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3《压缩空气》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摘录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一样,是一种物质。在此人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做出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変这一问题,非常不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2.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2.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3.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2.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习重点
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学习难点
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评价任务
1.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2.如何解释学生所画的图?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水、带刻度的注射器、橙子皮、靶盘、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聚焦问题
出示气泡图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预设: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问题探究
活动一:空气能否被压缩?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注射器。你会使用吗?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针筒上面还有什么?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2.演示抽一段空气。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当空间变大时。微粒又会怎么样?(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上来演示预设:针筒刻度活塞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交流预测小组交流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预设:
空气可以被压缩,有弹性。水不能被压缩。
实践应用
归纳总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特征空气
可以被压缩
和扩张水
不可被压缩
和扩张原因
课后反思
能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成功之处:1.
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状况。同时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激活课堂气氛。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作了灵活的处理:以借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压缩的活动替换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游戏,通过与随后进行的借助注射器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的对比,使学生在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同地时能正确地认识压缩空气的概念,教学效果非常好。不足之处: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探究的工具进行了规定(注射器),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再教设计:可以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让学生自由设计验证活动(比如利用塑料袋、气球等),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方式发展呈多样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宽,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向下压
向上拉