)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是因为工厂生产时放进去的是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里面气体体积减小。
(2)夏天,电工在架设电线时,如果把线绷得太紧,那么到冬天,电线受冷缩短时就会断裂。所以一般夏天架设电线时电线都要略有下垂。
(3)水泥混凝土路面每隔一定距离留有一定的空隙,为了防止热胀冷缩。
生独立完成,反馈问题并交流纠正。
板书设计
(
原来的物质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纸
大小变化
水
形态变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避免了能力差的学生无事可做。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不足之处: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找出了很多类似水这样变化的例子,但在此没有引导和水的变化不一样的例子有哪些,让学生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再教设计:
1.
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水变化的例子有哪些,和水变化不一样的有哪些?
2.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水变化的例子有哪些,和水变化不一样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